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
第45节

作者: 不一样的隋朝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4-15 20:23:16
  题外话
  尉迟迥的事说完了,咱说点题外话。
  尉迟迥从起兵到失败,一共历时68天。我曾经一度很困惑,起兵时那么浩大,一场席卷全国的大叛乱,竟然只坚持了68天。细细想来,我觉得李穆、柳庄分析的挺对,杨坚聪明的地方,就是尉迟迥笨的地方。

  尉迟迥起兵时,打着‘匡国庇民’的旗号,看着跟北周的大忠臣似的,真是忠臣吗?
  我看不见得。
  杨坚只是个大丞相,并没有篡位,周静帝还在皇帝位子上踏踏实实的坐着,北周还是宇文氏的北周,勉强说个‘清君侧’还差不多,你尉迟迥匡扶什么北周?再说了,死的是太上皇宇文赟,人家周静帝宇文阐chan当皇帝都当了两年了,你尉迟迥一起兵就遥尊赵王宇文招的儿子为皇帝。你凭什么废人家周静帝?一个7岁的小孩到底做错了什么?
  再有,尉迟迥为了得到国际上的支持,为了能让陈朝出兵,把儿子送去当人质不说,给钱送礼、竟然还答应割地,这叫不要脸,就是个卖国贼行径。我说这个,怕是有人要拿李渊举例反驳,说这些不过是‘成王败寇’的说辞而已。
  的确,‘称臣纳贡’这个词修饰的再好,在大国情怀面前也会被唾弃。不过我认为实力不济时,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只要别像石敬瑭那样犯原则性的错误,也不必太过苛责,毕竟澶渊之盟到底北宋是赔了还是赚了,到现在也没个定论。

  但无论任何时期,任何原因,也不管心里到底有没有华夷之辨,国家领土都该寸土不让!任何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出卖国家领土,勾结外敌入侵的行为都是汉奸!
  不对,尉迟迥是鲜卑族,对于北周来说,应该叫周奸!
  韦孝宽分析的非常准确,树倒猢狲散,剩下的小股叛军,没费多大劲就全部平定。鉴于司马消难和王谦还没有平定,为了能有震慑效果,对叛军的处理显得异常残忍。
  《周书·韦孝宽传》记载:兵士在小城者,尽坑于游豫园。
  这句话,我昨天犹豫了一下午,纠结到底写不写。坦率的讲,我不想写,我非常喜欢韦孝宽,他机敏,睿智,性格、人品、能力俱佳,实在是个纯粹的人。纵观整个历史,这样的人物也不多,我想把他刻画成一个完美的统帅,但是这句‘坑杀降兵’的话,肯定会破坏整体的美感。毕竟‘杀降’无论从道德、人性、法律哪个方面都说不过去,自古就有‘杀降者不详’的说法,而且杀降者的结局一般都不大好。

  何况,根据《周书·尉迟迥传》记载:余众皆斩之。尉迟迥有十几万人马,战场上死的还没有杀降的多。这么多人里面,有多少是被抓了壮丁,迫参军的。坑杀几万人,可不止几万条人命,后面跟着的是几万个家庭、几十万人寂寥余生。
  杀降,不管是不是韦孝宽的本意,都成了这个纯粹的人唯一的污点。
  昨晚,我还是决定写下来,尽管他会破坏整体的完美形象,但是他却是个真实的人,他是个完整的人。
  有人说这样写,画面感不强,显得支离破碎。
  我说,但是他真实,因为生活不会让任何一个人完美。
  日期:2018-04-15 20:23:44
  司马消难
  三总管叛乱,尉迟迥死了,还剩下郧州总管司马消难和益州总管王谦。
  说是三总管叛乱,看起来声势浩大,口号喊的震天响,但其实都是各自为战,谁也不帮谁,一盘散沙。韦孝宽都打到尉迟迥的大本营邺城了,史书上都没见着司马消难和王谦调动一兵一卒赶去帮忙。尉迟迥去联系陈朝求援军,司马消难也去联系陈朝出兵,也把儿子押给陈朝当人质,在我看来,这就叫各怀鬼胎。
  剩下这俩都是配角,内容不多,要不是他们各自为战,我都不用单列,只是他们各打各的,让我写起来也费劲。
  先说司马消难,这是一个让我很费解的人。
  司马消难他爹司马子如是高欢的第一谋臣。这爷俩典型的虎父犬子,司马消难是个典型的官二代衙内形象,不学无术,沽名钓誉之徒,‘纨绔子弟’这个称号非常适合司马消难。
  史书对司马消难的评价是:贪于淫欲,去留轻率。‘贪于淫欲’对于司马衙内来说,自然不在话下,年轻的时候还睡过自己的后妈。这个“去留轻率”的评语也是极其准确,在司马消难的字典里就没有“忠心”这两个字。司马消难这人完全没信仰,靠他爹的关系原先在北齐当官,后叛逃到北周,再后来又从北周叛逃南陈,司马消难对国家的忠诚度实在有限。南陈的尚书令曾嘲笑他‘赤轴三史’,这个‘赤轴三史’跟吕布的‘三姓家奴’是一个意思。司马消难听完,一点不害臊,脸不红,心不跳,完全不觉得尴尬。

