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 全新解——传世文献+出土资料重述那段奠定中华走向的朦胧上古史》
第20节

作者: 唐封叶
收藏本书TXT下载
  纣王率领商军主力自安阳殷墟出发后,并没有直奔东南的攸地,而是先沿太行山向西南行进,然后才折向东南。纣王在沿途王畿内要地巡行,每到一地都占卜吉凶,给后人留下了征程的印记,最后于当年十二月抵达主战场攸地。在攸地,纣王所带领的商王师在攸侯喜指挥的攸国军队的配合下,与东夷人大战月余,最终取得胜利,并俘虏了一名东夷的国君。随后纣王决定班师,回程途中他又巡狩各地,举行“大蒐礼”,也就是以田猎的方式来检阅军队,以继续震慑东夷。到十一年五月,纣王才辗转回到王畿内盂地(今河南沁阳附近)的田猎区。卜辞显示,纣王此次亲征东夷,耗时达二百数十天,经过的重要地点有50多处,可见规模浩大。

  日期:2017-10-14 22:57:01
  纣王十年的这次战争,只是纣王时期对东夷发动的所有战争中规模较大、而且保留信息也最完整的一次。清末出土于山东寿张县梁山脚下(今属梁山县)的“梁山七器”之一的《小臣艅犀尊》,其铭文又记载了纣王十五年对东夷的一次征伐。历史、古文学家郭沫若也曾根据一组卜辞,指出纣王二十年至二十一年征伐东夷的一次行程。这次出征,纣王一连在外达10个月,想必规模也不小。有人还具体考证,此次纣王是从山东北部的潍河流域,一直向南打到山东东南部的莒县一带。此外,商末的卜辞和青铜器铭文里还有一些零散的、不知年月的征伐东夷的记录,记载了商人征伐擒获东夷首领无敄、�2�1(上网下每)等人的史事。这说明,纣王时期对东夷的战争,连续进行了很多次,其中至少有两次的出征时间都超过大半年。据《吕氏春秋》记载,纣王伐东夷的时候甚至还使用了战象这种超级武器。(“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巧的是,在殷墟一个出土了刻着“王来征人方”卜辞的土坑中,同时出土了鲸鱼的肩胛骨和巨象的下颚骨。这里的鲸鱼骨,自然应该是商人征伐东夷从海边得到的;那么巨象的骨头,很可能就是商军中参战“殉国”的战象的骨头了。可见商人为了取得对东夷战争的胜利是下了血本的。

  日期:2017-10-14 23:04:07
  纣王这本钱没白下,他对东夷的战争,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成果。考古证明,晚商时期商文化遗址,从商朝中期的山东济南、泗水、滕州一线,推进到山东潍河和沂河一线。而东夷人的地盘则缩小到大致只剩下今天的胶东半岛和鲁东南沿海一带了。因此近现代以来,***和郭沫若等人,都曾从开拓东南、民族融合角度,大赞纣王征东夷的丰功伟绩。
  不过俗话说得好,“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纣王对东夷的战争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因为经常一打就是经年,不能不严重消耗国力人力。众所周知,打仗就是打人打钱打物资。为了维持长期战争,纣王只有进一步横征暴敛,这又加剧了王朝内部矛盾和王朝与诸侯国间的矛盾。而为了稳定新征服地区,商朝还要留驻兵力、迁徙商民到当地驻守乃至屯田。1963年,考古学家在鲁苏两省交界处山东一侧的苍山县,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器,上面带有商朝贵族的族徽“戈大”。一些史学家认为,这“戈大”就是纣王二十年征伐东夷取得阶段性胜利后,留驻此地镇守的商人将领。因此纣王在东夷的开拓活动,势必会进一步分散商王朝的军力。所以在传统史籍《左传》中,一直有商纣王征伐东夷导致后来亡国的记载—“纣克东夷,而陨其身。”意思是纣王对东夷的胜利,赢了战争,却掏空了国家,导致了日后的灭亡。

  日期:2017-10-14 23:36:11
  有人可能会把商朝末期、商朝日益衰败背景下纣王发动的征东夷的战争称为“穷兵黩武”。不过如果仅仅是纣王脑子坏了,那为什么商朝自商王仲丁以后,几乎历代商王都一再和东夷打仗并谋求向东开疆拓土呢?这显然不是简单的一句“纣王穷兵黩武”能解释得了的。现代随着考古发现,很多人猜测,自仲丁以后包括纣王在内的历代商王,之所以非要打东夷进行东扩不可,除了扩大疆域外,可能还有一条重要原因,那就是为了获取一些重要的战略资源!

