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千羽——中国古代的那些异闻奇事》
第15节

作者: 林素微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5-9 13:12:00

  悬棺葬是古代葬式的一种,从目前发现的遗迹来看,大多存在于南方。
  具体说来,就是在河流水道的沿岸,找寻一处极为陡峭的悬崖,将死者的尸体装殓入棺之后,棺木不是埋入坟冢,而是悬置于峭壁上事先插好的木棒之上,或者是放入自然形成抑或人工开凿的崖缝里,山洞中,完全放入,或者是一半在里,一半悬置在外。
  悬棺所在之处,上有巉岩,下临河海,攀爬难度极大,除了身怀绝技,或者压根就不把自己的性命当回事的人之外,无人能够企及。
  事实上,这也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悬棺能够保存到现代的原因之一。

  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吧,当我们乘坐轻舟,顺流直下,一路陶醉于沿岸的秀美风光的时候,偶一转睛,突然返现,就在不远的前方,汹涌的河水当中,峭壁腾立,光滑的崖壁之上,尸棺累累,那些灰黑色的棺木,倒映在清澈的河水当中,留下一片不祥的暗影……
  无论是谁,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情景,恐怕都要倒吸一口凉气。
  从下向上望去,那些悬置的木棺,全部的重量,似乎仅仅悬于一线。每当狂风刮过,更是岌岌可危。从下面经过的人,每每心惊胆战,担心那些棺木掉下来,砸到自己的脑袋。
  虽然这样的事情从未发生过。
  将棺木放置到如此高危之处,先祖的尸骸当然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全。
  毕竟,除了头脑疯狂或者胆大包天的人以外,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
  问题也就随之而来,这些棺木究竟是由谁放置的,难度如此高的一件事,他们又是如何办到的呢?
  据说,这种葬俗,主要存在于南部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当中。溆浦位于湘西与湘中结合部,据说,这里曾经是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流放地。《九章》里面的诗句可以证明这一点: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就地理环境而言,的确是悬棺葬的多发地。
  因为这一葬俗在春秋以前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当中最为典型,所以也叫做“僰人悬棺”。
  考古发掘证明,大多数悬棺的悬置年代,都在上古时期。

  我们前文所讲的鬼葬事件,出自唐人郑常的《洽闻记》。
  郑常所生活的年代,大概在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33年左右)。而鬼葬山的棺木,显然比这要早得多。
  因为,连当地人都不知道这棺木是由谁建造,何时放置,以及具体怎样安置在绝壁之上的。所以,便根据故老的传闻,敷衍出了这么一段阴森的鬼话。
  这也从侧面透露出了一个信息,悬棺葬,至少在唐代,在当地已经绝迹了。
  没有人知道,在如此危乎高哉之处,如何悬置一具庞大的棺木。——这项技术,在当时失传了。
  而头顶的悬棺,又是活生生的现实。缺乏的,只是一个合理的解释。
  当地人觉得,这么高难度的事情,非人力所能及,只有幽冥中的鬼魂才能办到。所以把它叫做鬼葬。
  事实上,这一问题,直到今天也仍然还是个迷。
  而悬棺之所以令人产生神秘、诡异的感觉,甚至演化为所谓的“千古之谜”,其关键点就在于:在远古时代,这些盛放着死者遗体以及随葬明器的棺木,究竟是如何悬吊上去的。
  最早试图解释这个疑团的人是南朝时期的顾野王。
  福建的武夷山中,也有悬棺存在。顾野王的解释,颇具奇幻色彩,他说,山间云雾缭绕的洞穴,是“地仙之宅”,有人据此附会,说这里是“仙人葬骨处”。《稽神记》中甚至有这样的描写:“建州武夷山,或风雨之夕,闻人马箫管之声,及明,则有棺椁在悬崖之上。”仙人能够吸风饮露,白日飞升,驾着祥云在半山腰上凿个石洞,安个木桩,当然是小事一桩。不过,这个故事的主旨,同鬼葬山的描写一样,都在暗示,这种效果,不是凭借人力所能够达成的。

  现代人也提出了种种猜测,总结起来,大致有堆土法、涨水法、地质变迁论、滑轮法、绞车法、热气球法等几种。但是,倘若结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试验,人们沮丧地发现,以上的假说,都经不起严格推敲。
  所以,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迷。
  而谜底的真正揭穿,还需假以时日。
日期:2009-5-10 8:48:00

