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7-12 12:37:50
《孙子·军争篇》说:“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曹操注这三句话时称:“无此三者,亡之道也。”可见曹操对军队的后勤保障是非常重视的。是时,有堠骑探知,袁军有运粮车千乘至官渡,曹操用荀攸之言,以偏将军徐晃和史涣邀击护送押运的袁将韩猛,“破走之,烧其辎重”(《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汉献帝建安五年》)。这里要注意的是,“辎重”不等于粮食。按照杜牧注《孙子》的解释,“辎重”仅指“器械及军士衣装”。《孙子·军争篇》原文将辎重、粮食、委积分列并称。张预注《孙子》曰:“无辎重则器用不供,无粮食则军饷不足,无委积则财货不充,皆亡覆之道。”也是将“辎重”与“粮食”分开。因此“破走之,烧其辎重”并不一定是把粮食都烧了,曹军当时缺粮,很有可能是取一部分粮食而“烧其辎重”。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此处用“烧其辎重”,而不像后来夜袭乌巢那样用“尽燔其粮谷”(《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汉献帝建安五年》)的原因所在吧。
冬十月,袁绍再次派车运粮,并命淳于琼率万人护送,囤积于袁军大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今河南封丘西)。沮授担心有失,建议派步兵校尉蒋奇率军驻扎在粮库外侧以防曹操的抄袭。袁绍不听。就在此时,许攸在邺城的家人犯法,被审配扣押起来。许攸一怒之下,投奔曹营。
曹操听说许攸来到,不及穿鞋子,光着脚跑出来迎接。看到许攸,曹操抚掌笑曰:“子远(许攸字),卿来,吾事济矣!”
许攸问曹操:“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还有多少粮食啊)?”
曹操答道:“尚可支一岁(一年)。”
许攸说:“无是(没那么多),更言之(再说一次)!”
曹操又答:“可支半岁。”
许攸说:“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为什么不说实话)!”
曹操只好说实话:“向言戏之耳(刚才是开玩笑)。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
许攸就向他献计:“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辆),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守军戒备不严密);今以轻兵袭之,(出其)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以上对话录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
许攸提供的这个情报,正符合曹操寻求战机,出奇制胜的意图。他当即决定夜袭乌巢,于是留曹洪、荀攸坚守大营,亲自率精锐步骑五千,假扮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从小道出营直趋乌巢。半夜到达乌巢后,围住袁军辎重,四面放火,袁军营中顿时大乱。淳于琼见曹军人少,率军出战,被曹操击败,只好退回大营固守。
袁绍得知曹操夜袭乌巢的消息后,决定派步兵校尉高览、屯骑校尉张郃进攻曹操大营,他对其子袁谭说:即便曹操攻破淳于琼,但我攻破他的大营,他便无处可归。张郃认为,曹操亲率精兵袭击乌巢,必能攻破淳于琼。淳于琼一败,辎重被毁,则大势去矣,因此主张先救乌巢。郭图附和袁绍,也认为应当先攻曹操大营。张郃一再苦谏,说:“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袁绍不听,坚持以主力攻曹操大营,只派一部轻骑救援乌巢。果然,曹营坚固,袁军猛攻不下。
此时曹操正在急攻乌巢,袁绍增援的一部轻骑已逼近乌巢,左右请求分兵阻击,曹操怒道:“贼在背后(敌人到我背后了),乃白(再来报告)!”曹军前后受敌,没有其他选择,只有置之死地而后生,“士卒皆殊死战”,遂大破袁军,斩淳于琼,“尽燔其粮谷”(《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汉献帝建安五年》)。
乌巢粮草被烧的消息传到官渡,袁军无不震恐。郭图因为自己附和进攻曹军大营的意见,这时害怕袁绍追究他的责任,便诬告张郃,说:张郃听说我军败,十分的幸灾乐祸。张郃听说后,惊惧之下,与高览焚烧了攻城器械,一同投降了曹操。
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崩溃已不可止。曹军乘势大出,大破袁军。袁绍同他的儿子袁谭仓皇率八百骑渡河,退走河北,入其部将蒋义渠营中。曹军“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袁绍余部尽皆投降,曹操“凡斩首七万余级”,获“辎重财物巨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献帝起居注》)。
日期:2017-07-12 18:09:50
从官渡之战相持阶段来看,粮食是双方斗争的焦点,取决胜败的关键。许攸献计袭击乌巢,曹操果断地加以利用,并且亲自率军,这显示出曹操善于捕捉战机和抓住关键。正如《六韬·龙韬·军势》中所说:“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当乌巢还未攻下,袁绍援军逼近时,曹操拒绝分兵阻援,倾全力猛攻乌巢,也显示了其指挥坚定、英勇果决。因为那时成败决于顷刻之间,只有抱定破釜沉舟的决心,抓紧袁军还未会合的间隙,迅速攻下乌巢,才能主宰战场,才有胜利的希望。如果分兵阻援,兵力分散,乌巢势必难以顺利攻下,时机一过,拖到天明,曹军的处境就不堪设想了。
曹操夜袭乌巢,袁绍不以主力救援乌巢,坚持攻打曹军大营,这一决策错误是严重的。因为袁军进攻曹军大营已有数月,没有攻下,这证明了不是一夜之间可以攻下的,使用主力续攻,势难立即奏效;用一部分轻骑去救乌巢,也没有击败曹军的把握,这样使用兵力,两头都不解决问题。而乌巢的粮草被烧,曹军大营又攻不下来,袁军的处境就危险了。
郭图认为攻打曹军大营,必迫使曹操引兵回救,可以说是不知兵要。袁绍如果以主力速救乌巢,即使不能在乌巢大败曹军,至少有望保存粮食,在官渡继续坚持下去。这样一来,曹军反会因为缺粮,处境更加危险。纵使曹操烧掉乌巢的粮草,袁军以主力邀击曹操的五千步骑于归途之中,有可能将曹操击败,这也比进攻曹操大营有利的多,甚至曹操的结局亦很难估计。袁绍对这一关系全局胜败的情况不深思熟虑,不采纳张郃的建议,而贸然决策以主力攻曹军大营是非常错误的。这就是所谓的“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上评价袁绍“矜慎自高,短于从善”。这八个字评得非常恰当。
袁军的素质也很成问题,远不及曹军的顽强。打一个公孙瓒,花了几年的时间;十万大军被曹军二万人扼阻于官渡阵地数月,一筹莫展;淳于琼率一万人坚守乌巢,一夜之内被曹军的五千人突破。袁军的统帅指挥无方,部队素质又如此低劣,焉得不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