  话说考古学家曾在安阳殷墟一处商末的圆型祭祀坑中发现,里面除了人牲的骨头和铜器、陶器等祭祀坑常见物件,还埋有祭祀坑中罕见的谷物、贝壳、丝线、麻线等物品。《尚书·禹贡》篇中记载的所谓的九州贡品,只有青州(山东中东部)一带的特产贡品,能包括上面的全部罕见物品。(《禹贡》中记载的青州贡物是盐、丝、麻、细葛布、铅、砺石、似玉的石头、海产品、畜产等,当然还有田赋这一项,就是指征收的赋税,古代主要指粮食谷物。)当然历史上有没有大禹这人都还不能确定(那应该是个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上古时更没有九州这种行政区的划分,《禹贡》篇一般被认为是战国时人根据上古资料编写的。但是古人也不完全是瞎编,被后世取名为“青州”的山东中东部一带,确实盛产《禹贡》所说的那些物品。显然这个祭祀坑,很可能是商人征伐东夷胜利后留下的祭祀坑—坑中的人骨是东夷战俘的骨头,谷物、贝壳、丝线、麻线等物品则是从东夷虏获来的特产。

  那么,为了些谷物、贝壳、丝麻,商人就值得大动干戈,而且是数百年不断地大动干戈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上面这些东西虽然确实是好东西,但是还不是不可替代的生活必需品。那所谓青州一带,到底有什么特产,是生活中一日缺不得的、令商人志在必得的呢?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禹贡》中介绍的青州贡品,那排在第一位的贡品,可是盐!
  日期:2017-10-14 23:47:23
  现代人可能会觉得盐再普通不过了,认为它只是生活中非常普通的调味品,什么时候缺了,到附近小店或超市,几块钱就能拎回几小袋来了,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可是令很多现代人想象不到的是,在古代无论中外,盐都是了不得的“战略物资”。首先盐对古人的生活不可或缺。大家都知道,人类身体离不开盐,人长期不吃盐,就会浑身乏力,甚至眩晕昏厥。传说中年轻的白毛女,就是因为长期得不到充足的盐分而成为“白发魔女”的!而且在古代,盐还不仅仅用于食用。古代没有冰箱,要防止腐败,把肉、菜、鱼等食品长期保存下来,只有采取用盐腌制的办法。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下,没有盐,古人的日子该怎么过,连咸菜都吃不上。正因为盐的巨大作用,古罗马人一度曾用食盐充作军饷,英语里薪水这个词salary就源于盐salt。在世界很多民族中,都有用盐做祭品来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习俗。但是古代中国,产盐的地方有限。除了渤海湾的青州海盐外,商周时期,也就还有现在山西运城和宁夏灵州等地的池盐、重庆一带的泉盐,产量比较大。但是这些地方,除了山西运城外,离中原都比较远。考古学家发现,本来在商朝前期,山西运城夏县一带的产盐区,存在商人文化遗址,意味着这里当时应该被商人控制;但到商代中期的时候,那里的商文化遗址就消失了,换句话说,该地区已经被其他族群控制,可能脱离商人的掌控了。没有盐,商人连走路都没劲,更别说腌个东西、祭下祖先了。所以自商代中期商人失去对山西运城产盐地的直接控制后,它就只有另辟途径,以获得新的食盐供给渠道!我们前面介绍过的商周产盐区,除了山西运城外,离商人最近,开采技术也比较简单、适于大规模生产的,就只有山东渤海湾沿岸的海盐产区了。然而我们知道,在商朝中后期时这个产盐区却是东夷人的控制区!

  日期:2017-10-14 23:53:02
  上世纪50年代,考古人员在山东莱州湾的东营市和潍坊市一带,发现了海量的商末周初陶制盔形器,也就是一种像头盔一样形状的陶制玩意儿。一开始大伙不知道这种陶制的盆盆是干啥用了,后来科学家一检测,发现这陶器的内部表面,含有大量的盐分。大伙这才恍然大悟,这玩意原来是商末时人煮海盐用的!而且在出土这种陶制盔形器的地方,还出土了不少商人特征明显的青铜器。尤其是潍坊市西部的县级市青州市,是鲁北出土商代青铜器最多的地方。著名的商代“亚醜”家族的青铜器,就是出自这里。显然,这些煮盐用的盔形器应该属于商人所有。

  综合上面的各种资料,我们可以大概得出结论:商人失去对山西产盐区的直接控制后,就觊觎渤海湾的海盐产地。但对于盐这种当时超级重要的物资,东夷人当然不可能拱手相让给商人。所以商人要想得到现在环渤海湾的产盐地,只有用拳头说话,武力夺取。这应该就是商朝中期以后,商王仲丁要向山东扩张,尤其是商末帝乙和纣王一定要征服东夷的重要原因之一!殷墟那处埋有古青州特产的祭祀坑里,可能当年也埋有少量盐,只不过盐是会化掉了,所以我们后人无法得见。

  所以,纣王在商朝后期国力渐衰的情况下也要打东夷,并不能简单地用“穷兵黩武”来解释,而是不得不为。当然那时的纣王肯定万万没想到,自己为商人夺取重要战略物资而发动的战争,虽然赢得了胜利,却埋下了王朝覆灭的祸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