  17/谪仙
  唐代九陇人张守圭在仙君山有一座茶园,茶园面积很大,种植的茶树也很多,每年采茶都需要大量人手。

  一到采茶时节,张守归便雇请一百来个采茶的人力来茶园干活。张氏给的薪酬不低,待人亦很宽厚,前来应聘的人简直要把门槛踏平。
  开工的时候,男男女女,错居杂处,在满园馥郁的茶香当中,一边干活,一边笑语喧哗,场面甚是热闹。
  这一年,佣工的队伍里来了一个少年,这少年虽相貌平平,然而身材健硕,骨骼清奇,性情质朴,干起活来根本不用别人支使,积极主动,非常卖力,也很善于动脑。
  张守圭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内心深处,对这少年平添了许多好感。有事无事的时候,便问起这少年的家世。
  少年面色悲戚,对张守圭说,家人都已经故去,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也找不出一个了,现在,自己是孑然一身,无依无靠,就靠给人佣工维持生计。
  张氏听了,对少年的遭际很是同情,经过多方考察之后,发现这孩子朴实憨厚,绝非大奸大滑之人,就想认这少年收为义子。一方面是动了恻隐之心,想让这孤苦无依的少年有个安稳的落脚之处,从此不必四处漂泊,另一方面,自己家大业大,处理起来很是棘手,也需要有个稳妥可信的人做帮手,而这少年,虽然来路不明,他的忠诚可靠,却是有目共睹的。
  从此,这少年就在茶园安顿下来。每天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帮了张氏不少忙。以前张守圭总是抱怨事情太多,分身乏术,现在,总算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了。
  没过多久,张氏茶园又来了一个女子,这女子二十出头的样子,相貌虽不出众,倒也还算齐整。
  在茶园里干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一天,这女孩儿红着脸找到张守圭门上,扭捏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跟张氏表明了自己的意图,说自己父母双亡,也是无依无靠,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愿意给那少年做妻子,请长辈给她做主。
  张守圭听了,拈着胡须沉吟了一会儿,对那女子说,自己并非少年的亲生父亲,这事还得少年自己拿主意,不过,这个中间人他是当得,毕竟少年老大不小,也该成家立业了。
  于是,张氏找了个机会,询问过少年的意见,少年点头默许,这事就算成了。
  婚后,小两口一如既往地辛勤劳作,新媳妇贤惠孝顺,干起活来手脚利落,对张氏极为恭敬,张氏逢人便说,自己这对义儿夫妇,简直比亲生的儿子媳妇还要得力呀!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秋天。连日里天气阴沉,雨水不断。
  居住在大山深处,最怕的就是山洪暴发,道路冲毁,泥泞不堪,行旅断绝,四处汪洋,想出去买点东西,得冒着生命危险。
  庄子里住了很多食口,而预先储备的盐和奶酪等食品日渐匮乏,张守圭愁眉紧锁,却无计可施,焦虑地在厅堂里走来走去。
  ——虽然身边婢仆众多,但是,作为一个宅心仁厚的主人,他无法不顾别人的死活,硬逼仆人出山采购。万一出了什么差错,他会一辈子感到良心不安。
  媳妇是个善解人意的人,见昔日安如泰山的公爹变得如此焦躁,早就猜出了八、九分,她走到张守圭身边,安慰张氏说:
  公公不必担心,这事不过是举手之劳。

  张氏一听,什么?举手之劳,你举手劳一个给我看看?心里嘀咕:毕竟是小孩子,平时看着挺沉稳,关键时刻还是不知道轻重,还是得慢慢历练呐!
  媳妇似乎看出了张氏的疑惑,抿嘴一笑。从钱褡里取出数十枚铜钱,走出房门,行了几十步,来到院子里的一棵老槐树下,只见她将铜钱置于树根处,随手拿起靠在树旁的短杖,用短杖在树身上轻轻敲击了几下,如同变魔术一般,张家急需的食盐等物资出现在树下,当然,树根的铜钱也不翼而飞了。
  张氏看傻了眼,他万万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个不动声色的儿媳,竟然是身怀仙术的异人!(待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