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调的盛世:刘秀和他的子孙们的欲望东汉》
第9节

作者: 鼎湖听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1-30 10:07:08
  第三章 造隔壁老王的反(续十二)
  何况刘秀是很多人眼中的胆小鬼,甚至是一个不太MAN的男人(假象),连名字都女里女气的,绝对也没有能吹会玩的豪爽刘邦有号召力,只会种田贩米赚点小钱。
  所以,在最初的开国游戏中,刘邦的实力可以说是甩刘秀几条街的。
  虽然后来刘秀的好脾气和好人缘,让其应者云集,反而成了优点。但反观刘秀的性格,似乎也不只是小心谨慎、胆子怕事,有些史书还认为他性格相当豪放(各种史书都有自己的侧重点,我们也只能入乡随俗了,大家不要以为看花了眼就行),有其兄风采:“亦喜游侠,斗鸡走马,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东观汉记》)

  也就是说,刘秀这个人们眼中公认的好孩子,有时候也是相当地调皮,和他那好勇斗狠公开养打家劫舍的“小盗”的大哥一样,喜欢斗鸡走马、与人掐架什么的,正宗一个非主流的“坏小子”的角色。
  所以,很有政治野心的刘縯在嘲笑自己弟弟只会种田和学文化的同时,还时不时开导刘秀要像汉高祖一样会舞枪弄棒,因为江山不是念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估计也因为如此,刘秀才甩掉乖乖虎的名头,干上一点流里流气的小勾当,虽然从来没有他大哥那么沉迷那么高调。
  而且,还有史书所表的后两句,才是重点。
  那就是刘秀玩归玩,但绝对没有玩疯,玩得不知所以。
  他心里可亮堂了,一边玩,一边观察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知道哪里有好官,那里有恶人。换句话说,也就是非常关心民生和时政,而不是瞎玩,说得官方点就是很有领袖气质。这个当然很难能可贵,也为他之后成为义军首领准备了很好的个人基础和行为准则。
  这不,也就在他从长安退学回来,与自己的姐夫到蔡少公家发表“起义宣言”几个月之后,便和大哥一起扯起了反莽大旗,轰轰烈烈地造隔壁老王的反。
  日期:2018-01-30 18:50:56
  第四章 梦一般的昆阳之战

  那一年,刘秀二十八岁。
  如果是古代结婚,那算是很晚婚的了。但要说开创皇帝的事业,那绝对是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因为在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后不久,王莽便灰飞烟灭消失于历史大舞台了。
  虽然,在他初起兵的那年,慈祥的母亲也因操心过度病死了,由族人樊巨公收殓安葬,身后一片凄凉,可谓是“生于安乐,死于忧患”。
  关于刘秀起事,按照《后汉书光武帝纪》的表述,也可算是流年不利,一波三折。
  当时正值王莽末年,天灾人祸、赤地千里、哀鸿遍野,绿林好汉又频繁打家劫舍(从关于刘秀的影视就知道此事)。尤其是南阳饥荒十分严重,为了生存各路寇匪豪杰大都出外打劫行盗(或且说在做推翻王莽暴政的义事)。这其中就包括刘秀的大哥刘縯门下的门客小盗,也频繁出动抢劫,《续汉书》曰:“伯升宾客劫人,上避吏于新野邓晨家。”
  也就是因为大哥的连累,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杀,刘秀只好从蔡阳跑到居住于新野的姐夫(邓晨)家避难。然后又顺便倒腾粮食到附近的宛县去卖,赚点外快。
  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候,刘秀还能组织有效的经济活动,也说明他是一个很有经营规划头脑的杂家式复合型人才,很有两把刷子。
  所以,有心在乱世逐鹿中原建功立业的宛县人李通,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鼓动沉稳老到很有点本事的刘秀入伙,共襄义举。
  日期:2018-01-30 20:27:22
  第四章 梦一般的昆阳之战(续一)
  李通忽悠刘秀入伙的招数,也是当时大行其道的图谶,他研究出的谶语是:“刘氏复起,李氏为辅。”

  这个大意也就是说,因为李通知道刘秀是汉皇室宗亲,当然要鼓起刘秀光复大汉的雄心,所以才想出了刘秀为主李家为辅的起义方式,引起他的兴趣,这明摆对刘秀十分合算。
  刘秀虽然是一个生意人,却也是一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稳重派,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加上那时手上的筹码不多,力量不足,也只能看看再说,不敢轻举妄动。
  恰在此时,已经准备造反多年又特别心急的大哥刘縯,作为南阳义军的总把头兼精神领袖,早已选好吉日铁定要造反,刘秀再有定力,也必然要卷入漩涡,不能置身事外,甚至于想洁身自好做个安静的美男子都不可能矣。
  与其四处逃难如丧家之犬一样惶惶不可终日,不如奋起反击拼个鱼死网破,谁胜谁负还不知道呢。
  况且当时新莽政权已现衰亡迹象,史曰“中外愤怨,远近俱发,城池不守,支体分裂”,社会动荡,民心尽失,豪强并起,稍有一点政治敏锐力的人都会预测到王莽会垮台,何况是被逼上梁山又想在政治角力上抢得先机的刘秀,绝对也要博这一回。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