《四大名著中的那些人(外加金瓶梅)》
第50节作者:
天权国学社 日期:2018-04-07 16:03:38
另一个不倒翁是贾诩贾文和,这位一出场是在李傕手下。当时王司徒巧使连环计,吕布刺死了董卓。董卓手下四个得力干将,李傕郭汜樊稠张济惶惶不可终日,给王允表忠心,表示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结果王允还不答应。这几位就惦着分行李散伙,大伙跑吧。这时候贾诩拦住他们,说:“你们手里还这么多兵呢,要是自己跑,随便哪个公丨安丨人员就能把你们抓住。你们就不如先带着兵去打一下,还不一定输呢,就算输了,那会儿再跑也不晚。”结果这几位真的带兵去打长安,真就打赢了。吕布跑了,王允跳楼死了。这四位进了长安城,烧杀抢掠,老百姓遭殃了。可以说如果没有贾诩,也许大汉朝就此安定也未可知,但贾诩的智慧给老百姓带来了灾难。
然后贾诩保了这四位之一张济的侄子张绣,屡次给张绣献计,玩的曹操团团转,差点要了曹操的命,前面段落中提到过贾文和料敌决胜的故事。不过在曹操和袁绍的终极对决开始之前,两边都派人来拉拢张绣,又是贾诩,坚决主张投靠曹操,虽然袁绍当时势力比曹操大很多,但他看准了曹操必胜,又选对了。
张绣投靠曹操,贾诩又毫无心理障碍的成了曹操的谋士,在曹操和马超的战斗中策划了抹书间韩遂的计划,又收到奇效。然后曹操就继承人问题向贾诩咨询,又是贾诩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他说:“我想起了两个人,袁绍和刘表。”曹操一下子就明白了。
您发现没有,这个贾诩和陈登的区别在于,贾诩心中没有必须要忠于谁的概念,给谁效力都行,谁用我我就给谁出主意。没有什么是非观,加上他又确实有本事,他帮助明主,就能起好作用;一旦帮助李傕郭汜这路祸害,他也会带来灾难。
贾诩这路不倒翁依仗的是自己的能力,在哪头都有饭吃,而且他为谁效力都没有心理负担。这样的人的好处在于在谁手下都是尽心尽力,对得起自己拿的那个工资,用现在话说就是敬业精神很强。
不过无论这两种不倒翁的那一路,都属于心思比较灵活的人物,这是在乱世做不倒翁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与之相对的一种人就是心中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有一个认准的目标,所有的行动都是围着这个目标的。这种有理想的人也有不少,咱们下一段再说。
日期:2018-04-09 22:37:32
在理想与现实中拧巴的荀彧
接着上一段,咱们聊聊《三国演义》里有理想的人物,估计您得问了,这有理想的人物怎么是荀彧啊?您听我慢慢说。
在曹操的众多谋士当中,荀彧荀文若可以算是领军人物,头一号的谋士。不过他不是那种善于出奇计的人物,这方面郭嘉比他强很多,刘晔和程昱也不比他差。荀彧出的算计人的计策,一般都很难成功,比如著名的驱虎吞狼之计,到徐州就让刘备识破了。
荀彧的优点一是能独当一面,曹操出征在外,坐镇后方看家的一般都是他,很稳的一个人。曹操攻打徐州,吕布趁机抄了曹操后路,曹操老窝大部分城池全丢了,就剩下东阿、鄄城、范县三座城池,这三座城就是荀彧带着程昱坚守,保住了曹操的一点命脉。一介文官,面对三国第一猛将吕布和他手下千万虎狼之兵,居然能够守住,的确不简单。
另一个长处是大局观好,善于把握战略大势。曹操和袁绍对峙于官渡,曹操没有粮食,眼见着就撑不下去了,曹操就想先撤下来,写信咨询荀彧。荀彧给他回信说:“您千万不能撤,后面无险可守,一撤下来就是一溃千里,咱们就全完了,您必须坚持住,这样还会有转机。”其实你要问荀彧怎么找到转机,他也不知道,他就知道死也要顶在那里,顶着还有一线希望,往后退就全完。曹操听了他的,苦撑待变,果然迎来机遇,一举扭转战局。在对大势的把握上,荀彧是可以和诸葛亮、司马懿这些人比肩的人物。
日期:2018-04-09 22:38:16
