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老人26年吐血亲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核基地生活!》
第20节

作者: 美丽的黄岛我的家
收藏本书TXT下载
  小李岗长说,王老还和大家一起冒着高温蒸汽的烘烤,一起用木棒搅拌丨炸丨药。这是一种很累而且很伤身体的活,在搅拌时,丨炸丨药蒸汽很容易进入肺叶,虽然戴着口罩,也难以阻挡。国防科委“春雷文工团”曾经以“搅棒子”为题材编了一个舞蹈,其中好像有“棒子底下出尖端”的歌词。
  我来到九院后,见到了不少以前只闻其名未见其面的科学家,王淦昌就是一个。大学五年级当作教材学习的《原子核理论》,作者为“夏蓉”,这是个笔名,集体编写,因为时间是夏天,地点在成都,所以叫“夏蓉”,作者之一就是九院理论部的于敏。还有力学家郭永怀、核物理学家朱光亚、金属物理学家陈能宽、电学专家俞大光、固体物理学家程开甲等等。

  然而,这些人都在上层领导岗位,还有警卫人员的保护,作为普通技术人员,见他们一面也并非易事。
  王淦昌早年在德国留学,师从著名女核物理学家——梅特涅,此人是原子核裂变的发现者,可谓“原子丨弹丨”降世的鼻祖了。
  在我的心目中,印象很深的,是王老在寻找“中微子”(一种基本粒子)过程中表现的独特见解。

日期:2009-11-07 09:50:53

  大学的最后一年,我选学了“基本粒子”这门课,对此有所涉猎。
  人类认识基本粒子的历程是漫长而艰难的,但是,也不断传来胜利的凯歌,电子、质子、中子、超子、介子、光子,这些构成世界的基本“砖块”一个个被发现了,但是有一个理论预言的基本粒子——中微子却一直没有找到。科学家想尽了办法,就是找不到,于是,给它起了个外号——“宇宙隐身人”。
  寻找它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是,却被王淦昌解决了。这个方法非常巧妙,称为“K俘获”法。当时正值抗战期间,王淦昌在西南联大教书,他在住所后面的小山上养了几只奶羊,据说就在他放羊的时候,灵机一动,想起了这个方法。
  为了证实这个方法,需要有专门的试验设备,例如高能加速器等,但是国内没有。于是,他把这个方法写成了论文,发表在美国著名杂志《物理学评论》上。不久,美国一位科学家据此进行了试验,终于揭开了“宇宙隐身人”的神秘面纱。
  这位科学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他在获奖后特别说明,这个发现使用的方法,来源于中国的王淦昌。
  王老的婚姻据说是包办的,妻子是小脚女人,不识字,有人看到他在家里把资料乱放,问他不怕泄密?他回答说:泄什么密?给她看也看不懂。但他和妻子的感情一直很好,可能属于先结婚后恋爱的那一种吧。

  我在北京出差期间,能见到心仪已久的王老,也要归功于院计划处的那位调皮而热情的美女——林。

日期:2009-11-07 10:07:23

  三十三番茄拜访
  我在九院期间,出差最多的地方就是北京。林也经常往北京跑,所以经常在北京碰面。
  那一天,北太平庄的菜店处理西红柿,一毛钱可以买一大脸盆,我喜欢把西红柿当水果吃,就买了一毛钱的,刚付了钱,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回头看时,却是林妹妹,手里扶着一辆不知从哪儿弄的自行车,她在马路上倚着车,向我喊:
  “给我带一盆,回头我找你!”
  晚饭后,她来了,说:“走,我带你去看看王老。”
  “哪个王老?”

  “王京。”她俯在耳边又加了一句:“就是王淦昌。”
  “带我去?可以吗?他在北京?”我喜出望外,但有些怀疑。
  “叫你去,你就去,罗嗦什么?当然在,我和他一起坐飞机回来的。你不去拉倒,我走了。”她这样说,却不动弹。
  “总得带点什么礼物吧,我们都是他晚辈的晚辈了。”
  “那当然。西红柿呢?”

