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
第30节

作者: 不一样的隋朝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史书上也没记载到底是什么急病,反正回到宫里,宇文赟眼瞅着不行了。太监急忙叫值班亲信刘昉和颜之仪进去,说太上皇宇文赟要托付后事。宇文赟这病真的太急了,等刘昉、颜之仪到的时候,宇文赟连话都说不了了。
  刘昉、顔之仪本来是听遗诏的,进去啥也没听着,一脸迷茫的又出来了。
  虽然宇文赟说不出话了,史书上也没记载,但猜也能猜出来他要说什么。

  宇文赟已经是太上皇,不存在选接班人的问题。只是静帝才7岁,肯定不能亲理朝政,这就存在大权旁落的问题,宇文赟无非就是想指定顾命大臣,也就是谁来掌权,往后北周由谁说了算的问题。
  历史上这种事经常发生,皇帝不能亲政或者不管事,大权旁落无非五类人:
  后宫、皇族宗室、功勋大臣、外戚和近侍。
  近侍包括太监、男宠之类的一些人,北周的太监没权力,不存在太监专权这个问题。宇文赟皇后都立了五个,标准的直男,不像西汉皇帝们有断袖之癖,所以先排除近侍这一项。

  北周喜欢政治联姻,功勋大臣基本都是外戚。对于北周来说,大权旁落的选项其实只有三个:后宫、宗室、大臣。有的史学家喜欢叫“帝后、帝胤、帝党三方势力”其实是一个意思,只是不同朝代,情况略有不同。
  我个人觉得,尉迟迥当选辅臣的可能性很大。
  尉迟迥是宇文泰的亲外甥,孙女又嫁给了宇文邕,虽说是二婚吧,但也是经过册立的皇后,这时候已经是皇太后了,而且尉迟迥当时的职务是全国最大的相州总管,管着以前北齐大部分的地盘,再加上尉迟迥一生身经百战,屡立奇功,在北周军界威望极高,所以,我觉得尉迟迥是辅臣之一的可能性最大。
  此外,宗室的赵王宇文招、勋州总管司马消难、并州总管李穆正常情况下,也有可能,但是宇文赟这脑子属于一阵阵抽风型的,我也不好乱猜。

  究竟大权会给谁?
  在这个关键时刻,进去听遗诏的两个人:刘昉、颜之仪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只要这他俩口径一致,那说谁就是谁。
  很可惜,这俩人各怀各的心思。
  日期:2018-04-04 19:56:58

  两个近臣,两种想法。
  刘昉这个人胆大,心细,会揣摩心思,会阿谀奉迎,小人应该具备一切的条件他都具备。史书记载:“性轻狡,有奸术。以技佞见狎,出入宫掖,宠冠一时”,绝对标准的奸佞小人。
  顔之仪出身名门,颜回的后代,颜之推的亲哥哥。相比之下,弟弟颜之推更为出名,著有“古今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其实哥俩学问差不多,都是儒学的饱学之士,颜之推更出名,或许是他经历的更多,命运更为曲折,碰见的坏人更多吧。
  哥俩原先都在南方的梁国任职,梁国被灭,被俘到北周。哥哥颜之仪就留在北周当官--太子侍读;弟弟颜之推跑了,跑北齐去当官,路上还差点淹死。宇文邕灭齐,颜之推又被抓回北周,继续当官。隋朝取代北周,颜之推又接着在隋朝当官。
  这段四处当官的经历,颜之推自嘲说“三为亡国之人”,可是我觉得这是对‘怀才不遇’有力的讽刺。有时候说怀才不遇,或许是,学问还不到,能力还不行。要是真人才,去哪都是人才。
  颜氏兄弟博览群书,从小受的是儒家教育,从根上讲,颜之仪跟刘昉就不是一类人。虽然都在宇文赟身边,刘昉对宇文赟阿谀奉承,助纣为虐,颜之仪则力劝宇文赟悬崖勒马。
  一句话,刘昉是小人,颜之仪是君子。
  眼见宇文赟都不能说话了,刘昉开始动脑筋,做自己的打算了。‘趁机捞一把’一直是刘昉的座右铭。看宇文赟的状况,肯定是要过去了,让刘昉也跟着过去,他肯定不干。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他这样的前皇帝宠臣肯定要失势。再加上他跟郑译平时也没干什么好事,宇文赟死了,小皇帝不管事,再对辅臣没有拥立之功,早晚得被清算。不如趁乱做点手脚,还能弄个拥戴之功,继续荣华富贵。

