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三千年:这个历史挺好看——人人都能读懂的心灵国学史》
第53节

作者: 邺下风流在晋多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何晏后来又去拜访王弼,见王弼正在注解《老子》,何晏正好刚做了部《老子注》,一见了王弼的注解,不觉神伏说:“像这样的人,才可以和他谈论天人之际呀!”于是把自己的《老子注》改名《道德论》,表示不敢和王弼争。
  那么小小年纪一个王弼如何让这么多人心甘情愿拜服脚下呢?

  这也没什么奇怪的,因为王弼把准了时代的脉搏,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解经工具,在解经时切入了本末体用,也就是说他用本末体用的手术刀来解经。
  而何晏的解经工具当时还是不够先进,明显显得滞重,不如王弼的空灵。
  本末体用是什么,就是把你手头的材料切割开来,看看哪头是本,末在哪里;哪段是体,它的作用是什么。
  魏晋玄学之初王弼、何晏等人手头材料最现成的是“有”和“无”,这是老子谈过的,于是他们就拿着“有无”和“本末体用”套开了,由于他们“以无为本”,所以被人称为“贵无”派。这里边玩得最溜的是王弼。
  有人问王弼说:“老子一个劲儿地说‘无’是万物所依靠的,而孔子圣人却不肯谈论‘无’,这是为何呢?”

  王弼说:“孔子认为他们儒家不缺无(无是本体),所以言必及有。老庄认为他们道家家里不缺有,所以常说无。”
  
  王弼这话很乖,他并没有得罪孔子,却给儒家塞进了无。也没有贬低老庄,还给道家插进了有,证明了他的谈玄说无是自然而然的。这在当时吸引了众多粉丝,一些粉丝把他这句话转贴了出去,流传开来,直到今天。
  “有无”二字是玄学的重要话题,若有若无那才是玄境。老子在他的书中,开宗明义第一章就是谈有说无,说:“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母亲,无是用来观妙的,有是用来观窍的,这两个都是玄。”
  可见谈玄首先不能离开有无。有无是打开玄境的正反两面镜子。如果给玄学盖个纪念馆,它的正门上挂的一副对联可借用贾宝玉游太虚幻境时看到的那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让你在参观时也会啧啧叹息两句。
  进入正门,你会看到里边有许多殿堂,有“本末”堂、“体用”殿、“一多”室、“动静”房、“言意”阁、“名理”亭,“性情”屋,最后是“名教与自然”纪念碑。

  喜欢思辨的朋友可在此多停留一会儿。
  本末在王弼的玄学话语中是主张以无为本,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崇本息末”的大方向。
  体用在王弼的玄学话语中是主张以无为体,以无为用,体用如一(注意王弼不是以有为用,他认为“有”要想有利,必须以无为用)。 
  一多在王弼的玄学话语中是主张以一统众,因为他是贵无的,多了没用,只能以“一”为体了(万物无形,其归一也)。
  动静在玄学家看来静就是无,是本,动只是静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末。凡动都起于静,万物虽动,最后还得归于静。静能制动,静是体,动自然是用了,不动连饭都吃不到嘴里。
  言意之辨是探讨所说的话和话中意思的关系问题。《周易》、庄子主张“言不尽意”,王弼大力倡导“得意忘言”,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把握住言意之辨才是高人呀,别整天叨叨起来没完。
  名理中的名是名称,理是内涵,看一个事物不能只说它的名分,还要分析分析它内在的道理,辨名析理是魏晋玄学的拿手功课,玄学的名理亭中经常高朋满座,麈(zhǔ)尾乱飞(麈尾是玄学家清谈时手里拿的一种类似拂尘的道具,隐喻要像大鹿摇尾巴指挥鹿群一样领袖群伦)。
  性情的关系是情生于性,王弼主张“性其情”,对情来说,性是本,是体,性静情动(这个应该好理解,搞对象都是我们的情感在蠢蠢欲动)。
  最后的“名教和自然”纪念碑,这是嵇康同志流血的地方,我们以后再讲。

  这里我们还是先到纪念馆两侧,看看这里的玄学人物画廊。
  
  画廊前边最显眼的就是何晏、王弼。
  王弼是建安七子王粲的侄孙。王粲在汉末动乱时跑到荆州刘表那里避难,可刘表并没有重用他,他写了篇著名的《登楼赋》抒发心中的郁闷。王粲登楼后来成了一段典故,在文学史上非常有名。
  自从王粲登楼后,唐朝又有姓王的两位名人登楼,登的是让人家喻户晓,一个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他给鹳雀楼贴的标签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另一个是王勃的登滕王阁,他给滕王阁贴的标签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挺不错。
  王粲给荆州城楼贴的标签听起来有点沮丧,是“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于少留”,意思是又不是俺家,再好有什么用。曹操的军队打到荆州时,王粲竭力主张投降(虽信美而非吾土兮),受到曹操的大力表扬。

  王粲归属了曹操,成了曹家文学社的一名重要成员,在建安七子中文采出众。
  王粲死后,在追悼会上,曹丕对同来吊丧的客人发了个倡议说:“王粲好学驴鸣,我们各作一声驴叫来送送他。”于是大家都一个个像驴一样叫了一声,作为告别。
  这事到现在都让人整不明白,曹丕是不是在恶搞。他当时还不是皇帝,但也不是个恶少。他这么做,往好听点想,只能说是思想解放的先声。
  跟着这么随和的领导,想不潇洒都难。
  
  何晏注老子不如王弼,拱手相让。不过何部长凭借着人力资源优势,主持编著了本《论语集解》,把前人注解《论语》的观点集合起来,择善而从,加以己说,首创了注释中的集解体,只是有时用道家观点解儒家,有点儿穿帮。
  这在汉代那可是大逆不道的事,师法、家法非常严厉。可到了曹魏时,那可就不一样了。从曹丕让人学驴叫送王粲时起,就启示了后来的正始之音。人们都喜欢这种穿越、这种戏说。汉代经学实在是太死板,太琐碎了,发展到后来,解一句经要用几万字来说清。看惯了汉代经学样板戏,一碰上曹魏玄学大片,没有不上瘾的。

  正始之音中的“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用过的年号,共九年(240—249年),这是曹魏走下坡路的开始,何晏、王弼就在这个时代登上玄谈舞台。
  名士风流,开始唱主角。
  
  名士王弼还干了一件国学史上的大事,那就是注《周易》。
  他注《周易》的办法是别人没有干过的,那就是“黜象生义”,抛开《易》中的卦画象数,只阐释其中的义理。
  比如《周易•说卦》中说:“乾卦为天,为马。坤卦为地,为牛”把乾取像为天、马,坤取像为地、牛。
  到了王弼这儿,他说:“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
  意思是只要说清义理就行了,管你什么牛头马面,驴鬼蛇神,统统打倒。
  汉代以来解《易》,用阴阳五行思想说《易》,弄出了什么“卦气”、“爻辰”(用六爻与十二辰相配合)、纳甲(用八卦与十干、五行、五方相配合)、“消息”等等等等,真是个阴阳五行数字大联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