  “啊?那哪行?太寒酸了吧,一毛钱一脸盆——”
  林说:“那就对了。走吧。”
  在九院家属院(位于北京北郊)的一座普通楼房内,林敲了几下。
  “Who"s her?”(谁在那儿?)里面有人问道。
  “Is Lin,Can I came in?”(是我,小林,可以进来吗?)林说。
  里面却没有声音了。林正要继续敲,门却突然开了。一位戴眼镜的老者站在门口,像孩子一样,对小林做了个鬼脸。他看见林提着的满满一网兜西红柿,高兴地叫起来:“太好了,真是雪中送炭。”

  王夫人过来把西红柿拿走,不多会,沙发前的茶几上摆上了一大盘洗好的几个西红柿,王老给我们每人一个,他也拿了一个。
  “从高原下来,就得多吃这个,多储存点VC。”他转向我,“你是二分厂的?搞丨炸丨药测试?听说你有个设想——”

日期:2009-11-07 10:08:31

  看来,林把什么都给他说了,那一瞬间,我的心里再次一热,感激地看了看林,她却似乎没有觉察,只管大吃西红柿。
  王老听我陈述的时候,听得很仔细。听完了,思考了一下,说:“理论预估是非常重要的,理论部做的就是这方面的工作,但是,他们侧重的是核反应方面,其他方面,特别是丨炸丨药部件的力学稳定性,还顾不上,而且这方面的难度太大,你能自觉地去探索,去研究,我觉得,你很有志气,很有事业心,年轻人,就需要这样——回去后,你把你的设想给我一份,不过,我对这个领域不熟悉,只能说一起探讨。”

  看得出来,王老其实情绪并不好,虽然说话很有条理,但不很流畅,似乎有些心不在焉。后来,我才从林那儿得知其中的原故。
  当时,九院的科学民主气氛是非常浓厚的,并非是权威的一言堂。我国的两弹一星(原子丨弹丨,导弹、人造卫星)能够迅速成功,这是一个重要因素。参加研制的人都是“新手”,谁也没有搞过,谁也没有经验,于是不管是老教授老博士,还是刚出茅庐的大学生,大家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

日期:2009-11-07 10:09:43

  我参加过几次技术讨论会,不管主持人的“官职”大小,也不管与会者有哪些著名人物,大家发起言来都毫无顾虑,也不会给谁留情面。有一次,一个教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曲线,刚画完,有一个年轻人站起来,说:“画错了,应该是双曲线。你画的是抛物线。”弄的那教授很有些尴尬,但也无可奈何。
  王淦昌是九院分管技术工作的副院长,又是四个技术委员会之一的主任委员,不久前他提出了一个技术方案,经过激烈而认真的论证,最终没有列入第一方案,只作为技术储备。有关实验室共有四个组,其中三个组主攻第一方案。
  那天,林看到王老情绪低落,几次宽慰他。
  “王老,你放心,四组的力量也不差,你还不了解嘛,大邵,大胡,都在那儿,有名的技术尖子。我会靠上去,督促他们,让他们尽快完成原理性试验,说不定哪一天,你的方案还是回到第一了。”
  “小林,我不是在乎第一还是第二,问题是,产品是要准备用的,而不是给谁看的,要适应全天候,从零下50度到零上60度,飞行环境恶劣,震动、噪音、过载,目前的第一方案根本不能适应,产品太娇气,有点像大观园的林妹妹了——哈哈,就是你了。”

  “我以前有点娇气,现在不了。”林笑着说:“第一方案也有优势,研制周期短,成功率大。”
  “问题就是这儿,我们要进度,还是要质量?”王老有些愤愤不平。
  “老爷子,别忘了,时间是中央限定的,要是让你来定,那就好办了。”林说话是那样温柔,还有点幽默,王老也笑了。
  “不说这个了,你们很少来我家,愿意吃点什么?”
  “不吃。你给我们说说太阳,黑洞,还有宇宙起源——”林赶紧转移话题。

  “行啊!来,再吃点西红柿。”

日期:2009-11-08 12:27:50

  三十四三种感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