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掘墓人---司马懿的奋斗》
第25节作者:
子非嘉澍
日期:2017-10-14 22:18:52
34、平辽东
公孙渊自立为燕王,还大张旗鼓的分封诸侯和单于,俨然是要弄成四国演义的架势。
魏明帝曹睿彻底被这个妄人激怒了。
我前面说过,曹睿就像是父亲曹丕和爷爷曹操的结合体,身体里既有父亲曹丕的贪图享乐和沉湎声色,也有爷爷曹操的雄图大略和吞食天地。这个时候,魏明帝曹睿骨子里属于曹操的血液开始沸腾,他决定用一场彻底的胜利来捍卫曹家的尊严,不惜一切代价。
魏明帝曹睿决定让司马懿顶上。
这个时候的司马懿,刚刚在五丈原萧瑟的秋风中耗死了三国时代神一般的诸葛丞相,来不及修整就被十万火急的召回洛阳面见魏明帝曹睿。曹睿吸取了上次毋丘俭大军还未到,公孙渊就已经得知了消息,从容应对的教训,决定让司马懿就带他的四万精锐,千里奔袭。还下令,所过州郡,不计成本给司马懿之军提供后勤补给,以全国之力拔下公孙渊这个钉子。
魏明帝问司马懿,太尉您觉得这个公孙渊要如何应对?
面对着已经连着两次挫败曹魏进攻,现在正如日中天一般的公孙渊,我们的司马懿同学淡淡的说道。
我觉得对于公孙渊来说,最好和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弃城出逃,远远的离开辽东之地,或许还有些许重头再来的可能。中策,是离开首都在辽东的边界屯兵设防,还尚且有一点儿战略的纵深可以利用。困守其首都襄平,则是下策。
魏明帝曹睿现在心里一定很痛苦,两次大败魏军的公孙渊,你竟然说他最好的出路就是逃走,这不会又是一个只会吹牛的吧。曹睿强压住心中的狐疑,继续问。
那么,太尉您觉得公孙渊会做什么选择呢?
公孙渊此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狂妄。有个叫苏格拉底的希腊老头曾经说过,人最重要的就是要认识自己。公孙渊一定认为我劳师以袭远支持不了几天,必定选择在襄平固守。
那么请问太尉,走这一趟大概需要几年。
从洛阳到辽东100天,灭公孙渊100天,回到洛阳100天,差不多一年够了。
需要了解一下此时公孙渊的情况。此时的辽东独立王国,经历三代的经营,不断地开疆拓土,地跨中国的东北三省大部与朝鲜半岛北部,人口五十多万,疆域和人口大概与同时期的蜀国相当,而且挟两次挫败魏军的战胜之威。司马懿的信心爆棚,不得不令人为他捏一把汗。
后三国时代,继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对决之后,第二场高手之间史诗一般的对决即将拉开帷幕。
《晋书》中记载,大军出征之时,魏明帝曹睿亲自把司马懿送出西明门。并且下令弟弟司马孚和儿子司马师把皇帝御赐的酒肉送到温县的老家,准许司马懿将士宴饮数日。司马懿也是在宴会上开怀畅饮,并且趁着酒性赋诗一首,这也是司马懿同学唯一一首流传下来的诗。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逢际会,奉辞遐方。将扫逋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意思是我司马懿何德何能,无非是值此国家危难之时,才能有机会为国尽忠。我司马懿不敢不敢有非分之想,待我平灭辽东之后就想解甲归田,在家安心养老。这完全是给曹睿撂话呢,是一首彻彻底底的表忠心,让领导放心的作品。就像当年秦王发动灭楚之战,将全国的兵都交到大将王翦手里,王翦不断地向秦王要地要封赏,表现的就像一个满脑子只是给儿孙多留点儿产业的田舍翁那样。魏明帝把军队交到司马懿手中,就成为了手无寸铁的孤家寡人,只有表现的尽可能庸俗尽可能让人觉得下作才能让魏明帝放心,从而给自己全力的支持。
