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三千年:这个历史挺好看——人人都能读懂的心灵国学史》
第13节

作者: 邺下风流在晋多
收藏本书TXT下载
  “孟轲这个人材剧志大,看的也不少,听的也不少,知识杂博,可就是干事不知其统,尽干窝囊事。仗着口才好,自己吹捧自己,说:‘我这真是孔子的言辞。’加上上边有个子思,依托孔子爷爷的背景,子思唱,孟轲和,弄得世俗那些愚儒,弄不清真假,也以为孔子就是这么说的,就是让他们这么干的。于是投到二人门下,结果误人子弟,自己没过好,学生也跟着倒霉,别说让儒家弟子住高楼大厦了,连个廉租房都没混上。子思、孟轲把儒家弄得这么惨淡,这是他俩儿的罪过啊,两个败家子呀!”

  

  在观点方面,荀子也与孟子多有不同,两人最针锋相对的是对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看法。
  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严肃指出,人生来就好利、好声色,所以争夺、淫乱就产生了。这就是人性本恶。孟子说人性善,是虚伪。
  人性善恶是个大问题,孔子、墨子、老子三位老人都没有谈这个问题。春秋时,哲学讨论刚刚展开,最急迫的是打什么旗的问题。诸侯们刚开始乱,还拿捏着,表面上尽可能客气。但到了战国时就大不相同了,大家都撕去了虚伪的面纱,露出狰狞面目,杀呀,抢呀,于是,哲学家们目瞪口呆了,这还是人吗?
  如是,人性该怎么解释,到底是善,还是恶。
  弄不清这个问题,就有许多现象无法解释。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弄清了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才能对症下药。
  孟子首先指出:人性本善,人性的大树上有四端,它们长着仁、义、礼、智四个枝丫,培育人性这棵大树,只要存其心、养其性,多浇点水就可以了。
  荀子强烈反对,他严厉指出,人性本恶,不能让人性这棵大树随意乱生枝丫,该修的要修,该剪的要剪,要用礼来严格管理,不行就用法来使劲砍伐。
  
  不像孟子有个明确的儒学师承链(孟子是否跟子思学习过,很可怀疑。可惜其生也晚,没有赶上跟孔子学习,能直接跟孔子的孙子学习,也是无上的荣耀。他也恨不能说自己是子思的亲炙弟子,得意门生。考虑到孟子同学的这种急切好学向上心情,我们这里就让孟子直承子思吧),荀子更像是个自学成才的儒家。
  荀子跟谁学的已无从查考,他的知识杂博,读了当时所有各家的书,观点也较为复杂,说他是醇儒,谁也不信了。他也不想把自己往儒堆里挤。他对儒家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进行了深刻总结,对孟子等人的以上批评更多的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
  自我批评完后,荀子开始收拾其他各家。
  首先对墨子进行了重点驳斥,说墨子主张节用是杞人忧天,天地生万物,足够养活天下人,墨子原本操不着这份儿心。墨子反对听音乐,是违反人情,要是让墨家这些人有了天下,还不把天下人弄得吃穿跟叫花子似的,百姓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荀子坚决主张应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走不共同富裕的道路,让一部分人永远畏惧另一部分人,这样才有上进心。说墨子的学说是役夫之道,是蹬三轮车的常跑的路;而我们儒家所守的学说,那是圣王之道,是专给坐轿子的人修的。
  接着批评名家惠施、公孙龙的“杀强盗不是杀人”“白马不是马”是用名以乱名,混帐逻辑。只是玩弄一些怪说奇辞,没有多大实用价值。兵家一些人只知道打打杀杀,那也只是兵家末流。
  总之,除了儒家之外,各家议论起来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欺骗傻子的本领还是挺高的,荀子表示佩服。
  荀子又把儒家划分为三等:第一等是大儒,包括孔子、子贡这些人;第二等是雅儒;第三等是俗儒。子思、孟子是第几等,荀子没说,单从不会持家致富上来看,估计也只够个三等儒民。
  为了维护儒家的名誉,荀子又认为,再不行,俗儒也比俗人强。俗人太好利,见了钱就没了操守,往往最后败事。(荀子说还有一个贱儒,我就不提了,书读多了别犯贱,自降一格就行了。)
  由于吸取了孟子等人的失败教训,荀子在齐国最终取得了成功,曾前后三次担任了齐国稷下学宫教务方面的最高长官——祭酒。尽管起起落落,也够着个风云人物了。
  
  荀子有许多学生,其中两个特别出名,一个是韩非,另一个是李斯。耐人寻味的是,这二位却不是儒家,他们变了种,成了法家的两个代表。按照他俩后来的表现分工,韩非是法家的大理论家,李斯是法家的大实践家。荀子发展了儒家学说,强调了其中礼的方面。礼是用来约束人的,但碰上战国这个乱世,礼的约束力明显不够,于是法家挥舞着大棒上场。
  儒家大师荀子教出了法家弟子,没办法,就当是战国舞台上的一种客串吧。
  韩非和李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给中国政治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

  
  先说实践家李斯,他是楚国人,少年时候的一次观察经历让他的人生观发生了彻底转变。他见到厕所中的老鼠,吃得不干净倒还罢了,活得也挺不自在,一听见人与犬走近,惊恐得到处乱跑。后来他又见到仓库中的老鼠天天吃大米白面,不但吃得好,活得还很滋润,很少有人犬来打扰。于是叹道:“人的贤与不贤有什么标准,就像这老鼠,全看处在什么地方了。”
  后来李斯跟从荀子学习,有了这样的人生观,加上荀子已把儒家的诗书仁义这些传统科目和道德标准列成了考察课,到时候开卷考试,不计入成绩,而把礼、法列入必修课,重点考核。所以李斯尽管学业成绩优秀,操行品德却还是原来的水平。
  几年后,李斯感觉学得差不多了,就开始考虑毕业后的就业去向问题。此时祖国楚国正处在被动挨打的状态中,其他几个国家也自顾不暇,只有秦国一枝独秀,成为当时西方的日不落王国。

  李斯不想去做楚厕中战战兢兢的老鼠,什么报效祖国、为国争光早就不在心上,于是向荀子辞行,表示打算西入秦,参加到西部大开发的时代大潮中去。并且特别说明,世界上最大的耻辱是卑贱,最悲痛的是穷困,为了去悲脱贫,决心到西方强国去闯闯,寻找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机会。
  荀子见李斯口口声声西方的月亮就是比东方圆,提醒他说:“秦国那个国家我也去过,山林川谷很美,老百姓也很纯朴,官吏也很卖力,办事也很利落,唯一有一个大的缺点是没有儒。一个国家没有别的还可以,没有儒那是绝对不行的,最后肯定会灭亡。这是秦国最致命的缺点。(这句断语记在秦帝国灭亡前几十年荀子写的文章里,不得不佩服荀子的先见之明)我当时在我上给秦国的政协提案里向秦昭王提出了这个问题,秦昭王不听,他说:‘儒无益于国家,有没有都一样。’我跟他解释说:‘儒生们重礼仪,你要是用他们,他们是社稷之臣。不用他们,把他们退回去当老百姓,这些人再穷困冻饿,也不会走邪路、干坏事,怎么说无益于国家呢?’可是秦也没听。”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