  对于刘昉来说,最大的难点是人选问题。
  首先,刘昉要拥戴的人必须是功勋、宗室、外戚三选一,这是个基本条件。要是找个太守级别的地方官,他连宫门都进不来,肯定不行。
  其次,这个人必须德高望重,地位显赫,但也不能太高,像尉迟迥、宇文招那样的,拥戴了,人家也不感恩,那是人家应得的。

  最最重要的一点,这个人还得跟自己关系好。要是推举个王轨那样的人,上台第一件事可能就是收拾他们这帮人,拥戴他们属于自己找死。
  这个人选确实不太好找,刘昉想了半天也没想好到底谁最合适,就跑去跟郑译商量。俩人掰着指头一个一个算下来,符合德高望重,地位显赫这个条件的人不少,但是跟他们关系好的,只有郑译的老同学杨坚了。
  杨坚是随国公,又是首席太后杨丽华的父亲,而且刚刚当了扬州总管,但资历稍浅、虽说有威望吧,但也不是‘皇帝老大,他老二’,在北周勉强排进前十。最关键的是,杨坚平素为人谦和,跟郑译是太学同学,跟刘昉关系也不错,完全符合要求。对于刘昉、郑译一伙来说,杨坚是个绝佳人选。
  对于刘昉的打算,颜之仪的脚后跟都会不同意!
  颜之仪打算拥立宗室赵王宇文招辅政,理由很简单:皇位是宇文家的,既然静帝年幼,就应该是宇文宗室的人辅政。宇文招是宇文泰的儿子,宇文邕的弟弟,所有王爷里宇文招年龄最大,辈分最高,从血缘关系上讲,辅政最合适。
  在关键时刻,君子、小人立见分晓。这次北周权力过渡时期,最为关键的两个人,刘昉想的是发国难财,颜之仪考虑的全是国家。
  道不同不相为谋。就这样,俩人各干各的。
  日期:2018-04-04 19:58:21
  密谋
  颜之仪的想法很好,但是可操作性不强,因为宇文招不在京城,去年让宇文赟给撵走了。颜之仪没办法,就先找了大将军宇文仲,想在宇文招赶回来前,先控制住局面。
  本来打算上任扬州的杨坚,还没走,人倒是在京城,可是刘昉的麻烦也不小。刘昉、郑译这出戏的主演是杨坚,他俩是编剧兼导演。剧本都写好了,导演去找主演。
  主演说:不演!
  刘昉把计划一五一十的跟杨坚说完,杨坚同志很干脆的拒绝了:我不干!
  史书上一致的态度是:杨坚拒绝就是在装,杨坚拒绝的态度就跟绿茶瓶盖里的谢谢一样,不真诚,客气一下而已。对于这个观点,我个人不完全赞同。我不否认杨坚确实有装的成分:心里直痒痒,嘴上还在说不想。

  只是我认为杨坚拒绝,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
  不划算!
  刘昉的计划是:先矫诏,就是造假圣旨,让杨坚出任大冢宰辅佐皇帝,控制朝政。等局面稳定下来,刘昉、郑译这俩幕后推手,也得捞点好处。刘昉当小冢宰,做杨坚的副手、郑译当大司马,掌兵权。
  刘昉、郑译打的什么鬼主意,杨坚很清楚:这是矫诏,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搞政变。一旦失败了,杨家满门抄斩;即使成功了,还有可能被架空,怎么看都不划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