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神鬼轶事》
第1节

作者: ty_火焱974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5-11 11:16:56
  《灵骨记》
  一
  老北京,茶馆星罗棋布遍布北京四九城,老北京人爱喝茶,也讲究喝茶,各色茶馆便应运而生,接待着四九城三教九流的茶客。
  这不同茶馆接待的,是不同的茶客。
  这第一类人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解渴。老北京的普通百姓出门走长道,不管是出差公干、逛街看戏、走亲访友,走的口干舌燥时,赶上卖大碗茶的过去就是一通灌,也不管味道如何,喝饱了再说。
  早年间在老北京卖大碗茶的都是挑个担子,什刹海边上、各个城门脸附近、天桥一带,经常能碰上卖大碗茶的,一般都是老人或者小孩,挑子前头是个短嘴绿釉的大瓦壶,后头或竹编、或柳编的大篮子里头放十几个粗瓷大海碗,在垮上两个小板凳。一边吆喝一边走。碰上买卖摆上板凳就开张。
  第二类人就比较讲究了,老年间茶馆里相当一部分人是八旗子弟,这些八旗大爷不用自谋生路,全靠朝廷发放钱粮度日,正是所谓的“铁杆庄稼”。但是清中期以后战事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多,这些八旗大爷们整日介游手好闲,闷的难受,提笼架鸟、走狗斗鸡、斗蛐蛐、玩蝈蝈的浪荡度日,茶馆就成了这些人离不开的地方,每天介到茶馆喝几口茶,互相吹捧一番便成了京城老少爷们的一个乐事。

  因此这些大茶馆曾经在北京城大红大紫。这类茶馆以后门外天汇轩为最大,后毁于火。东安门外汇丰轩为次大。大茶馆入门为头柜,管外卖及条桌帐目。过条桌为二柜,管腰栓帐目。最后为后柜,管后堂及雅座帐目,各有地界。后堂有连于腰栓的,如东四北六条天利轩;有中隔一院的,如东四牌楼西天宝轩;有后堂就是后院,只做夏日买卖和雅座生意的,如朝阳门外荣盛轩等,各有一种风趣。

  当然,喝的茶档次也要高出许多,除了茶馆店里提供的花片花茶、红茶、绿茶外,也有人带上自家的好茶过来找人品茶,显摆一番。

  茶座以前都用盖碗。原因是:第一,品茶的人以终日清淡为主旨,无须多饮水。第二,冬日茶客有养油葫芦、蟋蟀、咂嘴、蝈蝈,以至蝴蝶、螳螂的,需要暖气嘘拂。尤其是蝴蝶,没有盖碗暖气不能起飞,所以盖碗能盛行一时。在大茶馆喝茶既价廉又方便,如喝到早饭之时需要回家吃饭,或有事外出的,可以将茶碗扣于桌上,吩咐堂倌一声,回来便可继续品用。因用盖碗,一包茶叶可分二次用,茶钱一天只付一次,且极低廉。

