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门之变,皇位面前兄弟相杀》
第3节作者:
庶民意 随着时间推移,北京城附近的明军越来越多,增加到二十二万人,声势浩大。于谦、石亨等人在各地勤王援军支持下,抵抗住了蒙古军队的进攻。京师居民也配合官军阻击敌人,他们爬上屋顶,用砖石打击敌人,呐喊声震动天地。军民合力,取得了西直门、德胜门、彰义门等战斗的胜利。蒙古军队死伤众多,士气低落,不敢再战,裹挟着朱祁镇撤退。史称“北京保卫战”的这场战役以明朝的全胜告终。
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战役,如果此战失败,中国历史将会改写,因为京城一旦失陷,北方将无险可守,半壁江山必然难保,大明王朝的国运也将被改变,在这场决定历史的战争中,明朝政府在主力被歼、上皇被俘、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最终击败来犯的蒙古军队,保住了帝国的北部领土。
十一月,京城解除戒严,景帝下诏书安抚百姓。朝廷论功行赏,封杨洪为昌平使,石亨为武淸侯。于谦被加封为少保,总督军务。于谦坚决推辞不肯接受,但朱祁钰执意要他接受,无奈之下,于谦只接受少保的职衔,其它赏赐仍然不受。有人称赞于谦功劳,于谦说:“京城四周仍然寇乱频繁,我作为朝廷命官深感耻辱,只是没有和寇贼缔结城下之盟而已,又有何功劳可言呢?”
景泰元年(1450年),瓦剌又连续两次发动对明朝的进攻,并且仍然企图利用明英宗打开关门,但在于谦的部署下,明朝边军接连打退瓦剌进攻,他们意欲利用明英宗要挟明朝廷的伎俩没能得逞。
日期:2017-08-31 08:45:48
2以战逼和 囚徒艰难还都
朱祁钰和他的哥哥一样,是个温和的人,兄弟俩人从小关系很好,但历史的机缘将兄弟俩人推到了十字路口。朱祁钰带着不安的心情登上了皇位,并品尝了皇权的第一口滋味,皇权是一种容易让人上瘾的东西,从此,任何敢于触碰朱祁钰权威的人都将成为他的敌人,朱祁镇也不例外。
对于明朝君臣而言,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可谓是皆大欢喜。朱祁钰由这场战争的胜利获得了极大的威望,稳固了自己的皇帝地位,石亨、杨洪等人都因功被封赏。但就在他们弹冠相庆的时候,另一个人却在痛苦中挣扎和抗争,只为能够活下去,他就是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由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看管。伯颜帖木儿是一个长期征战的武将,他原本十分瞧不起这个打败仗的明朝皇帝,但自从他奉命看管朱祁镇以来,这个人的镇定自若、待人诚恳让他开始欣赏并喜欢这个人。他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对朱祁镇这个人质礼遇有加,甚至时常带着自己的妻子去看望朱祁镇,态度十分恭敬。
也先是蒙古太师,鞑靼政事由也先掌管,他的兵马最多。脱脱不花虽为可汗,但兵马比较少,知院(知枢密院事的简称,在元代为从一品官)阿剌的兵马更少。脱脱不花是一个精明强干的人,对于当前的地位他十分不满,但他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瓦剌部落的第三把手知院阿剌也对也先不满。鞑靼各部表面挺亲密,实际上内部相互猜忌。他们会合兵马向南侵犯,所获得的战利品大多归也先所有,所受损失则均摊。当脱脱不花和知院阿剌听说也先失败后,还没等也先退出关外,他们就变成和平的化身,派遣使者向明朝求和,并赠送马匹。
