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主要战争》
第57节

作者: 小克TY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9-04 00:02:34
  纵观刘备夺取益州的整个过程,有得也有失。庞统劝刘备乘时进取益州以为创业基地,并认为“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注引《九州春秋》)的一段说辞,可以说是极其精辟的情况判断结论,也是积极的谋略。刘备如果不取沃野千里的益州,单靠荆州数郡的人力物力,是难以与独霸江东的孙权、雄踞北方的曹操抗衡的。鲁肃说“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可谓知人。

  但庞统长于治政、短于用兵。他建议刘备利用“涪城之会”的时机扣押刘璋,以为这样就可以“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是昧于形势的鲁莽冒险举动。因为初入西川,恩德未孚,众心未附;刘璋前来相迎,带有精兵三万。如果因扣押刘璋而激起兵变,何以善其后。刘备认为这是大事,不可仓促草率行事,因而没有采纳,是正确、持重的处置。
  庞统提出的袭取成都的上、中、下三策,仔细分析,他所谓的上策,实为下策。就当时情况而言,蜀中名将杨怀、高沛拥重兵,据守白水关,后顾之忧没有解除,就想进取成都,以为“大军卒至,一举便定”(《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后来战争实践证明,攻取雒城费时一年。围攻成都时,城中兵精粮足。如果刘璋据城固守,刘备顿兵坚城之下,军无补给,杨怀、高沛又攻其后,刘备会前后受敌,难免遭到失败。后来刘璋的出城投降,是因为他的部将死的死,降的降,外援断绝,而刘备的荆州大军又入川,会师成都。刘璋不愿苦战,不忍残民以逞,才开城出降。刘备采纳庞统的“中策”,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刘璋听说曹操图取汉中,心怀恐惧,担心唇亡齿寒,因而采用张松的建议,想利用刘备的力量来征讨张鲁,以保西川,对黄权、刘巴等人的种种劝谏一概不听,利令智昏地欢迎刘备入蜀,可以说是引狼入室,干了一桩“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蠢事。正如巴郡太守严颜拊心叹息所说,是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华阳国志·刘二牧志》)。
  刘备进军成都时,郑度建议以“坚壁清野”之策破刘备,刘璋未采纳;成都被围时,刘璋检讨他父子在益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于百姓,不忍再为保全自己的爵位,而使百姓肌膏草野,于是开城出降。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刘璋才非人雄,愚弱不明,亦不知兵,但他还不是一个残民以逞的军阀。他最终能够审时度势,不愿生民涂炭,州城残破,毅然出降,不失为三国时代的一个忠厚牧守。
  日期:2017-09-05 00:14:10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孙刘联盟(3)西取益州(下)
  刘备运用权谋,不费大的征战之劳,就取得益州的统治权。从此,蜀汉具备了立国根基,与魏、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统治延续几十年。取得益州后,为了安定局势、收揽人心、巩固政权,刘备采取的一些安邦定国的政策,是很值得讨论的。
  (一)封赐将士以赏功
  刘备重用随从他由荆州入蜀的立功将士,倚为巩固蜀汉政权的亲信骨干,对他们封官进爵,厚给赏赐。如:
  —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益州太守;

  —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诸畿,内为谋主;
  —张飞为巴西太守;
  —赵云为翊军将军、黄忠为讨虏将军、马超为平西将军、魏延牙门将军、简雍为昭德将军、孙乾为秉忠将军、麋竺为安汉将军;
  —蒋琬为广都长、伊籍为从事中郎、马谡为绵竹成都令;
  —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封他的父亲为议郎,并录用他的子弟皆为吏。
  (二)收用故吏以容士
  刘备对刘璋的故吏,也厚于笼络和录用,以显示他用人唯才,能纳贤秀士,争取“土著”的益州集团和刘璋旧部东州集团的支持与合作。如:

  —任用清俭公直、为民夷所信爱的蜀中循吏、原益州太守董和,为掌军中郎将并署左将军府事;
  —任命勇于直谏的原广汉长黄权为偏将军;
  —任命降将李严为犍为太守、费观为巴郡太守、费诗为牂牁太守、张裔为司金中郎将;
  —任命庞羲为司马、刘巴为西曹椽、彭漾为益州治中从事、李恢为别驾从事。
  (三)厉行法治以定国
  诸葛亮辅佐刘备治理益州,为了迅速稳定社会秩序以巩固统治,他崇尚法治,执法甚严。初先,蜀人多怨叹。法正亦曾劝谏他,说:
  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凭)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刚刚建立国家),未垂惠抚(还未施加恩惠,进行安抚);且客主之义(况且从主、客的关系来说),宜相降下(作为客,应该放低姿态),愿(宽)缓刑(罚)(松)弛禁(令),以慰其望【《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

  诸葛亮没有采纳法正的意见,回信解释道:
  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指豪强官僚),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

  大意是说,现在的情况和汉高祖刘邦的时候不一样。秦由于暴虐无道,政令苛刻,百姓多有怨恨,所以一介草民登高一呼,天下立时就土崩瓦解。刘邦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宽刑简法,因而能够获得成功。刘璋糊涂软弱,从其父刘焉时起,刘家对蜀人有两世的恩惠,全靠典章和礼仪维系上下的关系,互相奉承,德政不能施行,刑罚失去威严。蜀中豪强官僚专权而为所欲为,君臣之道,渐渐破坏。蜀地之所以到了今天的地步,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而引起的。我现在树立法令的威严,法令被执行,人们才会知道我们的恩德;以爵位限定官员的地位,晋爵的人才会觉得荣耀;荣耀和恩德相辅,形成一定的规矩,治国之要,由此而显。

  法治的推行,使刘备在益州的统治地位,初步稳定下来。
  (四)清理财政以足用
  围攻成都时,刘备曾与部众约定:“若事定(破城),府库百物(可以任意拿取),孤无预焉(绝不干预)。”攻占成都后,士众都丢下武器,奔赴各府库,争取公家财物,归为己有。因之,当时军用不足,秩序亦不安定,刘备甚为忧虑。刘巴向他提出解决财政困难的办法:“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注引《零陵先贤传》)即铸造值百钱的钱币,平抑各种物价,派官吏设立官市。刘备按照他的建议办理,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五)归还田宅以安民
  刘备占领益州后,有人建议把成都城中的宅舍及城郊的园地、桑田分别赏赐诸将士。赵云提出反对意见:
  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现在的曹操远非匈奴可比),未可求安也(不能贪图安乐)。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重归故里),归耕本土,乃其宜耳(才能各得其所)。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都应)归还(原来的主人),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征役收税),得其欢心;不宜夺之(不应该夺取他们的产业),以私所爱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九·汉献帝建安十九年》】。

  刘备接受了赵云具有政治远见的建议,归还田宅给百姓,因之,蜀中人心益加安定巩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