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很有趣儿——大宋三百年长篇历史小说连载》
第60节

作者: 月润江南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杜太后说:“非也,恰恰是因为周世宗只留下未成年的幼子主掌天下,所以才让你小子钻了空子。假如周朝有成年的君主在位,天下怎么可能还会为你所有呢?所以,我留下遗命,即你死之后,应该将帝位传于你的弟弟,天下那么大,统治的人口那么多,国家能立成年的君主,乃是社稷之福啊!”
  赵匡胤听完已是泪流满面,磕着头说:“敢不听太后教诲。”
  杜太后又吩咐赵普道:“你也要记住我所说的话,不可以违背!”
  说完之后,杜太后又命赵普于卧榻之前将遗命写成誓书,赵普写完之后在誓书的结尾记上“臣普书”三字,随后将誓书藏入金柜之中(即“金匮”),命谨慎的内侍保管。
  以上就是史书中关于金匮之盟的详细记载。
  从这些文字,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第一,杜太后是个比较勇敢的老太太。
  为什么呢?
  因为她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于打破自西周以来被誉为“百王不易之制”的嫡长子继承制,一个妇道人家有如此勇气实属难能可贵。

  第二,杜太后是个比较糊涂的老太太。
  为什么呢?
  因为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六月,老太太病重之时,赵匡胤只有34岁,正值壮年,弟弟赵光义才22岁,赵匡胤的长子德昭已经10岁,而且当时赵匡胤身体健康,小伙子一顿能扒拉三碗米饭,吃嘛嘛香,干起工作来也是精神头十足,完全没有短命夭折的迹象,即使赵匡胤只能再活10年,长子德昭也已经20岁,何来幼主之说?(事实上赵匡胤在位16年,当时,长子德昭已经25岁了。)
  难道杜太后神机妙算,算准了自己的儿子—赵匡胤活不过10年?

  更重要的一点是,既然杜太后设立金匮之盟的初衷就是为了防止宋朝成为五代之后第六个短命的王朝,那么她理应考虑到赵匡胤传位于赵光义之后,接下来应该怎么办的问题。
  是传位于三儿子赵廷美,还是传位于赵匡胤的儿子德昭,抑或是传位于赵光义的儿子呢?
  为什么对于这个重大的问题,她一个字都没说?难道杜太后又神机妙算,算准了宋朝传到赵光义手里就玩完了?
  当然,有的人会说,不对!

  金匮之盟还有个“三传约”的说法,即,杜太后要求先传赵光义,再传赵廷美,然后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可是,我想说,我的天哪!赵廷美和赵德昭岁数差不多大(作为德昭的四叔,廷美仅比德昭大4岁而已),杜老太太就能这么自信地料定,赵廷美一定死得比赵德昭早吗?
  况且,这么一辈一辈的兄终弟及,赵光义这一辈还好说,到了赵德昭这一辈,之后呢,德昭传德芳,德芳再传赵光义的儿子赵元佐?然后,元佐再传元僖?然后…然后就成了一锅粥…
  这样传下去,怎么看,怎么乱,怎么都像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正是这诸多的疑点,令史学界时至今日对于金匮之盟仍然争论不已,而最关键的还在于,金匮之盟与宋朝另一千古之谜—斧声烛影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注定了这两大谜案更加波诡云谲(jué)。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对这两件千古谜案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在这里,请各位同学允许我先卖个关子,在此留个悬念,待赵光义正式上岗之日,就是拨云见日之时。
  日期:2017-08-06 17:11:33
  【赵匡胤的邻居们】
  身为孝子,母亲的去世,令赵匡胤不胜悲伤。
  但,作为君王,李璟的死讯,又令赵匡胤喜不自胜。
  建隆二年七月,杜太后崩逝一个月之后,饱受惊吓的南唐国主李璟也急匆匆地买了车票,奔往西方极乐世界了。

  李璟的儿子李从嘉于金陵(今南京)继位,改名李煜,即史上有名的南唐后主。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的和风细雨催生了诗一般的境界,自然也就催生了南唐国主的诗一般的情怀。
  作为南唐的老板,我们姑且不论李璟和李煜的治国之才,单说文学素养,这二位爷可真是名副其实的才子,可惜,江南的暖风在吹绿江南岸的同时,将这二位爷的腰也吹软了。
  李璟对柴荣极尽奴颜婢膝之能事,李煜较之其老子,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登基伊始,为了孝敬赵老板,李煜马上派户部尚书冯延鲁(老熟人了)给赵匡胤送了一份厚礼:金两千两、银两万两、锦帛三万匹,并且低声下气地写了一封信,一再表达愿做大宋王朝忠臣孝子的决心和信心。
  赵匡胤很满意。

  他喜欢听话的人。
  而李煜就是个很听话的人,
  让他往东,绝不会往西。
  但是,赵匡胤还不是完全满意,因为卧榻之侧,皆他人家也。
  虽然自己是皇帝,可是拿起地图仔细一瞅,大宋王朝其实也就一亩三分地。
  从首都开封往北,不到500里,就是北汉的院子,再往北,就能看见契丹人的帐篷了。
  往南走,左拐,能碰到两个正在饮酒作诗、昏昏欲睡的南唐人;
  右拐,一不留神,就能遇上一群打劫的,不用问,是南平那疙瘩的;
  再往南,就能遇上两渔民,口音是长沙话,这是武平人;
  继续往南走,没准会遇上两个读书人,声音细得像女人,先掬一把同情的泪:兄弟,您受苦了,这是南汉的读书人。
  往西走,过秦岭,趋汉中,一过剑门,就会发现,满大街都在吹吹打打,家家户户都在嫁女成亲,这情形,一定是后蜀的老百姓。
  与中原的宋朝相比,赵匡胤的这些邻居们似乎都在声色犬马中流连忘返,不是在搞选美,就是在开酒宴,与一不小心喝醉了都要开展深刻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赵匡胤相比实在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儿。
  于是,在杯酒释兵权,稳定了内部政权之后,雄心壮志不逊于柴荣的宋太祖,心里谋划着对外用兵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