荀彧刚一出道的时候,保的不是曹操,而是袁绍。不过他很快发现袁绍不是那块材料,转投了曹操。曹操的这些谋士一般都没有什么所谓的理想主义情结,他们追求的都是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并且能够换到功名富贵,这就够了,他不管你政治主张是什么。其实刘备那边,孙权那边也都这样,包括咱们前面说的那位大名鼎鼎的凤雏庞统庞士元。真正有理想的刘备那边就一个诸葛亮,孙权那边鲁肃勉强算,曹操这边就得说是荀彧了。
日期:2018-04-09 22:38:46
其实您看《三国演义》前面荀彧基本没有表现出自己有什么理想,他的理想主义是在他临死时表现出来的。当时是曹操刚刚打败马超,志得意满。这个时候肯定不会少了捧臭脚的,有一位长史董昭就带头给皇上上表,请求皇上封曹操为魏公,给曹操加九锡。
日期:2018-04-09 22:40:38
说是上表给皇上,其实当然是做给曹操看的。曹操那是很高兴的,但这个时候荀彧站出来反对,他的原话是:“不可。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三国志》里意思也差不多,他就死在这上面。
为什么别人不说话,就荀彧跳出来了,这就是他有理想的表现,因为他保曹操不单单是为了才有所用和功名富贵,他其实保的也不是曹操,而是大汉王朝,他是想通过保曹操,或者说和曹操一道实现自己匡扶汉室的理想。
这您可能就要反对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拿皇上当回事,真想保皇上,他怎么能够选择曹操呢,不成立啊。首先我要说,那个时候的各路诸侯,哪个是真拿皇上当回事的?都是自己说了算,皇上和朝廷那就是一个摆设。而荀彧作为一介文士,自己是不可能拉一支队伍单干的,必须找一个主子。而他和比自己还大的那个侄子荀攸投奔曹操的时候,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刚刚无疾而终,这里面表现最为积极和亮眼的就是曹操、孙坚和刘备。
刘备当时还是人家手下的呢,孙坚打进洛阳,看到玉玺就起了私心。
只有曹操,当时纯粹是一个热血青年,接近于一个理想主义者。大伙都不去追董卓了,就他去,结果打了败仗,自己差点搭里面。所以荀彧选定曹操作为自己扶保的对象,也就可以理解了。曹操后来自己也说吗,当初他的志向就是“专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图死后得题墓道曰:‘汉 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平生愿足矣。”正好跟荀彧对点。不过荀彧就没注意到一个问题,当时曹操就说荀彧是“吾之子房”,就是把荀彧比作张良,那张良保的是谁啊?这就说明曹操的理想主义没有荀彧想得那么简单。
再往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时候荀彧就应该清楚,曹操也不是一个正统的忠臣,但这个时候至少曹操表面上还在尊奉汉室,皇上也只有在他这里才能吃饱穿暖(这皇上也够惨的)。
而且曹操有能力削平作乱的群雄,他自己也说:“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也确实是在积极地将国家归入统一。所以从现实情况来看,没有比曹操更好的选择。而且曹操表面上维持着汉朝臣子的面目,所以荀彧这会儿的心理状态有点儿自己骗自己的意思,他在心里还可以找到“我是在扶保汉朝”的感觉,也就凑合了。
这种心理状态在曹操做魏公,加九锡的时候被彻底打破,荀彧没法再安慰自己,所以跳出来坚决反对,理想破灭的代价就是曹操和他的冲突,他不会有好结果,只能是他死。反正古往今来,理想主义者的下场一般都不怎么好。
这一段提到了一个九锡的概念,这九锡到底是什么?咱们下一段专门说说这个。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