诗,确实是好诗。但是字里行间总是摆脱不了的枭雄气,不知曹睿看到这样的诗,是该放心呢还是该担心。
但是无论如何,司马懿率领着曹魏帝国精锐中的精锐,向着辽东的方向,一骑绝尘。
公孙渊听说带兵来打他的是魏国的太尉司马懿,知道这次曹睿是玩真的了,发倾国之兵而来,心里也不禁发毛。公孙渊乱了阵脚,向东吴孙权求救。
要说公孙渊的脸皮厚,在三国时代恐怕无人能够出其右了。前边贪了东吴的金银财宝,而且灭了东吴的一万人马不说,后来把派来给你封赏的大臣都给杀了。现在还有脸来向东吴求救。孙权当时就被气得浑身哆嗦,你这是把东吴当傻子啊,当时要下令命人将公孙渊的使者推出去杀了。
眼看着孙权马上就要绷不住了,大臣羊衜规劝孙权。
杀了使者不过是泄私愤的报复行为,不是成霸业者的作为。倒不如我们答应出兵帮助公孙渊,但是屯兵边界相机而动。如果公孙渊得胜,我们出兵也是有信用之举,如果公孙渊失败,趁机捞一票也算没白跑一趟。
不愧是兵圣孙武之后,小霸王孙策他弟,在使坏算计人方面绝对脑子够用。孙权冷静下来,想了想,在泄私愤和当霸王的选择题中选了后者。于是,孙权重赏了公孙渊的使者,并且好言相劝,你先回去,我们东吴的大军马上就到。
公元238年,景初二年6月,司马懿的大军抵达辽东。讨辽大军以司马懿为总指挥,汇集了幽州毋丘俭的幽州兵和乌丸骑兵,兵分三路向公孙渊压过来。
公孙渊这边,由于得到了孙权来援助的口头承诺,选择了自己镇守襄平城,派大将卑衍沿辽河一线排开作为第一道防线,目的是拖住魏军为孙权的援军争取时间。所以当司马懿率领的大军来到辽河的时候,面对的战局就是被辽河和河对岸卑衍的七十里连营挡住了去路。
现在的这个情景简直就是当年诸葛亮走出岐山时面对的情景是一模一样,那时诸葛亮准备渡过渭河进攻关中。诸葛亮声东击西准备将魏军调动离开大营,然后渡河,但是犹豫不决,被郭淮看出其意图,在渭河和秦岭之间设伏堵住其行军的路线。无奈蜀军只能又回到五丈原继续僵持,那个时候蜀汉的所有动作都被司马懿猜透,看着诸葛亮在他面前做着徒劳的表演。三个方向都已经被魏军掐死,师老兵疲的蜀汉军团,即使主帅诸葛亮不死,也就只剩选择撤军,从汉中回蜀地,没有别的选择。
司马懿拒绝了部下强渡辽河与卑衍决战的建议。他的回答是,卑衍军连营七十里就是等着魏军来攻,用坚固的营垒拖住魏军,时间一长魏军必然陷入师老兵疲的境地,而且远离祖国作战,一旦战事不顺必然粮草难以为继。司马懿虚张声势假装要从下游渡河,实际上精锐的大部队集结到上游,从上游渡河。而卑衍果然受到蒙蔽,将防守的重心放在下游,结果魏军顺利度过辽河。
面对以逸待劳的守军,其实司马懿和诸葛亮的选择是一样的。但是区别就是,司马懿就这么密不透风的渡过辽河,而诸葛亮却几次三番犹豫不决,一会儿想从五丈原渡河,一会儿又要从攻陇西从积石过河,结果绝密的军事行动弄得人尽皆知。
选择固然重要,但是诸葛亮的处处求稳不敢放手一搏,却是犯了为将帅者的大忌,犹豫。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