  有人说,司马消难的经历跟颜之推差不多。
  我觉得把司马消难跟颜之推放在一起,真是对颜之推的侮辱。人家颜之推是因为有才,才被迫四处当官的。司马消难是叛逃,叛逃,再叛逃!
  当时,司马消难就是没诚信的另一种叫法。
  比如,当时北周会出现如下对话。
  甲说:你丫怎么说话不算话?真是司马消难!
  乙一听就急了:你丫怎么骂人呢,抽你丫的。你才司马消难呢,你们全家都是司马消难!
  就这么个德行,人品还极差。
  沾他爹的光,司马消难的原配是高欢的女儿。叛逃北周后司马消难就抛妻弃子,老婆孩子都不要了,到了北周另寻新欢。司马消难由北齐叛逃北周时,是杨坚他爸杨忠负责接应的,二人当即结拜为兄弟,感情很不错,杨坚一直尊称司马消难为叔父。按说司马消难跟杨忠是拜把子兄弟,不应该反杨坚,但是司马消难这个人就这样‘有奶就是娘’,只要自己高兴,老婆孩子都可以不要,还讲什么兄弟情谊?都是屁!

  尉迟迥起兵叛乱时,司马消难在勋州响应,还把儿子司马泳送到陈国当人质,请求南陈支援。陈朝比较有意思,杨坚是北周随国公,他们就封司马消难为陈朝随国公,让陈朝随国公打北周随国公,很有点冷幽默的感觉。
  造反这份工作不是人人都能干的,至少司马消难就干不了。
  8月份,司马消难听说杨坚派来收拾他的王谊大军快到了,一点没犹豫,连夜就往南陈跑。王谊接到的命令是率大军平叛,还没到,司马消难跑了,王谊一腔热血要平叛,到了地方,就变成了维护社会治安和剿匪了,好好的一个大军区司令变成了公丨安丨局长。
  再后来,隋朝平定南陈后,司马消难又被抓到长安,杨坚依然没杀他,最后司马消难在家中病世。
  我一直费解的就是,就司马消难这个忠、孝、礼、智、信全无的家伙却一直官运亨通,叛来叛去,最后还得了个善终,看来老天爷也有休假、不上班的时候。
  日期:2018-04-15 20:24:14
  不禁打

  三总管叛乱的最后一个是益州总管王谦。当年10月,杨坚任命大将梁睿为行军大元帅,统率步、骑兵二十万讨伐王谦。
  王谦的益州地盘不小,有18个州。尉迟迥起兵,王谦在巴蜀起兵呼应尉迟迥,打的也是‘匡复周室’的旗号。口号叫得响,不如工作干的实。三总管叛乱,杨坚起初主管尉迟迥,兼管司马消难,益州的王谦压根就没管。
  为什么?
  王谦就属于凑热闹型的。
  王谦地盘在四川,离长安最近,按理说威胁最大,一开始杨坚也很担心。后来根据事态发展,杨坚判断王谦就打算趁乱割据称个王,就没打算出巴蜀地区,所以暂时不管他,集中力量打尉迟迥。杨坚轻视王谦,王谦也挺配合,他确实一步没出巴蜀地区。

  王谦的个人情况比较简单,出身北方七大家族的太原王氏。除了有背景之外,王谦就是个‘三无产品’,自己没谋略,单挑也不行,身边的谋士也不咋地,当官全靠拼爹,介绍完毕。
  王谦的主要幕僚是前北齐佞臣高阿那肱,这路货色都成了主要幕僚,可见王谦对自己的水平多么不自信。起兵后,高阿那肱给王谦筹划三条计策:“出蜀直指京城,这是上策;出兵汉中,遥控天下,这是中策;坐守剑南,拥兵称王,这是下策。”
  王谦经过很长时间的认真思考后,决定选下策。
  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且蜀地有天险-剑门关,自古以来易守难攻。赵匡胤打孟昶,费了好大劲,北宋才灭了后蜀,但是再好的地理优势放在蠢蛋手里,也白搭。梁睿军进入蜀地,就一路势如破竹,对阵占有地利优势的王谦军,战绩是:败之,败之再败之。
  实在没啥可写的,从两边开战开始,算上爬山道、吃饭睡觉,天气不好打不了仗和不打仗的部队休整时间,一共20多天,梁睿就把王谦和高阿那肱在闹市砍了脑袋,首级送往长安。
  被史学界称呼为三总管叛乱,听起来咋咋呼呼的,名头大的吓人,我个人觉得‘三总管叛乱’的叫法其实不是太妥当,应该改叫‘尉迟迥叛乱’。除了尉迟迥,剩下的俩总管真不给力:司马消难就没打,王谦打了,还不如不打。
  起兵时,三总管个个光着膀子振臂高呼,嘴里喊着要‘匡扶北周’,要‘庇佑人民’,脑子里想的全是怎么占国家的便宜,还卖国求援,当周奸,净干些不要脸的勾当。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这就是一场趁火打劫的闹剧,尤其司马消难和王谦,特像两个政治老流氓,想趁乱揩点油,谁知道便宜没占着,还让人家扇了个两眼冒金星。
  回头想想还是旁观者清,最聪明的就是西梁那帮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