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宗师不看水浒,活该他挨揍。——水浒杂谈。》
第24节作者:
柳忘言 日期:2017-08-01 09:48:10
当你了解了武松外号的形成原因,以及内涵,你才真正的了解武松。我试着探寻武松的内心,发掘一下武松的心路历程,看看答案在哪里。
武松的早期人生,就像我上面说的一样,就是一个混江湖的汉子。在他与宋江相处一段时间以后,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所以在与宋江分别的时候,他会流下眼泪。武松的这次流泪其实是蛮复杂的,并不是单纯对宋江的依恋与情感。更多的是宋江人生经验和教导,触动了武松对人生的再次认识,这次流下的眼泪,应该是代表了武松一次,崭新的成熟。
随后一次英勇的打虎壮举,让武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不在是一个小混混,而是一个有社会地位的英雄人物,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当政府表彰武松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武松的一个行为:【将出上户辏的赏赐钱一千贯,赏赐与武松。武松禀道:“小人托赖相公的福荫,偶然侥幸,打死了这个大虫。非小人之能,如何敢受赏赐。小人闻知这众猎户,因这个大虫,受了相公责罚。何不就把这一千贯给散与众人去用?”知县道:“既是如此,任从壮士。”武松就把这赏钱在厅上散与众人猎户。】
许多人单纯的认为武松视金钱如粪土。这个认识虽然没错,但是我觉得不够全面。武松本人并不像柴进、晁盖一样是大地主,同时也不像宋江一样,是个在黑社会有影响力的人物。宋江的金钱来源应该是有较大的灰色收入,不仅仅是因为本人是地主加公务员。
武松在当都头之前,是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的,所以才在柴进家里很狼狈的混日子。武松虽然是个穷人,但是武松从不把金钱放在眼里,书中有多次描写,武松拿银子赏赐别人。而且他所赏赐别人钱财的时候,基本是不要求任何回报。这一点和宋江完全不一样,宋江花钱是很讲究的,往往目的性很强。而武松不是这样,武松拿钱赏赐别人,往往很随性,只要手头有了,顺手就给了别人。比如,这次赏赐猎户,后来把张青的银子顺手给了差人,还赏赐过张青手下的马仔,在蜈蚣岭,对王道士的钱财看都不看。
日期:2017-08-01 10:16:29
武松对待金钱的态度,不仅仅因为武松大方,更不是因为武松不差钱。而是道德的要求,让武松时刻都注重自己的品行。武松是很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他的,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一定要完美,这是武松的追求。从这一点来说,武松的道德水准还是很高的,我们也可以说,他是一个比较高尚的人。至少他的追求是这样。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一样,我们可以仔细的观察周围的人。从一个人对待金钱的态度,往往能看出这个人的品行。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指,喜欢金钱就是坏人。而是说,如何使用金钱,如何看待金钱。
像宋江那样大方花钱的人,未必是好人。而像武松这样对待金钱的人,绝对不是坏人。这就是他们两人的区别。
同样,一个不注重金钱的人,一个不注重物质生活的人,一定是注重精神世界的人!我能不能这样断定武松呢?他是不是一个非常注重精神世界的人?从他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来看,应该是这样。
日期:2017-08-01 10:30:57
武松当了都头,被哥哥认出来以后,跟随哥哥回家,认识了影响他一生的人—嫂嫂潘金莲。
在这段故事中,我能不能称呼潘金莲是女主呢,虽然这个女主的结局并不光彩,毕竟是水浒中笔墨最多的女性。关于潘金莲,我不想评论她,从二十年前,就有许多评论潘金莲的文章。太烂了。
武松作为男主角和女主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是非常有意思的。我说的有意思,是作者很有意思。咱们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只见芦帘起处,一个妇人出到帘子下应道:“大哥,怎地半早便归?”武大道:“你个叔叔在这里,且来厮见。”武大郎接了担儿入去,便出来道:“二哥入屋里来,和你嫂嫂相见。”武松揭起帘子,入进里面,与那妇人相见。】
这是作者描述武松与小潘初次见面的情形。我们仔细读一下,发现有什么问题吗?
当小潘问武大,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早啊?武大没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直接把自己的兄弟,介绍给了潘。【且来厮见】这四个字,就是要求潘和武松打招呼。但是,潘打招呼了吗?没有。没有任何潘的言行描写。那么武松呢?既然哥哥都表明了,帘子下面这个女人是自己的老婆,同时也要求自己老婆要和武松打招呼,那么小潘没说话,武松为啥也不说话?这样好像很不礼貌啊?书中对武松的言行也没有任何描述。
然后武大从武松身上接过担子,进屋,放下担子,回到门外,又说【二哥入屋里来,和你嫂嫂相见】。再一次,要求两人打招呼。上次是对潘说的,潘没反应。第二次是对武松说的,武松终于有了反应,进屋,对嫂子行礼了。
这段描写有什么问题?从武大第一次要求俩人打招呼,到武大从武松肩膀上接过担子,进屋,放下担子,又出来,再次要求俩人打招呼。这中间至少有三十秒以上的时间,是空白。也就是说,作者把男女主人公这三十秒中的言行都给漏掉了!
日期:2017-08-01 10:44:13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