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虚:蒿城事纪:不讲故事,只说真实经历。(秘闻科普)》
第46节作者:
黄歌断竹 日期:2017-09-02 12:05:37
55.【实】悄折墓
不知道你们那里给坟墓如何称呼,在我这里,普通人家的叫“坟”,帝王将相的叫“陵”。
曾经有人问我传统文化在哪里,我说在生活中。无论是鬼神玄谈抑或贩夫走卒口中的趋吉避凶之言,无不是文化的体现。
《尔雅》有记载:“秦晋之交呼丘之大者为坟也。”两千多年了啊,我们这里还是把土丘叫坟,可见文化的传承是潜移默化的。
好了,前言点到为止,咱们开始讲故事。作为预热先说一个网上看到的吧:
大概去年中旬,那时候我还玩贴吧,虽然不聊天也不灌水,但是看看帖子也挺有意思的。说真的灵异吧、鬼吧不是没有高人,我还真遇见过几个,但大多数发帖的都是菜鸡,编一些吓唬外行的鬼故事。
有一个帖子好像叫《有没有高人认识这是什么》,因为有配图我一看是楼主在手里拿了一个被红线缠着的五块钱人民币。
这是啥无聊的风俗?要说这种风俗还真有,比如有些地方,过年的时候红线缠着钱给小孩带上,说是可以压岁辟邪。没错,这就是大家熟知的压岁钱。
其实过去佩戴的是铜钱,最好的是五帝钱,不过这种风俗的本质是“借助被无数人摸过的灵气”来镇压不祥,所以也没有那么多讲究。当年小鬼子来祸害的时候,就有很多鬼子带着“千人缝”也是一个道理。
我本来对楼主的帖子并没有兴趣,常言道:“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没事干少说话,装逼遭雷劈。但是三天后那个帖子又被顶起来了,我一看回复吓了一跳—卧槽?短短三天就多了好几百条?有玄机!
戳进去以后,大概就是楼主某天路过中心医院,在门口捡到了五块钱。不过那五块钱被红线缠着,好奇心驱使他一解开就发现里面洒出来一堆灰白色粉末,楼主也不知道这是啥玩意,反正一抖手就把它们撒掉了。
等他回家以后也没有在意这件事,嘿嘿这年头五块钱才够吃碗米线。但是没过几天楼主就浑身不舒服,还做了一些怪梦。亏得这小子机灵,赶紧跑到贴吧问问。下面那些人回复的也不一而足,有的人说是祈福有的,有的人说是很普通的五块钱。
直到三四十楼吧,有几个人说:“楼主,你摊上事了。”
按那几个人的说法,楼主手里的粉末是一些家里夭折小孩的人,心里不舒服,就拿小孩的骨灰做法装到钱里,引诱那些贪心的人。
这小鬼会一直缠着捡到它的人,直到把这个人弄死当替身它才会满足。
且不说有没有找替身这回事,但那个法子绝对没错啊!小孩必须是满月前夭折的,然后大人取了骨灰在阴历十五如果有月光的晚上通过一些仪式才能做成。
这就不是养小鬼了,而是养恶鬼!本来小孩可以安安生生投胎,却被搞成一个怪物,真是命运多舛呐!
那个楼主也被他们的说法吓了一跳,事实证明他们没说错,楼主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去了好些庙烧香拜佛也没用。因为他是上海人,所以就在帖子里找老乡求助,后来还真有几个人去找他了。
大约十天半个月,楼主说那些个老乡已经陪他去找了高人,化解了这件事。也奉劝其他人今后切莫贪小便宜吃大亏。
且不说这帖子是不是为火作秀,但是这种拿小孩做事的法术可不止是那一种哦…
…
下来的故事才是我们今天的大菜!
我姑父是咸阳人,要说从古至今没改过名字的城市实在太少了,咸阳就是其中之一。咸阳的意思自然不是很咸的太阳,咸是“全部”的意思,阳嘛,山南水北为阳,所以咸阳是一片水北之地。
虽然我没研究过,但从字面就可以知道,秦孝公时建的咸阳大概在渭河北面。古人取地名是不会乱叫的,一定有寓意。上次我去秦琼墓,附近有个九嵕山,我认不得那字,但却笑着说:“嵕,山为形,囟为首,囟是小子之象,这附近绝对有九个小山。”
回去一查百度,还真被我给说中了。北大教授曹文轩说:“地名可以反映一个地区人的智商。”这话虽然武断但是也有几分道理。
姑父以前住农村,他们那村很有意思,大概有两个大姓。一个贺一个杨,几乎人人都是这俩姓。村子的格局也很有意思,按理说这是一个大村,从面积到人口都很可观,但是村子又被分为东西,两个村从行政上互不干涉,所以这么一分下来就变成小村了。
以前村里还有很多土坯房,那种房子在抗日电视剧里很多。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用泥糊的,它里边用土砖搭,外面才拿泥巴和秸秆糊一层。虽然看起来不讨喜,但是冬暖夏凉啊!
