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亡命,有人喋血 而我推开沉沉棺盖》
第26节作者:
画虎龙 李秘未曾与袁可立预约,哪里有什么帖子,门房里的门子可都是狗眼看人低的货色,察言观色,也吃不准李秘到底是什么来头。
好在李秘是个晓事的,塞了几颗碎银,那门子便乐呵呵地进去通报了。
袁可立已经不再为官,但他对罪案有着一股执着,否则张家又如何能请动袁可立帮他们调查凶手。
既然袁可立也是侦探,那么便该对李秘有着一种惺惺相惜的情分,毕竟李秘也查到了卷宗这一步,在刑侦方面,比袁可立也不弱。
果不其然,门子进去不久之后,便带着歉意和惶恐走了出来,满脸都是尴尬,想来他也是搞不清楚,这个装束古怪的年轻人,为何会受到名满天下的袁大人垂青。
袁可立一身轻宽,正在亭子里读书,见得李秘进来,才放下书卷,朝李秘道。
“小朋友起得可真是早啊...”
李秘听得袁可立此话有些意味深长,也不由安心了不少,想来这位袁按院是人闲心不闲,该是也收到了风声,可见他还是在关注张氏一案的。
既然他与李秘一样,执着于查案子,那么可以肯定,虽然他不赞同张家的做法,但对这个案子是如何都不会轻易放手的。
而如今他已经拒绝了谢缨络,不再为张家查案子,说出去的话便是泼出去的水,想要调查,想来也只能借李秘的手,所以李秘可以肯定,袁可立一定会帮他!
袁可立若是知道,李秘只凭着他一句别有深意的寒暄,便推测出他的心思来,只怕对李秘要更加另眼相看了。
李秘也不啰嗦,朝袁可立道:“袁大人早早起来看书,也是让人佩服得紧。”
袁可立指了指亭子的石凳,李秘抱了抱拳,也就一屁股坐了下去,心里虽然急,却并没有主动说起。
袁可立将桌上的托盘推了过来,朝李秘道:“袁某胃口不是太好,都是些清淡吃食,小朋友不嫌弃的话,权且吃一些吧。”
李秘也不跟他客气,他本就有心结交袁可立,自然要拿出真诚来,太过扭捏,反而是对袁可立的不敬。
“那小子就不客气了...”
李秘也不见外,咕噜噜喝起小米粥,将那咸菜嚼得嘎嘣脆,看得袁可立都笑了起来。
“年轻就是好啊...”
袁可立此时正当壮年,可官场失意,也让他心生沧桑,言行举止都透着一股沉沉暮气。
李秘风卷残云,将桌上吃食一扫而空,心满意足地朝袁可立道:“袁大人莫怪晚辈唐突无状,实在是今日还有不少事情要忙,饿着肚子可不行...”
袁可立见得李秘如此,也呵呵一笑,朝他说道:“你倒是个精怪,你放心好了,袁某虽然无权无势,但君子一言快马一鞭,说过的话还是算数的,既然吃完了,咱们便走吧。”
李秘不由会心一笑,朝袁可立道谢:“那便谢谢袁大人倾力襄助了!”
袁可立是万历年的正经进士,古时科举制度虽然也有不少弊端,甚至被后世诟病,说是禁锢思想,完全就是封建社会的糟粕。
但凡事要讲两面,科举制度固然有着缺陷,但放在当时,却是国家选材的不二方式,也确实为国家供养了不少人才,再者,科举制度也成为了寒门士子们踏入官场,施展抱负,报效国家的重要途径。
这些读书人很重情义,将读书场当成了联结人脉,发展个人资源最重要的一个平台,同一年参加考试的,便有着同年之谊。
在现在看来,这种关系非常的不牢靠,可在古代却不同,同年可是难得的一种关联。
因为这些新科进士会进入官场,菜鸟们没有什么根基,只能联合起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而维系这种联盟的,正是同年之谊。
如果说你考过进士,却在官场中没认识几个人,要么你是傻子,要么就是像海瑞那般不近人情。
袁可立最后能够做到四朝元老,可不是老古板,虽然他刚正不阿,但绝不会像海瑞那样,最后成为孤家寡人,好人也得罪,坏人也得罪,最后谁都没承情。
袁可立是个神探,神探之名可不是一个人能够成就的,他必须有数量庞大的支持者,通过这些支持者,才能获取更多的情报,便如同李秘将青雀儿等一大帮小孩,当成自己的情报来源一般。
所以,袁可立也有着不少的人脉资源,这也是他干脆利索就答应了李秘请求的原因之一。
李秘也是个雷厉风行的性子,因为侦探们都知道,争分夺秒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罪犯不会束手就擒,更不会坐以待毙。
他跟着袁可立出了府邸之后,便坐着轿子,来到了苏州城内的繁华地区。
白日里的苏州城漫提多热闹,街上的摊贩和店铺,各色行人,真真是让人目不暇接,李秘甚至还看到不少黑袍白帽的外国传教士。
不过他也没有闲心关注这些,倒是袁可立,见得李秘气定神闲,对街上景观见惯不怪一般,心中也有些讶异,又多瞧了李秘两眼。
两人不多时便穿越闹市,来到了城东的一处雅静庄园。
这庄园占地颇大,亭台楼阁隐于青秀之间,黛瓦白墙,便如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
李秘见得庄园的人对袁可立恭恭敬敬,而后者如闲庭信步一般,可见庄园主人该是袁可立的老相识,时常走动往来才会这般熟络。
到了庄园内部,李秘反倒有些大开眼界的意思,因为这庄园里头有一个大晒场。
这晒场并非用来晾晒粮食,十几二十个奴仆来回走动,热火朝天,竟然都在晒书!
整个晒场都是一股墨香,而另一头,还有不少丫环和小厮在搬动各种各样的藏品,书画金石器皿古董,那是琳琅满目!
这哪里是什么庄园,分明就是个古代的博物馆啊!
袁可立早先见得李秘对苏州城的热闹不上眼,心里颇有些意外和失望,如今见得李秘终于露出惊诧的神色,他也笑了。
李秘跟着袁可立来到晒场后头那座三层木楼,而后便走了进去,里头同样有着不少人在整理藏品。
“德纯,今日你可是好兴致啊!”
袁可立这么一招呼,一名埋头修复和装裱着旧字帖的白发老人,这才抬起头来,朝袁可立笑道:“是什么风把咱们的苏州青天给吹来了。”
袁可立也不由摇头,点了点那老者,两人看来竟然是不分长幼的忘年之交。
“项老兄可不要揶揄小弟了,我都被人赶出来了,还青天个甚么劲,今日是介绍一位有趣的小朋友给你认识来了。”
袁可立指了指李秘,李秘也赶忙抱拳。
“他叫李秘,是我刚认识的小兄弟。”
“李秘,这位是项穆老中书。”
李秘一听,不由吃了一惊,古时尊称可不是姓氏加官职么,这个叫项穆的,难道曾经做过中书令?
但稍微有些历史常识的人都该知道,明朝是没有宰相的,自打胡惟庸案之后,大明就裁撤了中书省,除了中书舍人之外,所有中书省的官职都没有了,这项穆为何又称中书?
这就是李秘对历史不熟悉的短板所在了。
这个中书可不是指的中书令,而是指这个项穆曾经在馆阁里头当官。
明朝的馆阁官职可是了不得的,因为没有了宰相制度,但皇帝陛下精力有限,无法独自署理朝政,便需要找帮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