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现实和历史比小说更加荒诞》
第44节

作者: 别出八万放炮了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4-11 22:56:08
  “独脚铜人槊用纯铜打造,本是游牧民族的兵器,也是他们用以储藏财富的手段,乃是西晋之后五胡内迁传入中原,本是世家大族家传的兵器。”她道,“到唐初之时便已逐渐没落,宋代时文官监军,世家大族子弟以读书科举为重,不再使自己练此兵器,宋朝之后更是鲜有人用了!”
  “这么说,这个指痕是西晋之后,直到唐初的一段时间留下的。”我道。
  “这指痕有一个手指的长度,明显是使用之人将铜人手指整个插入,这不仅需要极高的功夫,更要极强的膂力,如此强的膂力,只怕非汉人所有,就是五胡之人,内迁之后生活舒适、疏于锻炼,膂力再难维持!”她道,“须知这武功一道,继承之人发扬光大的极少,一代不如一代倒是常有之事,独脚铜人槊若是传至几代,定不会有如此功力之人出现!”
  “你的意思是这指痕是晋朝时刚刚内迁的五胡之人所为,”我道。

  “只有整日以牧马为业之人才能练就如此膂力,”她道,“内迁之后的五胡已无此等条件,所以这指痕大约是晋朝时候留下!”
  “不想短短百十年晋朝,竟然也有大能之辈!”我叹道,只因她说过,自明后期,便无人再训得那秘密。
  “魏晋风骨不是白叫的!”她笑道,“若是没有大能之辈,又怎能撑起这慷慨悲凉的阳刚之风气!”
  “不错,”我道,魏晋人物确实与其他朝代不同,独有其风流之处,“那我们就进入此条水道!”
  我们心知这水道“可通海内”,便已有长途跋涉的准备,但在一条漆黑水道中行走,却越来越感觉时间的漫长。我俩轮流走在前面,只靠一支火把光线照亮前方,这水道中湿气极重,火把或明或暗,也只是能照亮前方三至四米的距离,这样走下去极耗心神。
  这水道中与之前入口处截然不同,入口处洞穴中怪石密布,石笋、石钟乳等奇石随处可见,可这水道之中却毫无此等自然景物,水道石壁如刀砍斧削一般,莫约走了一天有余,仍是不见出口,但呼吸却仍然通畅无比,我便知这水道中一定有诸多气孔,不禁暗叹这水道鬼斧神工,不知何人所为。
  日期:2018-05-03 22:52:56
  走了二日有余,仍是在漆黑的水道中通行,好在终于听到汩汩水声,又走了半日,前方的路便成了一条河道,路的尽头,竟有一支小舟。
  舟莫约三米来长,半米多宽,乃柚木所制,细看之下,已成褐色,触手更是一片油润,整条舟是用一整颗柚木制成,并无任何铁器箍接,舟的后端有一乌篷,并未升起。在舟尾部底部,生长着一条水草,另一段系在岸边的一块石头上。水流并不湍急,但也将这条当成绳子用的水草拽的笔直。
  “这是海草!”她道,说罢弯下腰,用手指沾了沾水,再放在口中,“咸淡水!不知道通道通向哪里,不过一定与海相通。”

  “这里应该有一股暗流,”我道,“我们乘舟就好,只是不知目的地是哪里!”
  我与她一前一后上舟上,才发现这乌篷竟是鲨鱼皮制成,升起乌篷,便看到乌篷下的舟仓放的物品,有两幅海鲛皮做成的水靠,还有一盏铜质的油灯,此油灯与我平日所见不同,并无一个铜碗可以注入灯油,而在灯芯之下有一圆柱体的桶用来储油,入手沉重,灯油应是已经装满,油灯底部有一尖锐凸起,油灯整体也无任何悬挂的之处,细查之下,舟前部正有一凹槽与之搭配,便将油灯插入凹槽,并点燃油灯。

  许是在黑暗中行走两日,火把也不慎明亮,这灯油一点起来,不觉刺眼,火光也比火把的火光小的多,但瞬间便刺破黑暗,几乎照亮周围十数米选。同时一股异香传来,清淡至极,似有似无,叫人不觉精神一震。
  “这是用抹香鲸大脑提炼出的油,再混合从同一条鲸肠中提取的龙涎香,用密闭的容器密封处理之后,使其变的极为浓稠,这样的油作为灯油,只需几克便可燃烧许久,并且火光有极强的穿透力,”她道,“这一盏油灯里的油,能够燃烧数十日。”
  “那些墓地中的长明灯,难道就是用这种油。”我问道。
  “那些灯用的确实是这种油,不过却不是什么长明灯,”她道,“密封的墓穴中没有氧气补充,怎能有长明灯!”

  “这倒是!”我笑道。
  我俩套上水靠,这两幅水靠制作极为精巧,关节部位用的是蛟鱼的鳔做成,比蛟鱼皮更加柔软,无碍行动。只是水靠有些大,于我二人不太和身。却见她用竹筒舀些水倒在身上,我正不解,却见水靠的蛟鱼皮竟慢慢收缩,随后便轻轻地附在她的身上,却是玲珑凹凸,身材毕现。我同样为之,水靠慢慢附在身上,等贴住皮肤,即使再倒水,却也不会继续收缩,以至紧绷住身体有碍行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