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7-23 13:56:46
应对印度的战略思考
近一个月以来,中印在在中、印、不三国交界处出现严重的长时间对峙。印度的激烈反应其实是可以理解了,中国如果在该地区做实了,印度将面临东北部几邦成为飞地甚至被最终肢解的危险。中国如今这样做的目的也不见得很高明,其实只是弥补1973年印度吞并锡金时没有做出正确的回应或阻止所犯下的战略失误而已。
在2004年的时候,中国军事科学院的某位教授来贵州民族学院做讲座,出于对某些战略上的兴趣,我精心准备了几个问题,具体如下:
1)藏独和疆独问题。 我的想法很简单,为什么不把这两个地区分别再细分成几个省或者自治区,一是可以降低很多行政成本,比如从疆南到乌鲁木齐开会或者出差,来回的时间是用星期作为单位的;二是降低铁板一块的分裂风险。这个问题我当时很幸运有机会提问到了,该教授也有类似的想法,也曾建议过中央,只是没有得到回应而已。
2) 应对印度日益高涨的复仇风险。 我当时认为应该在亚东地区及早部署必要的军事存在,中印间如果出现什么意外,可以第一时间重拳出击,即使不至于灭国,但也能复制肢解巴基斯坦的模式进一步削弱这个南亚最大的对手。 很遗憾,当时提问无聊问题的人是在太多,我没有机会问这个问题。
3)马六甲海峡困境问题。我的想法是在中国流向缅甸的几条大河上,选出一条条件符合的河流逐级修坝,然后在我国云南境内修建内河海军基地,这样一来中国的海军随时可以第一时间出现在印度洋。这个想法过于疯狂,其成本巨大不说,现如今的舰只上万吨的都很常见,内陆河要通过这样大的船只是很困难。值得欣慰的是,中国从印度洋经缅甸到云南修建了石油管道就要比我的想法高明得多。
4)在图们江河口中国境内修建海军基地以应对日本。这个想法现在想起来不现实,一是太靠近俄罗斯的太平洋舰队基地,卧榻之侧是不容得别人酣睡的;二是出于找茬的目的,金大胖在图们江口修建了朝俄大桥,即使中国有图们江口的进出权,但是大桥的出现让该进出权打则扣了。如果真的想在这个位置建立海军基地,最现实的应该莫过于以地易地形式在朝鲜境内获得港口。
上述精心准备的四个问题,除了第一个有机会提问之外剩下三个都淹没在了我的记忆里。现如今我是一个受累于生活的普通人,本想平平淡淡地逐渐消失在历史进程中。然而印度现如今的国内改革四处碰壁,莫迪急于转移国内矛盾,以“国家战略安全”为由主动挑起了事端。我现在就一山野村夫,在此提出一些笨拙的想法,希望肉食者们都不鄙,他们都先于我把这些问题都想好了。
应对印度威胁的战略,应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短期战略即为直接发动军事打击。借此对峙的机会蓄意把问题严重化,然后发动军事攻击。利用我国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在亚东加强军事防御,然后从西部的阿克赛钦地区集结重兵,摆出一副直捣新德里的姿态;当印度在该地区也纠集了大量军队应对时,我军马上沿着西藏南部河谷公路挥师东进到亚东地区并摆出一副即将攻击的样子;当印度在新德里附近军队也回师东部位置时,我军又转移到西部原来的位置;如此再三,利用我们的交通设施被印度先进的优势,忽东忽西不停地折腾印度,待到对方精疲力尽之时突然猛拳出击、一锤定音。安史之乱时,有人建议唐肃宗:借来的骑兵不允许进入内地,应该部署在蒙古草原上,当叛军西攻两京陕陇时,唐军全力固守关中各个险要关隘,同时命令该骑兵东进叛军的老巢幽燕地区;等到叛军分兵回防老巢时,上述骑兵部队就可以挥师西进协助唐军进击陕陇地区的叛军,如此再三直至最终拖累叛军。很遗憾,顾虑太多的唐肃宗没有采纳该计谋,否则安史之乱应该不会持续那么长时间。今日,我们为什么不照葫芦画瓢,把该计谋用在印度身上呢?
中期即为延缓印度的发展,诸如尽可能截留流向印度河水,实行藏水入疆的政策,大力发展新疆和西藏,实行优惠的移民政策,彻底改变这两地的人口结构;一可以防止新疆和西藏从唐中期一直到清初,差不多一千年都是游离在中国之外的情况再次发生,二可以延缓印度的发展,印度的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印度经常缺水,上游截流无疑是掐中其要门。长期战略就是,根据印度的民族组成、种姓划分、宗教信仰和人种构成的特性,培植印度的各个分裂势力,以期最终分裂成四,五个小印度。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