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驿道和两个省的诞生》
第9节

作者: ahada
收藏本书TXT下载

  明军主力从南京出发,先从水路循江而上,穿过八百里洞庭湖,溯沅江从武陵擦腊尔山苗疆而过,进贵州,攻曲靖定云南。这条路线以沅陵为界分为前后两段:从南京至沅陵为前段,均为水路,且都是大江大河,水运发达交通便利。自沅陵至贵州腹地为后段,有两条路可走。其中一条为从沅州到镇远,另一条为从辰州到铜仁,最后都往普定(今安顺市)扑过去。这一范围基本上为苗疆,境内为苗等少数族,且水运进入沅水上游和其支流,滩多湾险,交通不似前段便利。

  当年12月就进至云南,其主要战场在滇东重镇曲靖,梁王守将司徒平章达里麻率十余万防军在此被明军战败,达里麻被俘.元代主镇云南的梁王把匝刺瓦尔密闻讯自杀.明军进至今昆明附近的板桥时,梁王的右垂至军前归降,云南首府中庆(昆明)即不战而下.之后明军又分兵攻取今滇南、滇中、滇北等广大地区。
  日期:2017-06-04 22:13:30
  这时发生了一件在中国战争史上很有趣的一件事,双方就这场战争的正义性来了一番书信的论战,而且还你来我回的几个回合,史称《大理战书》。
  就在平云南的明军势不可挡的形势下,统治今滇西一带的大理总管段氏仍不归附,不光不归附,而且一再向明军统帅傅友德致书,自比唐代割据云南的南诏式的“外国”,要求明军“班师”退兵,因而遭到明军统帅傅友德挥笔挞伐,严厉驳斥。《大理战书》约4200字,其中段世书3000余字的大部分篇幅是问题的论战,具火药味的文字并不多,而傅友德答书千余字,也多为论战性文字。
  《大理战书》的意义不仅仅是这场战争正义性的争议,最主要的是厘清了云南与中国的关系。
  日期:2017-06-05 10:20:23

  关于平滇明军与大理段氏的战争,据言简意明的《明史•云南土司传》载:蓝玉、沐英等进兵大理。大理倚点苍山,西临洱海,易守难攻。段氏聚众扼守下关。下关十分险要,蓝玉军担负主攻任务,分兵成犄角之势,一路从洱海东趋上关,一路直抵下关。夜半,蓝玉派胡海洋绕到点苍山后,在山上遍树旗帜。天明,明军见到,备受鼓舞,段氏见腹背受敌,惶恐不安。沐英身先士卒,策马渡河,山上军士亦下山迎击,大理军溃散,城平,段氏就擒。

  但这一记载的美中不足是,它记载的基本上是明军的事迹,而缺乏下战书者的大理段世事迹.据胡蔚本《南诏野史》卷下载:“(段)世恃田庵和尚有术,列兵五万扼下关,沐英自将攻之,不克.”可见段世在与明军对阵中,不仅有重兵临阵,且有具道术的和尚助阵,并一度挫败了明征南右副将军沐英的攻势.但战争的结果,仍以段世的失败和明军的胜利而告终。
  日期:2017-06-05 15:22:31
  屯军设卫——朱元璋“一线道”的护卫

  攻下大理后,朱元璋为进一步控制云南,加强对贵州的统治,达到巩固边防的目的,明廷在元朝原己开通的驿道基础上进行整修,全面展开以贵阳为中心的道路、驿传建设。
  洪武十五年(1382)二月,朱元璋命令水西、乌撒、乌蒙、东川、芒部、沾益诸少数民族首领:“今遣人置邮驿通云南,宜率土人随其疆远迩,开筑道路,其广十丈。准古法以六十里为一驿。符至,奉行。”为了将贵州的道路、驿传与邻省连接,形成西南交通网,明中央王朝在湖广、四川增设了马驿一十四座,其中湖广九驿,四川五驿。如此大规模地修建道路、驿传是解决数十万大军的粮食供应的必然之举。

  要维持这条3 000里之遥的漫长驿路,为确保进军云南的军事道路畅通 ,大力经略驿道沿线地区,便成了明廷在整个西南经略的关键环节。必须在贵州驻扎重兵 , 保住这条建于元代,东起湖广的辰州 , 从东向西横贯西南驿道“一线路”,以及沿这条古驿道形成了一条穿越数省、长达千余公里,周边面积达十余万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对明朝廷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日期:2017-06-05 17:21:13

  为了保证这条驿道周边的安全,在其后的几十年里,明朝廷确实是煞费苦心。
  明洪武十五年(1382 )正月丁亥(初七),太祖朱元璋设立贵州都指挥使司。七天后 ,朱元璋下诏傅友德、蓝玉 、沐英分兵守御 ,控制各地土司酋长 ,对水西土司霭翠, 则特别加以防范 。远征大军每卫五千六百人中仅百人以内可以返还原籍 , 其他都都不得回家,乖乖地给我守路。这一招够狠的,足见朱元璋为将云贵永久纳归王土而不放弃随时用兵的决心 。
  远征大军不回去用来干什么,沿着入滇驿道主干线,建立“寓兵于农 、 兵农合一 ”的卫所 。明代的卫所兵制,用朱元璋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1364年朱元璋开始设置的卫所以五军都督府——都司——卫——千户所为层级。一般5600名军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所,一般每卫设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120人为一个百户所,百户所设总旗2个(每总旗辖50人)、小旗10个(每小旗辖10人)。
  卫所由朝廷根据各地的防卫、战略需要而设置,或数府一卫,或一府数卫,或一府、一州一个千户所,固定驻屯戍守。这些卫所遍布全省各地,指挥和镇抚大都驻在城里。近城的坝区分千户、百户、总旗、小旗,屯戍垦殖,散为村落。交通沿线也有军户屯田,在驿站冲要之地,设堡军屯田。
  日期:2017-06-05 20:24:41
  其实中国古代屯田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最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有民屯、军屯之分。

  西汉前元十一年(前 169),汉文帝就开始以罪人、奴婢和招募的农民戍边屯田,这时屯田是为了防御匈奴的侵扰。当时,强大的匈奴在名义上与汉“和亲”,汉每年“致金絮采缯”等物,以求减少侵扰。可是匈奴的侵扰不曾间断.
  汉朝边疆的居民很少,主要依靠征来的戍卒防守。戍卒经常更换,不利于守边。又远道转运粮响,这对朝廷和民众都是沉重的负担。为了有效的防御匈奴侵扰,当时的朝廷幕僚晁错提出:“募民徒边”的建议。具体做法是:官府先“要害之处,通川之道”,修筑城邑,每个城邑可居千家。为了安置被徒者,先在城内修好室屋,备齐田器,使被徒者“至有所居,作有所用”。
  而军屯则始于汉武帝。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匈奴单于被汉击败,远走漠北。汉“自朔方以西到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稍蚕食,地接匈奴以北。”由其是元名胜六年,(前111年),汉“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史记•平准书》)太初四年(101年),两师将军李广东利破大宛后,汉又在轮台、渠梨(均在今新疆轮台东南)等地分别置“田卒数百人”屯田。屯田可解决路途遥远的边疆地区驻守,又能减少朝廷的花费,一举两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