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世界五千年》
第34节

作者: 海鸥飞呀飞o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以后的二十一年里,“堕三都”完成三分之二,他也当上了大司寇,就在无限接近目标之际,齐国人和“三桓”内外勾结,终于让他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失望之际,他带着弟子再次周游列国,一去就是十四年。
  在卫国不被重用,在宋国遭受恐吓,在陈国亲眼目睹战火,在郑国独自徘徊在城墙下被称作“丧家之犬”,处处碰壁之后终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的学说与当时格格不入,梦想是没有实现的可能了。
  回国后已是七十高龄,他夜经继日,编成《春秋》、《诗经》、《尚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年后他与世长辞,弟子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旷世经典终于浮出水面。
  两千多年来,人们给了孔子太多的赞誉,很少有人会想到为了这一天他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政治上是失意的,他追求的主要目标没有达到,他得到的荣誉在有生之年并没有看到。
  当时的他,鲁国的国君给了他一定的支持,卫灵公给了他丰厚的待遇,可是当他准备动手大干一场时,别人就换了一副脸孔,光说话不办事。

  他闯荡了多年,得到的却是赔本赚吆喝,叫好不叫座,没有利益。
  所以,不仅是与管仲直接没法比,就是同晏婴、子产相比,也有太大的差距。
  因为人家牢牢抓住了国君们的需求,第一是打仗,第二是同别国讨价还价。
  孔子的时代,鲁国不能给他施展手脚的环境,齐国风光不再,楚国有心无力,晋国内乱纷纷,秦国距离遥远,他就是再活二十年,也没有机会。

  这是因为他的主张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大一统,要有足够的地盘,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如果出现外敌,“树欲静而风不止”,什么也无从谈起。
  就在他辞世四百多年后,这个环境终于出现,笼罩在孔子身上的烟雾终于散去,他就象一座巍峨的高山,屹立在中华大地上。
  日期:2017-12-23 23:50:17
  2、至圣先师(2)

  孔子认为,他生活的时代的人病了,病的不轻,他要对症下药,让国家的肌体恢复到周初的健康状态,下面,就看看孔子为当时的社会顽疾开的几副药方。
  第一,恢复周礼,彻底结束“礼崩乐坏”的局面,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大臣要有大臣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
  所以,当看到“三桓”之首季氏公然用“八佾”,勃然大怒:“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你不过就是个卿大夫,居然用周天子的礼仪,还有什么事你不敢做呢?
  孔子心里比谁都明白,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知道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只能是从一个地方做起,慢慢的扩展到其它地方,从鲁国大治开始,最终达到天下大治。
  可是,就是周公旦的后人,都不拿祖宗留传下来的好东西当回事,就更别指望那些蛮族了。
  梦想虽然破灭,可是孔子编的那几部书却是非常严格遵循了周礼,这个国家是什么爵位,就用什么称呼。宋公、郑伯、齐侯、楚子、许男,尊卑有序,既不抬高也不贬低。

  既然现在你们这么肆无忌惮,那我就把书留给后人看,让后人看看你们都做了些什么!
  达官贵人不了解他,他的弟子却了解他,在弟子们的努力下,他的书流传百世,名垂千古,他的“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理念也深深影响着后人,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为这个梦想奋斗终生。
  第二、施行仁政。
  孔子认为,统治者只有爱民如子,以德治国,才能让臣民真心归顺,安分守己。只有“三省吾身”,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为国家殚精竭虑,才能做到“天下大同”,出现这样的场景。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们不单独孝敬自己的父母,不单独抚养自己的孩子,每一个老年人都能快乐终老,每一个青壮年都有用武之地,每一个死了妻子的男人,死了丈夫的女人,死了孩子的老人,死了父母的孩子都有人抚养。)
  实现这点的前提是人没有私心,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要想让人们消除私心,统治者除了以身作则外,还要不断的向人们灌输和教化,懂得礼义廉耻。
  这也要在一个大一统的环境中才能实现。
  第三,轻利重义。

  商人们的本质是逐利的,见利就容易忘义,孔子深知这个群体的特性,就希望他们做个君子,不要做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事情都有正反两面,过分强调义,而忽视了利益,商人就没有了动力。后世的统治者重农轻商,商人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阶层,对中华民族后来衰落起了很大的作用。
  孔子是大思想家,同时也是大教育家,无愧为“万世师表”这个称号。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上小学时,我们就把这几句话背得滚瓜烂熟,长大后经过深入思考,更对孔子的千古名言崇敬有加。古时小孩子上私塾时先拜孔子像,今天虽然没有这个仪式了,可是并不影响他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
  他并不抽象,而是非常具体,每当我们静下心来,认真研读儒家经典时,孔子就像一个慈祥的老人那样,不厌其烦的教导我们。
  今天,随着国力的强大,孔子已经走出国门,孔子学院遍布全球,那些金发碧眼的老外也开始领会这位老人的思想。
  每年的9月27日,无数人涌向孔子的故乡曲阜,看着孔子故居的一草一木,所有人的目光是炽热的,态度是虔诚的。
  孔子在临终前,拄着拐杖站在门前,流着泪唱道:“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我走了,支撑大梁的柱子要倒了,泰山也仿佛要塌了。
  他是心有不甘的,他知道自己一走世道会更乱,也很难出现一个像他的人来拯救苦难中的人们,悲凉心情可想而知。

  可是,他的弟子没有让他失望,他的后人也没有让他失望。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风雨,愈挫愈坚,重新焕发生机,傲视全球。
  国力强大了,有了自信了,我们终于可以自豪的向世界宣布:
  孔子将永远活在亿万炎黄儿女的心中。
  日期:2017-12-24 08:16:26
  2、至圣先师(3)
  孔子与“三桓”对抗多年,却没有想到“三桓”之一孟孙氏的后人为他的学说做出了最大的贡献,烽火连绵的战国时代,鲁国彻底退出大国的行列,任人宰割。孟孙氏的一支流落到邹地(今山东邹城),成为孟子的先祖。
  同孔子一样,孟子也是幼年丧父,孟母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为了让他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留下了“孟母三迁”的佳话。
  同孔子一样,孟子也是周游列国,先后到达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宋、滕、鲁自身都难保,齐、魏等国早已是昨日黄花。尽管他突出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强调“以民为本”,仍然是处处碰壁,挫折连连。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