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 从安史之乱说起》
第38节作者:
泪痕春雨 所以,安禄山叛乱开始后,仅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迅速席卷了广阔的地区。
但是随后的发展呢?却是让安禄山除了绝望,就是绝望。因为好像真是什么希望也看不到了。
日期:2018-06-16 10:12:05
安禄山攻克洛阳后,计划亲自率军攻打潼关,却突然听到整个河北地区,有17个郡都改旗易帜换成了大唐的旗帜[注5];当时就不敢离开了洛阳,于是只能派部将率军攻打潼关。[注6]
更可怕的还在于,留守范阳老巢的最高军政长官贾循,也开始蠢蠢欲动,试图让叛军的老巢范阳也改旗易帜。于是,安禄山就派史思明回去坐镇范阳。[注7]
而且在此前后脚,郭子仪、李光弼也率西北军杀入关东;并且取得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注8]
于是叛乱开始三五个月后,安禄山就感到绝望了。[注9]
但是,因为皇帝需要防范的人,并不是只有安禄山一个人,所以在安禄山绝望之际,突然传来绝对利好的消息,那就是叛军大败潼关守军,大唐皇帝仓惶逃离了长安城。
但是,这种绝对利好的消息,依然无法挽救安禄山的败局。
因为实力相差太远,抓一次大奖,并不足以挽救安禄山失败的命运。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忠诚还是背叛 十字路口的选择
[注1]:十一月,甲子(初九),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时海内久 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猝闻范阳兵起,远近震骇。河北皆禄山统内,。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擒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资治通鉴》
十二月,丁亥(初二日),安禄山渡过黄河进入河南,接连下灵昌、陈留、荥阳等城。.癸卯(十八日),玄宗听信监军边令诚的谗言,.下令杀了封常清、高仙芝。引自徐松嵬《唐肃宗》通鉴唐书中的相关内容,如果引现相关时间线,篇幅太多,所以引用现代历史学者的作品。
[注2]:上入居大明宫。御史中丞崔器令百官受贼官爵者皆脱巾徒跣立于含元殿前,搏膺顿首请罪,环之以兵,使百官临视之。.广平王之入东京也,百官受安禄山父子官者陈希烈等三百余人,皆素服悲泣请罪。以上旨释之,寻勒赴西京。己巳,崔器令诣朝堂请罪,如西京百官之仪,然后收系大理、京兆狱。其府县所由、祗承人等受贼驱使追捕者,皆收系之。
[注3]:禄山反,河朔尽陷.。玄宗始闻乱,叹曰:“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
[注4]:是时,从父兄杲卿为常山太守,斩贼将李钦凑等,清土门。十七郡同日自归,推真卿为盟主,兵二十万,绝燕、赵。
[注5]:是时,从父兄杲卿为常山太守,斩贼将李钦凑等,清土门。十七郡同日自归,推真卿为盟主,兵二十万,绝燕、赵。诏即拜户部侍郎,佐李光弼讨贼。
[注6]:初,禄山欲自将攻潼关,至新安,闻河北有变而还。
[注7]:初,禄山以贾循为范阳留后,谋归顺,为副留守向润客所杀,以思明代之。
[注8]:是时,禄山虽据河洛,其兵锋东止于梁、宋,南不过许、邓。李光弼、郭子仪统河朔劲卒,连收恒、定,若崤、函固守,兵不妄动,则顺逆之势,不讨自弊。
[注9]: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尚﹑庄惧,数日不敢见。
待续
日期:2018-06-16 10:47:02
复21tc_bianzhou:
令人热血沸腾的安史之乱开始了,安史之乱,前后起起伏伏将近8年,留下来数不尽的精彩战斗,但是由于前后转折甚多,令人眼花缭乱,因此对于很多初级历史爱好者来说,往往看的一头雾水,无力理解和欣赏双方战略战术和战斗的热闹精彩之处。
安史之乱的战斗之所以让人觉得乱蓬蓬的,容易混乱,既由于双方前后都有多次内讧,阶段划分复杂,也缘于战场的复杂多变。我们看历史书,看历史小说,都会有一个不自觉的倾向,就是习惯于聚焦到当前的这一个点或者几个点,一段关系一多,一乱,脑子就会觉得不够用。所以人们在看到政治斗争的时候,总喜欢把目光聚集到几个大人物身上,不自觉的用英雄史观来分析理解历史事件,因此,一牵涉到战斗的时候,自然也会不自觉的把所有的目光和精力都聚焦到了前敌的主战场,一旦出现多个主战场,多个前后时间交叉重叠的战役,再穿插前后影响各不相同的战斗,就会完全混淆,无法分清各个战斗之间的意义。
我们去欣赏战争的时候,也会不自觉的受《三国演义》一类的小说里的虚假战争的影响,有英雄史观的倾向,总喜欢认为某几个大人物的某几个决定性的计策,在某一个几平方公里的小范围里的战斗,就决定了中国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几千万人的命运。实际上正如楼主反复指出过的,官渡之战不是在官渡这个小地方的战斗,而是绵延千余里的战线的全方位的战斗,赤壁之战也绝不是赤壁这个现在都没搞清楚到底在哪的一个小地方的一次战斗,而是连绵纵深数百里的广阔战线战场上的一系列战斗的组合。
安史之乱这方面的特点更加明显,对于大部分只喜欢把目光对准前敌主战场的朋友来说,确实很不舒服,因为一会在洛阳潼关两军决战,一会是颜真卿颜杲卿在河北,在山东,一会是张巡在河南南边,一会是郭子仪李光弼又跑河北去了,而且各路战场在时间空间上和前敌主战场多有重叠混淆之处,这种缺少一根主线的战争,对于很多爱好者来说实在是噩梦。
因此,要想更好的欣赏安史之乱的精彩战斗,就必须对两个关键点有足够的了解,一旦理解了这两个关键点,就很容易捋清安史之乱的脉络,从而可以轻易的理解和欣赏其战斗的精彩。
第一个关键点叫做山西!
理解安史之乱,一定要理解山西也就是唐代的河东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理形势,山西左边是黄河,右边是太行山,两者像两个平行线一样,把山西给分割出来,而黄河沿吕梁山南下到了中条山又往东边一拐,完美的和另一条平行线太行山连了起来,因此山西就是一个很标准的壶形的地势,北边是开口,其他地方都被完美的包了起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其中南边正对着河南,东边正对着河北。山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居高临下。山西处在中国三层阶梯的第二阶梯,南边和东边正对的河南河北都是第三阶梯,因此有着居高临下的显著优势。对于南边,山西在山上,进攻河南是下山,河南想要进山西就要爬中条山、析城山,对于河北,山西进攻同样是下山,而河北想要进入山西就必须要爬太行山。
从太行山一直到中条山,恰好把山西东边南边给包了起来,这几条山脉异常险峻,几乎隔绝了山西和河南、河北,。由于河流的穿切,形成了一些交通孔道,最重要的即历史上所称的太行八陉。太行八陉分别是:第一轵关陉(在今济源县西北)、第二太行陉(即天井关)、第三白陉(在今辉县西北)、第四滏陉(在今河北武安县东南)、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在今河北蔚县南)、第七蒲阴陉(即紫荆关,在河北易县西北)、第八军都陉(即居庸关在今北京昌平西北)。太行八陉为山西与河北、河南之间往来的重要通道。山西的西部则有管涔山、吕梁山等层峦叠嶂,西南方有黄河渡口蒲津,是山西与关中之间往来必经之路。
山西的山河形势使得山西形成了一种极为有利的内线作战的地位。形势有利,可以三面出击,不利则可凭险而守。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