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遇鬼》
第38节

作者: 郑贩犒秦师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4-24 09:15:00
  论地名的翻译
  多年前我还在念书的时候,同窗唐先生跟我说,有一天,他在贵阳遇到个老外,老外要去花溪,然后唐先生就建议老外去头桥乘坐去花溪的车;他在说地名“头桥”的时候,就说成了“First Bridge”。事后他问我,这样翻译是否恰当,我当时告诉他, 这样的翻译是不对的,地名的翻译只能用音译,如果当时告诉老外的是“Touqiao”
  的话,老外或许自己找不到这个地方,他可以去问别人"Touqiao"在哪里,大家也会给他指路的,如果老外用“Fist Bridge”去问别人,绝大部分不懂英语的人估计只会摇头,懂一点英语又不怎么熟悉贵阳的人或许建议老外去找“第一座桥”,这样的话,非但没有给老外带来帮助,反而是添乱了。
  我到过一些地方,也去过一些风景区,看到里面的一些翻译,估计都是半瓶水的人在百度上翻译过来的。之前看到了几则翻译笑话,一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留学于俄罗斯,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所著,于2008年10月出版的《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一书中,将蒋介石(Chiang Kai-shek,韦氏拼音)翻译为“常凯申“ ;二是早些时候有人把孟子(Mencius)弄成了“门修斯”, 三是,贵阳有一次要把美食翻译成英文,遇到“童子鸡”时犯难了,最终翻译成“No Sexy Life chiken(没有*生活的鸡)”。所有这些,都是在翻译过程中没有遵循信、达、雅的原则造成的。

  学翻译的人,老师都会告诉他们,翻译要力求信达雅。就我本人而言,对地名的翻译,应该首先强调“信”,如果在可以选择的前提下适当地顾及“雅”。 通俗一点地说,就是直接音译,如果条件允许,有多个相同发音的词语可以选择,就选择吉利或者美好的词。以北京和南京为例,翻译成英文的时候,直接翻译成“Beijing”和“Nanjing”就成, 如果非要显示英语水平高,弄出个“North Capital”

  或“South Capital”,且不荒谬?现在高铁上的站点预报中,站点的英语称呼很混乱,乘坐高铁经过凯里的人都会听到,“ Next station, Kaili South”,我就搞不懂,为什么不直接说成“Next station, Kaili Nan”呢?
  如果一个老外在凯里大十字打的士去高铁南站,老外只要说“Kaili Nan”,个人觉得,100%的驾驶员会带他去凯里南站;相对应的,如果老外从这些翻译中学会了”Kaili South“,然后让的士送他去”凯里烧死“,估计十有八九的师傅会直摇头了。
  如果地名不是严格按照发音翻译,一定要显示一下自己文采,弄个意译什么的,非但不能给各持两种不相同语言的人带来便利,更多的是带来麻烦;另外还会弄出笑话,之前听说铁道部的的警示牌上就有把贵阳翻译成“昂贵的太阳(Expensive Sun)”。 综上所述,地名的翻译应该严格按照音译,如果夹带一点意译的话,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
  备注:
  世界上98%以上的国家名称都是音译的,比如 Finland(芬兰), Newfoundland(纽芬兰), England(英格兰),但令人疑惑的是,不知道当年的前辈们为什么把 Iceland翻译成了冰岛,把 New Zealand翻译成了新西兰?为什么不把它们叫成“爱思兰”和“纽热兰”?具体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借此机会同大家分享一下一些经典的翻译:

  贵阳———昂贵的太阳  the expensive(昂贵的) sun(太阳)
  警风———丨警丨察的微风  police(丨警丨察)breeze(微风)
  投诉———投掷了来告诉  throws(投掷) to tell(告诉)
  抛扔———扔了又扔  to throw(扔) to throw(扔)

  日期:2017-04-25 11:48:00
  真龙天子岂能人力阻止
  美国首位女司法部长(克林顿任期)Janet Reno(1938年7月21日 - 2016年11月7日)曾说,"特朗普将永远不会在我的有生之年当总统(Donald Trump will never be president in my lifetime)"。遗憾的是她他真的在投票前一天(11月7日,美国时间)去世了。
  日期:2017-04-26 10:23:00
  前因后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