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遇鬼》
第46节

作者: 郑贩犒秦师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8-10 10:31:56
  中国对印度政策的失误
  中印对峙两个月了,无论中国的抗议警告是多么的严厉,最终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面对印度不断践踏红线的行为,感觉中国政府是黔驴技穷了.每逢战事冲突,言必不开第一枪,次次都是等别人抢占先机,该政策的制定者当时这样做的目的为何?第一个被对方射杀生命莫非就不值得尊重?
  面对印度的入侵行为,为什么不在一个星期内,利用我国所号称的后勤运输先进于印度的优势,把十万兵力运输到冲突边境,十日内就一拳重击把印度击退,然后赶紧在亚东地区构筑防御工事,利用西藏南部谷底忽东忽西,左右晃虚拳,一个月内瞄准时机全身发力击溃印军.
  真的弄不懂中国军队放置这样一手好牌不打,无视战机稍纵即逝的道理,非要在法理上浪费口水一个月,然后在仁义上假惺惺耗上一个月,让印度有时间全世界购买武器弹药,拉帮手?宝贵的时间已经浪费掉了,如果中国现今开战的话,无非就两个结果.
  1) 胜利了.通过长时间苦斗,我们胜利,不过 胜利也是惨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我们的成千上万的年轻生命白白地断送在了虚渺的道义中, 我们纳税人的血汗也被没必要的浪费.除了名义上的胜利还剩下什么呢?难道我们的千千万万的生命和实打实的真金白银就不比所谓的"道义"重要吗?

  2)输了.中美当年实力那么悬殊,在朝鲜战场上打了平手,现如今的中印实力悬殊没有当年的中美悬殊大,加之中国这三十年来的花架子练兵法也未曾有一场战争检验过,战斗力有几何?据说,有个空军战斗部门茅台贯肠过的比端枪的都多,还有我在民院读书的时候,贵州农院的有个学生去参军,兵种是炮兵,两年后退伍回来,据他说大炮都未曾摸过, 就如此状况的军队何来的必胜自信?就这样的一个状况,自己不抢占先机,先发制人,还要给对方充裕的时间,一切都准备好了,才发动攻击,听起来不是很荒谬吗?当年的宋襄公竖起几丈高的“仁义”大旗,不乘楚军泓水半渡就应该发起攻击,非等对方全部过河列阵好才羊投虎口,结局是多么的凄惨;难道中国还希望故事重说吗?

  不管怎么说,现在中国出手,胜了也是输,输了就更是输。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予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起秧;肉食者白白在这两个多月中浪费了上天的关爱,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尴尬的氛围中,打与和都不是。
  日期:2017-08-21 10:52:08
  军事攻击印度的可能性
  中印士兵上个星期在西藏西部的湖边使用原始的武器相互较量了一番,后面热冲突似乎在所难免了。再次畅言一下我对将来军事冲突的拙见。
  1)上策。

  印控克什米尔喜马拉雅山北麓盆地,印度只有两条公路连接,每年的10月份以后会被大雪封山,中国军队可以在西藏阿里地区集结,并攻入该地。印度的在该地优势为, 经营多年并熟悉地形,有民众基础;劣势为,地处喜马拉雅山北麓,后勤补给困难。对于中方来说,无须翻山越岭,装甲部队可以此地大规模使用。以此地为战场,双方可以进行大规模的集团军作战,我们可以力争歼灭印军20万,还边境100年左右的和平。

  同时,在亚东地区由于‘半岛’伸出,则应选择设立三道防线防守。即使有少许的领土或阵地丢失,对整体战局影响不大。等到西部战士结束后,可以集中兵力夺回。
  此策的优势在于,中国的陆空导弹部队可以立体式相互配合,可以充分体现我军装甲部队的优势,我军攻城拔地的优秀传统也可以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该地占领后,中印边境的所有战略高低尽我方占领,进可以震慑或威胁印度的京畿地区,退可以保守100年和平。
  2)中策。在亚东地区死磕。
  该地过于狭小,无法施展手脚。印军可以‘借道’不丹对我军形成三面合围,最终双方都会采用添油战术应对。即使我军获得最后胜利,也会是惨胜,不会获得对之后产生巨大战略优势的成果。

  3)下策。直接攻打藏南地区。胜了,还是像上次一样无奈退回,以大动干戈开始,却以毫无所获终止;败了,就会全军覆没。
  4)下下策。同时在上述的三个地方发起攻击,印度感觉到覆国灭族的危险,会动用手上的核力量,中印双方都会是输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