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一个大坑,不知何时能填平》
第1节

作者: 猪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4-13 16:21:00
  全 三 国 述 评
  前 言
  三国是故事。

  对于百姓而言,三国是故事,好听,精彩!古代中国百姓绝大多数是文盲,接受历史、伦理、社会各方面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听评书,看大戏,而以三国故事为内容的评书、戏曲自唐宋时期就开始在民间流行。脍炙人口的《三国志演义》就是以《三国志》为蓝本,归纳吸收了评书、话本、戏曲的精华而成,影响力至今不衰。宋元以来,中国有300多种地方剧种,以三国故事为主的剧目在各个剧种中几乎都占据了主要地位,戏曲界流传的“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的谚语,就是这种现象的最佳描述。因此,三国故事在中国是最深入人心的历史故事。

  三国不是故事。
  对于历史学者来说,三国则不是故事,而是中国历史中承上启下的一段重要历史。简短,但非常重要。如果严格地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算起,到公元280年吴亡,三国归晋为止,三国的历史只有短短的60年,在五千年中华历史中,只能算是一小朵浪花,(还有朵更小的,就是五代十国,只有54年)但就是这朵不起眼的小浪花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方向,中国历史由此进入大分裂、大融合、大一统的周期循环。三国有许多中国历史第一。第一次大分裂;第一次同时存在三个皇帝,三个国家;(这和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有本质区别)第一次制定并使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第一次全方位开发江东,促使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第一次发现并进入台湾……更为重要的第一次是实现了“个人自我的觉醒”,突破了商周秦汉以来的“神权的崇拜”、“阶级的觉醒”、“利禄的营求”等文化思潮对华夏人的思想禁锢和约束。因此,三国历史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历史。

  因为故事好听,因为历史重要,所以,讲说三国经常会成为热门话题,以至于到今天都泛滥成灾了。相信有看官看到此贴时会想,咋又是三国,都讲烂了还讲,真是个猪啊!没办法,我也想给阁下讲点其他好玩好听的,无奈本猪就只对三国熟悉一点点,只能自找苦吃自寻烦恼来挖这个大坑,把自己埋在这儿。
  因为是故事,就难免啰嗦;因为是历史,就难免有观点。请各位看官以宽容开放之心容忍本猪的啰嗦,批评本猪的观点。
  本猪现在就来给您讲故事,评历史。我姑妄言之,您姑妄听之。有人的捧个人场,有钱的捧个钱场。会心之处,博您一笑,喝个好彩,于愿足矣!
  日期:2017-04-13 17:16:50
  第一卷 群雄逐鹿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唐·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第一章 金瓯缺
  ——废史立牧加速了汉皇权衰弱帝国分裂
  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夏季的一天,汉帝国首都洛阳同时涌出三支官兵车马队,一支向北,一支向南,一支向西南。
  在帝国烽烟四起,西北凉州(今甘肃省全境、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东部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边、韩之乱未灭,黄巾军余孽郭才等在河西(今河西走廊)死灰复燃,攻打太原、河东,(郡治安邑,在今山西夏县北)北方匈奴屠各胡侵扰并州,(今山西、河北部分地区)凉州人马相、赵祗自称黄巾在益州(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大部,及陕西、甘肃、湖北的一小部分,是东汉十三州中地理面积最大的一个州)攻城略地的多事之秋里,朝廷同时发出这三支车马队分赴不同的地方,是否预示着有什么大事要发生吗?

  恭喜你猜对了,确实发生了大事。就因为这件大事,最终加速了帝国皇权的衰弱和领土的分裂。
  究竟是什么大事呢?就是废除刺史,改立州牧,简称废史立牧。
  可能有些看官不大明白刺史与州牧的区别,先科普一下。
  两汉时实行的是郡县二级行政区划,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个州刺史部,设置刺史十三人,秩六百石。后历经成帝、哀帝、王莽等时期改为二千石的州牧,又改为刺史,又改为州牧的几次变化,到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重新恢复到武帝时的规定,为刺史十二人,各主一州,另一州属司隶校尉。(司隶校尉,别称“卧虎”,是东汉十三州之一司隶部的军政首脑,但比一般州牧的权力要大。因其属下有一支由一千二百名中都官徒隶所组成的武装队伍,故称校尉。辖三辅、三河及弘农七郡,有督察纠举百官之责。州牧相当于省部级,司隶校尉则相当于副国级)

  刺史的职权是监督监察,是以低级别官员监督监察高级别官员。这种体例在中国一直存在,比如明朝的六科给事中级别仅为正七品,却可以监察六部长官,封驳奏章,注销圣旨。现在的纪委书记也是这样。刺史往往很有政治前途,业绩明显,就会出任郡守国相。用低级别官员就是促使他们为了升迁而加紧监察,取得业绩。在没有法治的状况下,还应该算是一种比较完善的地方监察制度。
  刺史的职权有明确的规定,即《奉诏六条察州》:
  第一条,监察地方大族违法乱纪,兼并土地,欺压弱势群体;
  第二条,监察郡守国相等高级官员不守纪律,假公济私,自定政策捞取私利,侵害百姓,聚敛为奸;
  第三条,监察郡守国相等高级官员不详细审查有疑点的案件,冤枉杀人,刑讯逼供,凭个人情绪办案,敲诈百姓,为百姓所痛恨;
  第四条,监察郡守国相选人用人不公,任人唯亲;

  第五条,监察郡守国相等高级官员子弟仗势欺人;
  第六条,监察郡守国相等高级官员与地方豪门勾结,收受贿赂,损害朝廷利益。除了第一条是针对地方豪门大族以外,其余五条都是针对郡守国相等公务人员的。因为土地兼并会危及帝国的根本,必须加以防范。
  从此可以看出,刺史是没有行政、民政、军政权力的,只有监察监督之权。而州牧则拥有州内所有的行政、民政、军政权力,就是民间所说的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刺史相当于今天的省纪委书记,州牧则相当于今天的省委书记、省长、省军区司令员的合体。
  大一统王朝在危难时期,会无奈地下放权力到地方,希图上下同心,共赴国难。等危难过去后逐步收回权力。比如清末,太平军民变时期,朝廷也只好同意地方大员组织团练,拥有军事、民政权力。平定太平军后又逐渐收回权力。但这个方法很危险,最容易形成的就是军阀割据。清朝是运气好,遇到曾国藩这么个没有野心的顺民,才没有酿成帝国分崩离析的大祸,但也留下了汉、满权力之争和湘军、淮军派系之争,间接地影响了皇权的权威性。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唐朝,唐中后期实行节度使制度,形成藩镇割据。可惜唐朝没有清朝那么好的运气,被宣武军节度使朱温给灭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