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
第32节

作者: 不一样的隋朝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其实这个也简单,杨坚也不需要挖空心思、想点子干政绩工程,因为有白眼狼的衬托,杨坚干什么都是惠民政策。《刑书圣制》,这部瞎胡闹的法律,闹的民怨四起,杨坚废掉《刑书圣制》,口碑指数刷刷往上涨。

  跟宇文赟相比,杨坚在老百姓心中就像脑袋旁边闪着金光的菩萨一样,无尽的绝望中的一丝光明。历来的老百姓要求都很简单,他们不关心皇帝位子上坐着谁的屁股,只是关心谁能让他们吃得饱,过得好。
  北周上下喝彩点赞,再一次显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其实并不是杨坚多伟大,而是有白眼狼的衬托。所以我常说,白眼狼宇文赟在隋朝的建立这件事上是有大功劳的。
  最后说拉拢人才,这个才是最关键的。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刘邦能从一个混混一直混成皇帝,确实是有他的过人之处,其中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会用人。刘邦看似什么都不会,只会用人,其实这点就够了。
  再强的人,靠单挑也成不了事。人都有弱点,组团互补,才能极大地发挥优势。不组团,牛破了天,能像项羽一样----悲壮的死去。
  知道要组团,还得会识人。
  拉来的是人才,组出来的才叫精英团队。碰上猪一样的队友,经常气个半死不说,还有的一个人就能把你们搞得像犯罪团伙,比如杨坚团队的刘昉。准确的说,现在还不能叫杨坚团队,因为有刘昉的存在,只能称为杨坚团伙。
  眼光这方面,杨坚真是没话说。杨坚拉笼三个人,两个文臣、一个武将。这三个人成就了他自己,也拯救了天下百姓,真是眼光独到要成X战警。
  武将我们延后单说,先说说这两个文臣。
  这两个文臣
  一个是天下之才,惊艳了乱世。
  一个是国士无双,温柔了隋朝。
  日期:2018-04-06 09:53:29
  天下之才

  天赋真是让有的人无限欣喜,没有的人无限无奈的东西。
  只有真正努力过的人才知道天赋的重要性,比如做喜剧,有的人很轻松就能让观众捧腹大笑,有的人明明很努力却只有观众客套的掌声。身边总有种人很气人,没见他多努力,轻轻松松就能超越所有人。最气人的是有天赋还努力的人,跟他们比,真是累到吐血。
  想来,我称呼“天下之才”还是保守了,宇文邕认为这个叫李德林的人,应该称为“天人”,他就不该属于人间。
  李德林,字公卿,博陵人(博陵大体在现在河北定州、安平一带),他爷爷和他爸都在东魏当官。李德林是个地道的文臣,一手好文章名闻天下。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的是文章的标准不好定,好文章各有各的好,没有输赢,不易分高低。
  但是在周齐时代,李德林文章天下第一,而且毫无争议。

  记得我刚上学的时候,只听说过北大、清华这两所大学,就想当然的认为长大了不是上北大,就是清华,长大了才发觉,那是小时候想多了。能上清华北大的,我这样的肯定不行,得像李德林这样从小就逆天的,才行。
  李德林打小看书过目不忘,绝对的神童。在大部分孩子还在撒尿和泥玩的年纪,李德林就把《蜀都赋》读的倒背如流了。《蜀都赋》是左思的《三都赋》之一,左思长得不咋地,却是真有才,写文章都能撬动经济杠杆,造成通货膨胀,《三都赋》写的“洛阳纸贵”。我现在很清晰的记得,第一次翻开的《蜀都赋》时的感觉,好在哪,我没看出来,但是真难,绝对的诘屈聱牙,让我读下来都费劲,更别提背了。

  东魏重臣高隆之这么评价小孩子李德林“假以时日,必为天下之伟器”。高隆之是东魏的四贵之一,高欢的干弟弟,也是跺跺脚都能让北齐地震的人物,李德林得了高隆之这么高的赞语,邺城各界人士都想看看这个叫李德林的小孩到底什么样,是不是长了两个脑袋,咋会那么聪明?慕名来访的太多,整的李家门口每天都是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的,那场面跟过十一黄金周差不多。
  少年成名的神童李德林没有骄傲自满,读书相当刻苦,每天高标准要求自己,一天要背几千字古文典籍,背不完就不吃饭,不睡觉。就这样,背到十五岁,李德林就读遍古今各种书籍文章,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间懂空气了。正是李德林春风得意的时候,他爹死了。李德林不光是个大才子,还是个大孝子,为了能让他爹叶落归根。数九隆冬的季节,李德林穿着单衣单裤光着脚,送他爹回老家,归葬故里,把人感动的,听着都掉眼泪。

  东魏民族融合政策搞的不好,高层一水的鲜卑族,汉人压根不给机会,李德林家几代人都有才,但也一直在中下层官场里混。李德林家日子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说得过去。可自打他爹去世之后,家道中落,母亲又多病,李德林就不愿当官了,在家读读书、陪陪老娘,尽尽孝。后来,李德林他母亲觉得这样太浪费儿子的才华了,逼着李德林又参加朝廷甄选,入仕当官。
  东魏官场排挤汉人,就连声名在外、文章天下第一的李德林出山,朝廷也就给了个芝麻点大的殿中将军,还是个不管事的闲职。有才气的人都有傲气,何况李德林这么大才气,闲职芝麻官对李德林来说就是侮辱。李德林索性撂挑子不干了,辞职回家。后来,北齐建立,李德林再一次被征召,仕途才慢慢有点起色,干到了中书舍人,在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文书,写写画画。
  有一次,周武帝宇文邕看见北齐声讨北周的檄文,檄文把北周骂的,宇文邕自己都觉得北周挺可恨。宇文邕爱才,非但没生气,还忙问谁写的。知道是李德林写的之后,宇文邕就日思夜想,天天盼着李德林能为自己效力。
  周齐决战时,宇文邕打下北齐国都邺城,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找李德林,带话给他:我打北齐就是为了你李德林。这话谁都能听出来,是宇文邕在给李德林戴高帽子,但是李德林听着很舒坦。宇文邕委以重任,李德林也是投桃报李,在宇文邕手下,尽心尽力为北周服务。
  杨坚也知道李德林的才华,矫诏成功之后,第一个要拉入伙的就是李德林。历史上,饱读诗书的人,往往都迂腐,书生气比较重,容易认死理、动不动就愚忠死孝。那李德林会不会呢?
  不会。
  客观的说,李德林也迂腐,书生气也重,也认死理,但李德林更愿“士为知己者死”。李德林来北周是因为武帝宇文邕求贤若渴,现在杨坚像宇文邕一样礼贤下士,再对比一下宇文赟,李德林拜拜手,算了别提了,愚忠宇文赟都不如找块豆腐撞死有价值。李德林没有经过挣扎的思考,就拍着胸脯答应杨坚说:“德林虽愚庸,但也略识时务。若能得提奖,必不推辞。”
  杨坚之所以第一个拉拢李德林是因为李德林有才华,名气大,但让杨坚没想到的是,李德林的用处居然比名气还大。李德林的加盟给杨坚团伙带来了质的改变,开始有点杨坚团队的意思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