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很有趣儿——大宋三百年长篇历史小说连载》
第45节

作者: 月润江南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7-28 13:21:19
  【第二十四章 天平的背面】
  那张刻着谶(chèn)言的神秘小木牌显然已经成为柴荣的一块心病。
  谶言几乎就是伴随着中国历史改朝换代一起发展的。
  历朝历代都不乏这些莫名其妙的谶言,远的如秦朝末年的“大楚兴,陈胜王”,近的如汉朝末年的“十里草,何青青”等等。
  无论是事实还是杜撰,但结果都一样,即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舆论影响,并成为了野心家上台的最佳背景音乐。

  何况,二十多年前,石敬瑭就是以后唐驸马爷的身份篡夺帝位的,而现在,张永德的身份正是后周的驸马爷!
  不论怎样,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所以,柴荣回京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解除张永德的兵权。
  柴荣以明升暗降的方式,“赏”了张永德一个名誉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检校太傅的虚职,却免了其殿前都点检的实权,改授澶州节度使,即刻赴任,调离京师。
  那么空出来的殿前都点检一职应该由谁来接任呢?
  日期:2017-07-28 13:21:39
  【渔翁得利】
  对于柴荣来说,这是一个关系帝国未来命运的抉择,因为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眼前,儿子柴宗训年仅七岁!(当年刘承佑将郭威的儿子和柴荣的儿子均杀了个一干二净,柴荣的这个儿子是郭威称帝之后才生的。)
  这么小的孩子能坐稳帝位吗,能镇得住那帮资历老、威望高的前朝元老吗?
  而殿前都点检,这个掌握着中央禁军核心权力的重要职位,交到谁的手里最放心呢?
  最终,在反复的权衡之后,柴荣选择了赵匡胤。

  柴荣下诏擢升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兼检校太傅,执掌中央殿前司禁军大权。
  很显然,柴荣希望自己一手培养和提拔的这个新人能承担起托孤的重任,而赵匡胤相对较浅的资历和声望,又不至于造成功高震主、尾大不掉的局面,这让柴荣觉得很安心。
  当然赵匡胤在历次战役尤其是高平之战中,忠心耿耿的表现更是加重了柴荣心中的砝码。
  接着,柴荣擢升韩通为中央侍卫禁军副总司令(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加检校太傅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荣誉头衔),与殿前司的赵匡胤一老一少搭配,构成了新的中央禁军领导核心。
  柴荣同时任命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为宰相,辅佐朝政,匡扶幼主。
  这样的人事安排,体现了柴荣的良苦用心,既对位高权重的老臣加以必要的限制,又使帝国的权力架构保持了相对的制衡。

  三位文臣,两员武将,五根擎天大柱撑起了后周帝国的天空,戎马一生的柴荣终于感到满意和放心了。
  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五根帝国支柱的周围,赵校长六年前撒下的种子却已经在生根发芽,悄然生长…
  日期:2017-07-28 13:22:09
  【一声叹息】
  五月八日,柴荣从瓦桥关折返回京,三十日抵达京城开封。

  仅仅半个多月后,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十八日,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病逝,年仅三十九岁。
  柴荣的英年早逝,令史学界几乎异口同声地为之惋惜。
  欧阳修评价其“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其英武之材可谓雄杰,及其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岂非所谓贤主哉!”
  薛居正感叹:“江北燕南取之若草芥,神武雄略,及一代之英主也。…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
  而一代大儒王夫之则不无遗憾:“天假之年,中原其底定乎!”
  是啊!天假之年,中原其底定乎!
  可是,历史不容许假设。

  面对历史,人们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从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登基,到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辞世,柴荣在位仅仅五年零六个月的时间,然而其所开创的丰功伟绩及其对中国历史所造成的影响却是巨大而深远的。
  正是柴荣在位期间所实施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迅速地提升了后周帝国的综合国力,强化了中原政权的军事实力,为后来北宋的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基础。
  然而时至今日,人们津津乐道的依然是赵匡胤戡(kān)平乱世、一统九州的不世之功,却忽略甚至漠视柴荣南征北战、呕心沥血所开拓的治乱之基,这就是历史的无奈。
  柴荣就像是这广袤历史天空中一闪而过的流星,光芒虽然无比绚丽,可惜只是匆匆一瞬。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哎!一声叹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