  这类人泡茶馆的目的,就是闲的难受!
  大茶馆分红炉馆、窝窝馆、搬壶馆三种,加二荤铺等。
  另外,还有专门听书、唱曲的书茶馆和清茶馆。

  清茶馆专以卖茶为主,也有供给各行手艺人作“攒儿”、“口子”的。凡找某行手艺人的, 便到某行久站的茶馆去找。手艺人没活干,到本行茶馆沏壶茶一坐,也许就能找到工作。清茶馆也有供一般人“摇会”、“抓会”、“写会”的,也有设迷社的,也有设棋社的。例如围棋国手崔云趾,曾在什刹海二吉子茶馆,象棋国手那健庭,曾在隆福寺二友轩,全是清茶馆的韵事。
  今天我们说的这位爷:李贺年,也是经常泡茶馆的这么一位。但是这位李贺年人家泡大茶馆可不像没事提笼架鸟的八旗纨绔子弟,闲的难受才来。人家是有正经事在干,干嘛?您往下看。
  要说这位李贺年,还要从他的身世说起。大清国建立初期,李家随清军入关,开始贩卖药材,经过几代人辛勤耕耘总算在京城站稳了脚跟,在大栅栏北头儿开了家义善堂药铺,后又开设一家分号,除了药铺生意,还未雨绸缪的让李家子孙研习医术,在自家药铺坐堂问诊,为的不光是多个一技之长,更为治病救人。平日里义善堂不论进店主顾身份的高低贵贱,只要进店都是以礼相待、笑脸相迎,遇到家境不好,手头紧家里又有病人急等着抓药的百姓,李家经常赊账,先拿药救人,啥时候有钱啥时候再给。如遇灾年,李家在义善堂前搭起帐篷,支起药炉,不论南来北往逃荒到北京城落脚的灾民,只要有个头疼脑热、跑肚拉稀身子不适的,义诊施药分文不取。日子久了,义善堂在京城里的名号越来越响,都叫义善堂东家是李大善人。这李大善人的称号一叫就是一百多年,到李贺年这一辈已经是第三代了。就为了这个称呼,李家人做事更是小心翼翼、兢兢业业,生怕有个闪失纰漏,误了诊、开错药,不仅可能害了人命,更是对不起祖上传承下来的好名声。

  到在李贺年父辈这一代,李家迎来事业顶峰,紫禁城里的御药房的主管太监主动找上门来采购东北野山参,这件事对李家来说可是天大的喜事,寻常商家削尖了脑袋想往皇宫里钻都钻不进去,人家御药房主动找上门来,这等于天上掉下个大馅饼砸在李家人脑袋上,做梦都想不来呢!这一下子李家又在京城的药材圈子里,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轰动。有来庆贺道喜的,有来寻求入股合作的,也有私底下眼红说三道四恶语中伤的,反正是人嘴两张皮说什么的都有。但是李家这两百多年一直顺风顺水,不但生意兴隆更是人丁兴旺、家境殷实。

  可俗话说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啊。到在李贺年这一辈,家道中落!
  庚子那一年,大清帝国可谓内忧外患,义和拳在朝廷的支持下,大摇大摆的进了北京城,打着王爷、慈禧老佛爷的旗号到处设坛作法,号称能请下天兵神将可以扶清灭洋。于是乎北京城除了虎神营、绿营兵这些正规军外闹腾的最欢实的就属义和拳了。

  义和拳在京城不但在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跟洋人对峙、攻打洋人的教堂和对外使馆,对北京城里卖洋货的商铺一律视为异己,打砸抢烧,洋货商铺无一幸免,所有的洋玩意不管你是洋钟表、洋布料、洋家具、洋火柴都成了不祥之物,必须销毁。粮铺的粮食要无条件上缴,药铺的药材也要充公,交由义和拳大师兄统一调配运往天津大沽口支援前线战事,商户如有反抗不从者轻则胖揍一顿,重则小命不保。一时间闹京城里头得人心惶惶、乌烟瘴气。商铺的买卖关张的关张,歇业的歇业,谁也不想徒增麻烦丢了性命。也不知道是哪个活宝在烧了一家日本商行的东洋货后不解恨,又点了把火把商行给点着了。这一下可不得了,老辈子的房屋都是土木结构,就怕走水起火,商铺一间连着一间,活借风势,风借火威呼啦一下子就烧起来咯。这场大火下遭殃的不光是大栅栏,观音寺、珠宝市、前门大街都遭了殃,一直烧到正阳门,整整烧了三天才算平息。买卖铺子尽数被毁,成了一堆堆的焦炭瓦砾,烧伤百姓无数。李贺年家老宅和一间药铺被烧了个干净,连片整瓦都找不到,另一间分号也被抢个精光,只剩下桌椅板凳、柜台、药匣子了。

  这一场大难从天而降,李家上下欲哭无泪。李贺年遣散了店里的伙计和家里的佣人,看看账上可支配的银子也没多少了,想整修药铺重新开张,银钱又不够了,这重修铺面、进货、请掌柜、伙计、账面流水、一家人的生计,哪一样不得用钱呀!手头的银子肯定不够,有心找亲朋好友拆对一下,可市面上又不太平,买卖户们有跟他一样的,有离开京城回老家避难的,甚至还有比他还惨,家破人亡的,哪里还借的到银子?就算是重新开张了,这兵荒马乱的年头,买卖也不会好做不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