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被遗忘的女人——奇女子的世界谁人懂?女史演绎沧海遗珠篇》
第2节作者:
是三贝勒爷M 端老四端方,思想新潮,赞成君主立宪,参加过戊戌变法差点没命;曾资助过大批学生出国留学,女学师范,男学军事,这些人很大一部分是国民党的元老。
在任湖北巡抚时,建立第一所幼稚园,第一所省级图书馆。
在任湖南巡抚时,开办首届体育运动会,派遣第一批女留学生赴日学习师范。
在任两江总督时,创办第一所官办外语学校,为归国华侨创办暨南学堂,就是现在有“华侨大学”之称的“暨南大学”。
这些只是其政绩的凤毛麟角,清朝的几个重要岗位封疆大臣(相等于现在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做个遍。后来出事就出在直隶总督这块。
太后老佛爷送葬仪仗队里,按官位,端方可以带三个随从。端方思想新派,接触的人三教九流,其中就有报社记者。慈禧出殡那是大事,哪个记者不想现场报道,于是随了端方。
记者那经历过如此庞大恢宏的场面,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拿出当时很稀罕的物件——闪光相机,对着送葬队伍,也别管是妃嫔宫女太监,还是王公大臣格格,一路狂拍,有人过来禁止,记者兴奋的直流鼻血,哪里找这么全的清政府全家福,得了,躲到人后面偷拍。
本来端方的政绩和新思想就被满清保守派诟病,这次好抓到你的小辫子,还不踏上一万只脚。端方从总督直接回家泡八大胡同去了。
“曾春煊不学无术,张之洞有学无术,袁世凯不学有术,端老四端方有学有术。”是近代文人对清末权臣的总结。
“大荣小那端老四”是晚清的朝臣的代表,他们经常逛八大胡同,可见八大胡同在当时是风云际会、各路英雄出没,达官贵人交际、各路思想学派交流融汇的场所。
至于皮相生意那是后期军阀混战,文明扫地,国将不国时期的乱潮。
日期:2017-08-13 13:16:40
晚清和民国是新旧交替之际,人物故事新事新词没有十车,也可斗量。这里不能写太多,不然歪楼的赶脚。
有时间开个番外篇,写写端老四的投名状死法和老北京“兔爷”的内涵,还有晚清民初那些公子哥的巅峰到低谷的过山车人生。
日期:2017-08-13 18:35:15
庚子年后,八大胡同的头牌是江苏籍的谢珊珊,上海籍的苏宝宝,南方班的天下。
小凤仙当时就住在八大胡同陕西巷的上林仙馆。 老陕西巷是指现今的地铁虎坊桥一带,南起现在的1920美术馆,北至老窑瓷博物馆近200多米的胡同小巷。旧时的陕西巷地段繁华、人物风流,青楼都是一等一的雅致。
日期:2017-08-13 20:25:49
接着说二人见面。到了约定时间,梅大师只带了秘书许姬传。
见面那一刻,梅大师几乎不敢确定,我见到的是不是假的小凤仙。蛮声京城八大胡同的名妓和眼前这位风烛残年、衣衫破旧、满面烟火沧桑的老人根本没有相似之处。
小凤仙穿的是东北妇女普遍的大棉袄大棉裤,还都是黑色棉布的,下面裹着腿,头上挽着发髻。
落座后,梅兰芳从言谈举止和旧事的叙述中深深的相信这个人就是写信人张洗非,也是二十世纪初颇具争议、褒贬不一的京城名妓“小凤仙”。
日期:2017-08-13 21:55:50
“小凤仙”原名朱筱凤,满族,父亲是八旗武官,1900年朱筱凤降生在杭州。出生不久,父亲过世,其母是偏房,筱凤是庶出又是女孩,所以在家族里没地位,正房将她母女二人赶出朱家。
这样的例子在清末民初根本不新鲜。老夫少妾,刚娶进门就成寡妇的比比皆是,这以后的命运就得看大房的人厚不厚道了。那时候的青楼这样出身高贵,知书识礼有教养的闺门女子太多了。
筱凤母亲带着年弱的女儿及乳母张氏投亲靠友,颠沛流离,不久也离世而去。临终前把筱凤托付给乳母张氏。
张氏带着筱凤在浙江巡抚道台曾子固家做佣人,与著名文人曾朴成为邻居。曾朴喜欢筱凤的聪明,经常接济她们母女,又教筱凤识字、读书。
这曾朴可不是等闲之人,字孟朴,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孽海花》的作者,笔名东亚病夫,《孽海花》中的主角洪钧和曾朴之父曾之撰是换兰谱的结拜兄弟。
日期:2017-08-13 22:05:25
1904年曾朴在上海与徐念慈等人创立小说林书社。辛亥革命爆发后加入共和党,曾先后任两江总督端方的机要秘书,江苏官产处长、财政厅长、财务厅长等职务。他不但教习筱凤文章,也把自己的先进思想和留学法国学得的欧洲人的生活理念都教给筱凤,这对筱凤以后的不慕富贵、安于陋巷都有直接影响。
很多民间小说都绘声绘色的描写曾朴和小凤仙的恋情,根本是无稽之谈,8.9岁的孩子再早熟也不知道谈情说爱。以为是现在膨化食品添加剂催熟的早恋呢!
日期:2017-08-14 22:58:08
《修改》 “不信美人终薄命,古来侠女出风尘。”
1951年,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回程时,在沈阳停留演出,住在当时的东北人民政府招待所。
一日,接到门卫送来的信,拆开信后非常震惊,急忙命秘书安排与写信人见面。
信上写到:梅兰芳同志:闻已来沈,不胜心快。今持函拜访,在三十四年前,与北京观音寺饭店聚餐一晤,回忆不甚感慨之至。离别之情,难以言述。……望在公馀之暇,如不弃,赐晤一谈,是为至盼。此致敬礼。原在北京陕西巷住,张氏(小凤仙)现改名张洗非。
蔡锷死后,小凤仙的行踪和生死成了民国初年一大疑案,那时的报界还有蔡将军的家人四处查找,杳无踪影。
梅大师遵从小凤仙的意思,除了当时在场的人,没对外人提过这件事。直到1983年出版的《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里面写到这一段见面的故事,许姬传是梅大师的秘书。
回忆录出版,沈阳城一日之间住进来大批媒体,电台电视台大报小报国内的海外的,沈阳宾馆酒店客满为患。可是此时昔人已去,鹤远云飘。
日期:2017-08-15 17:05:01
来说说《孽海花》,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第一,作者“东亚病夫”。
东亚病夫这词太熟了,来历众说不一。
有的说源于1936 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中国140人的代表团在初赛就全军覆没,新加坡报刊上发表了一幅题为“东亚病夫”的漫画: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蓄长辫、长袍马褂、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扛著一个大鸭蛋。
其实这词来源更早,1896年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译发英国《伦敦学校岁报》评价甲午海战:“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后来被各大报社及文人转用成“东亚病夫”。
病夫只是有病,一旦病好啦,起外号的人要知道后果。
你给同学起外号,有的找老师抗议,有的直接打趴下你。可你还会给抗议的同学继续,而且乐此不彼;打趴下你的你再也不敢胡说八道。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