也先以送还明英宗为要挟手段,企图使明朝议和。朝廷里的多数人主张讲和,于谦力排众议,说:“社稷为重,君为轻!”他传谕各边镇,无论明英宗到何处,守将都不可轻出,以免中了敌人奸计。
景泰元年(1450年)三月,大同参将许贵请求朝廷派出使节多带钱币,前去讲和。
于谦说:“以前也不是没有派出使节。先前刚派出都指挥季铎、指挥岳谦出使,也先随即入侵。再派通政王复、少卿赵荣出使,他们连上皇都没有见到便回来了。寇贼狡诈,既欺侮我们又进攻我们,这哪是想与我们讲和的姿态呢?况且,也先与我朝有不共戴天之仇,按理也绝对不能讲和。如果与他们讲和,他们必定贪求无厌。顺从他们则生积弊,不从又将发生战端,因此我们不可与之讲和。许贵介胄之臣,委靡退怯,依法当诛。”于谦认为,如果和议起自明朝,则明朝只有听任瓦剌要挟。如果不与之讲和,则瓦剌要挟明朝不成,势必求和,求和而太上皇(英宗)自然送返。于谦这道奏章一上,边将们从此人人只言以战守疆,再不讲议和。
朱祁镇在也先手中本是可以利用的宝贵棋子,但在明朝另立皇帝、瓦剌军事上一再失败之后,朱祁镇便失去了利用的价值。如果说一开始瓦剌要送还朱祁镇是一个阴谋,那到了后来,朱祁镇几乎成了他们的一个包袱,他们开始求和,迫不及待地要将其送还。
也先想要讲和,可又觉得是耻辱,便指使阿剌等人前来传话。阿剌派出使臣,向朝廷贡献马匹,并请求讲和。朱祁钰问尚书学士陈循说:“可以同也先讲和吗?”
陈循说:“先让他们把各部兵马退回去,我们做好防御,然后再谈议和。”朱祁钰同意他的意见,降下玺书并厚赐阿剌。玺书中列举也先罪状说:“也先挟持太上皇进行讹诈,按道义来说我朝不会与他讲和。既然现在知院阿剌一定要与我们和好,那你们瓦剌各部落兵马必须首先退回北方,然后再谈议和。不然,朕不惜一战。”
六月,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书:“也先遣使请上皇还京,这是天上地下的神灵感化他,使其悔悟。伏望皇上能允许他改过自新,派出使臣前去审察真伪。如果他们确实是诚心诚意,请皇上赐恩接纳,奉迎上皇回朝,此转祸为福之机。”
王直
朱祁钰说:“卿言甚当。然此大位非我所欲,乃天地祖宗文武群臣之所为。自从长兄(朱祁镇)蒙难落入贼手,朕多次派出内外官员带金银绸缎前去迎接,可是也先挟持太上皇,屡屡讹诈我们,不肯听从。如果再派人前往,恐怕也先还会以送驾为名,扣留我朝使臣,率兵侵犯京畿,愈加苍生之患。卿等再加参详,勿遗后患。”
七月,也先因为多次议和没有成功,让知枢密院阿剌写了一封书信派遣参政完者脱欢等五人来到京师请求讲和。礼部尚书胡濙等奏称迎接太上皇朱祁镇回朝,朱祁钰没有答应,朝臣议论纷纷。第二天,朱祁钰驾临文华殿,召集文武群臣,问:“朝廷因通和坏事,准备与寇贼断绝和谈,众卿却为何屡以为言呢?”
吏部尚书王直说:“上皇蒙尘,理宜迎复。乞必遣使,勿使有他日悔。”
朱祁钰见王直和他顶嘴,不高兴地说:“我非贪此位,当初众卿强行推举我,今天你们又纷纷议论,这是何道理!”原来的皇帝回来,新皇帝在宗法上就会处于劣势。朱祁钰说出了心里话:当初推我做皇帝的是你们,现在要迎还太上皇的还是你们,太上皇回来,那我怎么办?
大臣们不知该如何回答,于谦站出来,从容地说:“陛下天位已定,怎会还有其它议论!派遣使者是为缓解边境僵局,争得时间好做防备啊!”群臣见于谦表态支持朱祁钰,也纷纷附和。朱祁钰心中石头落地,说:“那就听你们的吧,那就听你们的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