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三千年:这个历史挺好看——人人都能读懂的心灵国学史》
第1节作者:
邺下风流在晋多 日期:2017-04-17 15:45:00
----【自序】----
本书是我当年考北大中文系研究生时突发奇想之作。在一年一年的冲刺中,我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把自己理解的学术史写下来,供一二同志三四好友茶余饭后消愁解闷、喷饭供酒,学术史原来也能写得很有趣。每一个枯燥生硬的理论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每一个学术理论创建的背后都有一段喜怒哀乐的故事,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在本书中,我只是一个导游,摆了个pose(姿势),带领大家欣赏了一下路上的风景,这里没有强制购物时间,更多的故事和理论意义等着您底下去尽情欣赏和挖掘。
这本书也是我的苦心孤诣之作。“国学”一词的定义并无定论,国学的内容也博大精深,但可以肯定的是,学术史是国学史的主体。对于史料来源,我尽了最大努力去古史和原著中去寻找。为了把国学史写活,让读者读起来不显得沉闷,我采取了章回的形式,用旧瓶装新酒,力争把国学史演绎得精彩,让读者把国学史当小说读(但绝不是小说演义)。为了读得痛快流畅,对于历史事件,也只做了个大概介绍,但力争把国学史镶嵌到历史的大背景中去写(包括以后的中西历史对比),把学术观点的来龙去脉尽可能交代清。对于历史上的学术先贤,我是很敬仰尊重的,但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我只写了他们的可笑可爱突出的一面,目的只是一个,愿我们永远记住他们。
本书的写作思路是以故事性带动艺术性,把国学知识穿插到轻松的叙述当中。对于学术观点,我不去作无谓的争论,而是吸收了现当代一些大家的观点,综合分析后,做出自己的判断,力争不偏颇。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知人论世也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为了行文的需要,有时会叙述得快一些。但正如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所说的:“如果在第一幕里边出现一把枪的话,那么在第三幕里枪一定要响。”在后面的清代学术大总结和中西文化对比中,我会把前面遗漏的一些国学知识和学术观点穿插进去,作综合对比,这也是我的一点儿良苦用心,力争实现。
不管什么手法,巧也罢,拙也罢,总之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把国学史写活,快乐阅读。具体写得如何,还要以后的文字来验证。
好了,请大家坐好沙发,故事,就从第一回开天辟地讲起吧。
----【正文】----
第一回 漫长夜万古生仲尼兴礼乐孔子整诗书
浩浩宇宙,茫茫乾坤,原本混沌一片。其间阴阳相接,万物滋生,人类也孕育其中。日送月递,潜移默化中,人类渐渐心智大开,顿觉天地骤然分明。人虽无爪牙之利,唇齿之强,只因灵侔天地,识见远异他类,故能执长策而御万物。构木为居,钻燧取火,削石为兵,张木为弓,自不待言。又有结绳记事一项,远非他类所能。结绳记事只是人类的早期技艺,后来常见的是在树皮、树叶、石头、墙壁上刻记符号,这些符号逐渐演变成了文字。文字诞生是人类史上的最大事件,在中国古传说中,文字诞生那天,天雨粟,鬼夜哭,真是惊天地、泣鬼神。有了文字,人类的知识才会积累传承并裂变开来。
在说正文之前,先拽一段文,算是开开场子。
单说中国的文化传承到了周朝中叶时,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四个字:
诸侯力政。
具体来说就是这些诸侯国各干各的,不再听从共主周天子的话,并且还你捅捅我,我打打你,搞起了小动作。
周朝就像一个出现了裂纹的瓷器。
这引起了一位有识之士的担心,他真的很在意这件瓷器,在他看来,这件瓷器曾是那么精美,上面绘制的图画是那么和谐。
如今它却快要裂了!
他开始四处奔走,大声呼吁,要求恢复周初的礼制,建立一个有秩序、共安处的和谐社会。
此人姓孔,名丘,字仲尼。后来他有了个妇孺皆知的名字——孔子,作为大家对他的尊称。
孔子是鲁国人,他的远族本是宋国人,到他第六代祖先孔父嘉时,发生了一场灾难。
孔父嘉是宋国的大司马,是宋穆公的顾命大臣。宋大夫华父督有一次在路上见着了孔父嘉的妻子,被她的美丽惊呆,眼光管接管送,馋嘴脱口而出,说了句:
“美而艳。”
这三个字是对天下美女的最丰富传神的描写,这段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女人最早的回头率记录。
第二年春天,华父督攻打孔氏家族,耍开了流氓手段。
悲剧就此发生。
难怪孔子后来一再告诫人们说要好德,不要好色。
剧情结果是孔父嘉被杀死,他的美妻被掠走。
宋殇公见在自己国内竟上演了这样很黄很暴力的一幕,大发雷霆,要收拾华父督,结果华父督又攻杀了宋殇公。
真是悲情又悲摧。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逃到鲁国,请求政治避难。
他的避难申请被接受,最终逃脱了华父督的魔掌,没有被引渡回国,并且还一去不复返,由难民变成了永久性的移民。
孔氏家族从此加入了鲁国国籍,就在鲁国居住繁衍。
一直接力到孔子父亲叔梁纥(hé)。
叔梁纥是位武士,孔武有力。在一次战役中曾手托住城门的闸门,让进城中了埋伏的将士们及时撤出,确实很给力。更给力的是,据路边小道社消息,叔梁纥在60岁时,与20岁的女子颜徵在在村外野合后生下孔子。
尽管不怎么好听,可不管怎么着吧,投胎是第一生产力,不投胎,生产力从哪儿来?出生总是首要的,干什么事你总得先出来吧,你也宅,我也宅,这世界怎么精彩?
中国文化生产力第一巨人——孔子,就这样诞生了。
野合总归是不合礼数,这也许就是孔子终身“礼失而求之于野”的宿命吧。
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死了,母亲辛苦把他拉扯大。孔子很懂事,勤奋好学,15岁时,立志要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干一番事业,到30岁时已在鲁国小有名气。他晚年回忆自己的人生时,把30岁定为而立之年。这时他最大的愿望是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他很想去周天子所在的京城看看京城的礼乐建设,毕竟那是首善之区。
这个愿望被反映到了鲁昭公那里,鲁昭公欣然支持,给他派了一辆马车、两匹马、一个仆人,帮助孔子完成了这次文化之旅。
孔子带着两个学生,在京城做了将近一年的访问学者,对礼制、文物、典籍进行了考察,又去拜访当时的文化名人。
这里选择礼乐方面的两个代表。
一个是周大夫苌弘,他是位资深音乐师,孔子向他请教了些音乐理论知识。苌弘为人和气,两人谈得很投机。他很赞赏孔子用音乐教化人的观点。苌弘最后的结局也很令人感动,有个成语叫苌弘化碧,说的就是他被冤杀后鲜血化碧,用生命谱写了一篇华丽的乐章。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