那年我去看他,他家倒没有土坯房,在村里也算殷实。吃过午饭以后,也算赶得巧,姑父领我去村口看会。这种会并非十里八乡赶集的庙会,而是一种村民联谊会吧,很多人把家里用不上的东西或者农作物拿出来卖,也都是村民在交易。
虽然也是敲锣打鼓的,但是没有庙会那种热闹劲,我看了一会儿就觉得没意思。刚准备回去,这时候从村外的土路上过来一个妖女。
为啥说她是妖女呢?那条土路出去都是农田,回来的无非就是扛着锄头的老农,但是那女人既不扛锄头,也不抱筐子,反倒是穿着一身花布衣服,走路扭扭捏捏的。
最神奇的是她的头发—我去!按现在的话说她就是个极品葬爱贵族杀马特!整个一花花绿绿的短发,什么颜色都有!
我刚笑了两下,旁边一个老头就说:“小伙子你别笑,那女人可不是省油的灯!”
很明显老头知道我不是村里人,我也不跟他装蒜,用普通话问:“大爷这话就有意思了,讲讲呗。”
老头咧着嘴一笑,牙口倒是整齐:“那女子在村里被人称为巡警,你知道为啥不?”
我一瞅那女人,三十岁出头吧,穿着那个年代农村很普遍的蓝色碎花衣服,头发五颜六色活像一个警灯,就道:“因为她的头发?”
“嘿嘿。”老头干笑一声,摸了包“贼板猴”点上就抽。长长地吐了口烟雾,老头显得非常惬意:“这女人每天不下地,也不干啥,就是喜欢在村里乱转悠。你说她一个姑娘家这么大了也不嫁人,转来转去不是巡警是啥?”
这话直接把我逗乐了,此刻那女人在这个摊子瞅瞅、那个摊子转转,还背着个手,真像那么回事!
不过她并非弱智,因为弱智见了人喜欢傻笑,那女的表情很正常,只是走路总感觉摇摇摆摆的。
“小伙子,你是谁家亲戚?”老头蹲下找了块石板子坐着。
“我是xxx的亲戚。”
他点点头,又是一阵烟雾缥缈:“xxx他妈后天三年你知道不?”
我一愣,三年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人死了第三年,按我们这风俗得大祭,不过姑父母亲过三年的事还真不知道。
“老太生前爱干净,从来不让外人进屋,我劝你最好在她三年之前离开。”老头语重心长得说。
我点了点头,他这话还真没错。三年的时候姑父一定会牵着招魂幡去祖坟把老太太唤回来,老太要是一看自己家里住了几个外人保准会生气。
辞别老头以后我就回去了,吃晚饭时突然想到一件事,就问姑父:“那个巡警不种地不嫁人,她吃啥喝啥?”
“她没嫁人,自然还是个姑娘,有她老娘养着。”姑父笑道。
“她是跛子?”想起她走路一扭一扭的很奇怪。
“谁知道呢,她老娘也搞不明白,反正最近几年就成跛子了。”姑父吃了口菜继续说:“不过这人有点邪门…”
一听这话我就来了兴趣,嘿嘿嘿,咱不怕她邪门,就怕她不邪门。看到我一脸问询地模样,姑父道:“你既然知道她叫巡警,知不知道她几点巡逻?”
我心说你还来劲了,她虽然喜欢转悠,但明显是无目的性的乱转悠,咋还有固定时间了?于是就摇头。
姑父大概也猜到我不知道:“哈,要说这女子最奇怪的,就是她不分黑白的转悠,上次半夜我还看到她了。”
“你半夜咋还醒着?”那个年代虽然有夜总会、KTV、网吧,但是农村是不可能的,姑父大半夜干啥?
“上次我给你太奶烧纸,晚上两点多看到她朝墓地跑,一扭一扭的吓死人啊!”
姑父口中的“太奶”就是他自己的奶奶,我自然是不认识的:“对了姑父,奶奶是不是要过三年了?”
“啊,是呀,后天就过三年了。”
“村里一个老头说奶奶不喜欢外人进家,那我明天就回去吧?”
姑父连连摇头:“这可不行,你才来一两天就走像什么话啊?等你姑妈回来了见个面再走吧!”
我一想,也行,反正我不怕鬼,更别提老太太是亲戚了。
就那么磨磨蹭蹭过了两天,我在姑父家好吃好喝混了好几顿,也把附近地形闹明白了:村子的进出口在西边,东边是条土路直通农田。南边都是房子也出不去,北边有一些农田,不过沿着小路走十分钟就能看到两片不种庄稼的农田。
那两块农田不属于任何村民,而是归村委会所有—因为它是村民的祖坟,杨、贺两姓。
有的村民舍不得自家田,死后也会埋在田头,不过大多数都是埋进祖坟了。过去人很讲究这些,如果死后不能进宗族祖坟,就会变成野鬼很孤单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