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神鬼轶事》
第32节

作者: ty_火焱974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么一来严老爷子算是了了一桩心事。
  高兴的叫紫娥准备酒菜,要好好喝一杯。
  几位女眷看严老爷子高兴,一起说笑着去厨房忙活饭食去了。
  杜心武打趣道:“严大叔,您收了这孩子,只能算徒孙了,否则可就乱了辈分呀。”

  说罢几人哈哈大笑。
  严老爷子道:“心武说的在理啊,心武啊,你将来如何打算呢?”
  杜心武寻思道:“这一来,这次我来天津只是想来看看天津分堂的情况,洪门在天津也有不少兄弟,二来么,我还有别的想法。”
  李贺年道:“什么想法?都是自家人,不妨说来听听。”
  杜心武叹息道:“谭嗣同大哥当年和我说,我大清之所以总被洋人欺负,除了技不如人,朝廷腐败外,也是民智未开之故。要开民智就要引进洋人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别人我是管不了,但是我想先给自己开智。”
  “那又如何开智?”李贺年不解的问。
  “我想这一年在天津好好准备,”杜心武道:“来年我去日本考学读书。”
  “去日本?!”李贺年和严老爷子异口同声。
  杜心武点点头:“学农业,只要能学成回来,让老家的农民能把田种好,不会再挨饿,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心武毕竟是一介武夫,太大的想法,我还真想不来呢。”

  严老爷子抽着烟直点头:“这想法好,朴实,接地气儿。人各有志,你有心为国为民也很难得啦。以后就在这一块住着吧,想住多久就住多久。”
  这个小院子虽说不大,但是正房厢房俱全,两家人不但够住了,还特意腾出一间厢房给杜心武住。
  严老爷子择吉日让李贺年的小儿子行了拜师礼,小家伙李浩然,那一年六岁。老年间的人崇尚尊师重道,忠孝节义,对拜师礼看的很重,拜师当天,两家人和杜心武齐聚在家,为李浩然的拜师礼忙活大半天。
  从此之后,李浩然成了这个小院儿里最忙的人。
  因为已经到了读书的年龄,上午李浩然要去私塾读书,下午回家后跟着严老爷子学玄门功夫。但是这孩子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读书和学习艰涩难懂的玄门功夫根本不足以消耗他的精气神,每天看杜心武在院子里练功,总是新奇的凑上去,吵着要三叔教她功夫。杜心武对李浩然也是喜爱有加,晚上吃完饭就在院子里教他基本的入门功夫,和一些轻身的基础功夫。
  李浩然好像练功夫的天赋更高,一年的基础功夫练下来两三个十几岁的孩子就进不得他身了,要不是后来杜心武去了日本,没再教她练功,恐怕又能培养出一个武林高手了,这是后话了。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两家人团圆了,严老爷子又收了小徒孙了却一桩心愿,再加上适逢新春佳节,一家人欢欢喜喜的过了年。精气神那叫一个足。

  大年初一一大早,按照风俗习惯严老爷子带着李贺年和杜心武在大酒钢胡同挨家挨户的拜年,想不到这一拜年,却拜出一桩血案!
  预知后事如何,贴看下回分解。
  日期:2017-06-16 10:26:04
  十九
  大酒钢胡同的住户并不多,总共也就十几户人家,除了严家和李家是新搬过来住的,还有两家人也是不久前才搬进来的。兵荒马乱的年月,搬家逃难的,投亲靠友的人家可不算少数。

  严家斜对门的宋家,就是新搬来的。
  严老爷子带着李贺年和杜心武由打胡同尽头开始挨家挨户的拜年,等来到宋家,开门的是个老太太:“您几位找谁?”老太太问。
  严老爷子笑道:“我们住您家斜对过,这不过年了吗,特意过来给您老拜年咯。”
  老太太笑道:“哎呦,还劳您驾惦记着,快进屋快进屋。”
  院子不大,三间正房两间西房。
  老太太一边领着几人进院一边念叨:“我家姓宋,搬来不到俩月,最近外头乱,家里头事情也多,还没来得急上门去拜会呢,您倒先来了。”
  老年间甭管是住胡同的,还是住四合院的,家家户户都相识,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各家各户都过去帮忙。有的人家大人不在家,孩子没地方吃放了,随便到谁家都能吃的小肚子滚瓜溜圆的,所以把孩子单独放在家里,根本不犯愁孩子没人管。到了夏天,各家各户也都在门口纳凉,喝茶、聊天、啃西瓜,这也是老百姓不多的消遣。

  老年间的那股子人情味,在胡同、四合院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到在院子里,严老爷子忽然站定了脚步,不走了。狐疑的皱褶眉头,环绕整个不大的院落,四下打量着。
  日期:2017-06-16 11:31:15
  最后眼睛死死的盯着西面两间厢房。

  这两间房子说来也是奇怪,大冬天的,能进屋的阳光本就嫌少,可这间房却还拉着厚厚的窗帘,好像怕有光线射进屋里。
  门窗上也没有张贴喜庆的春联和窗花,显得格外突兀。
  宋老太太见严老爷子紧紧盯着西房在瞧,脸色有些微变,干咳两声道:“严大哥,外头冷,请屋里坐吧。”
  严老爷子点点头,随着宋老太太进了屋。
  屋里地方不大,一明两暗的格局,摆放着老百姓日常用的普通家具和用品。两家人相互拜年后,宋老太太给沏了热茶,端上一盘干果,闲话家常。

  宋家老家在直隶,小的时候跟着爹妈来到天津,原先在老龙头火车站(今天津东站旧址)附近居住,后来洋人攻占天津,老房子被毁了,才托朋友在这边又找了个住处安身。宋老爷子快六十岁了,膝下子嗣不多,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儿子已经成婚,在外面拉胶皮为生(天津称胶皮,北京称洋车,上海称黄包车)跟着自己住,小儿子在三不管的一家饭庄当学徒,一年到头也回不来几趟,大女儿已经出嫁,还有一个小女儿,自己住在西厢房。

  “天津地界我们来的时间太短,还没来得急到处逛逛呢,也不知道现在地面上是不是安稳呀。”严老爷子问。
  日期:2017-06-16 12:45:31
  宋老爷子叹息着,用地道的天津话说:“这段日子,听说安稳多咯,我那二小子年前回来说洋人打来后,他们铺子也跟着遭殃,最近又在日本租界附近的南市大街上重新开张,起码能开门做买卖了。我家大小子这不也是,每天都出去拉胶皮,不过话说回来,就算不太平不是也得出去挣歪吗,您了说咱老百姓,不出去挣,吃嘛?”
  严老爷子拿出旱烟袋抽着:“是呢,要不赶上这年月,我们这两家人,也不会由打京城过来,这一路逃难的人可不少呢。现在京城比天津还乱乎,满大街的洋人,弄得老百姓连年都过不好。前些日子八国联军刚进北京城那会儿,烧杀抢掠,老百姓遭殃啊。”
  “可不是嘛。”宋老爷子一拍桌子:“天津这边也没得好,就连我家二闺女也都……”说到这嘴唇发颤,忍住了没说出口。
  一说到自家二闺女,宋老爷子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再看看宋家老太太也是泪眼朦胧,忍不住擦眼泪。
  日期:2017-06-16 13:32:14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