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 全新解——传世文献+出土资料重述那段奠定中华走向的朦胧上古史》
第26节

作者: 唐封叶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10-19 11:02:24
  1996年安阳出土牛肩胛骨卜辞,上有两组数字,分别为“一一六六一五”、“六八八八六六”,学者多认为这就是数字卦,并由此推论重卦并非始自周文王。
  日期:2017-10-19 11:49:41
  其实除了太史公的这种说法,在古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里还有另一个纣王为何释放文王的说法。这说法是:姬昌被纣王囚禁后,诸侯都跟着一起来坐牢(“纣囚文王七年,诸侯皆从之囚”),纣王觉得犯了众怒,于是释放了文王。但是这种说法,显然比太史公的说法更不靠谱—姬昌作为一方诸侯、一介臣子,越得人心,纣王岂不是越不放心?那岂不是更放不得了!

  上面两种说法都难以解释纣王为啥肯放姬昌,于是三国西晋时的史学家、同时又是医学家的皇甫谧,又在他写的《帝王世纪》一书里加了点猛料。
  《帝王世纪》一书中说,纣王囚禁姬昌后,姬昌的长子伯邑考,主动来到商朝请求做人质,希望纣王放了自己父亲。结果纣王却把伯邑考给烹杀了,也就是给煮了,并做成人肉羹,赐给姬昌吃。古人都信圣人能未卜先知,所以纣王赐羹前对身边的人说:“如果姬昌真是圣人,就不会吃他自己儿子。”结果姬昌不知是没看出这是自己儿子的肉,还是装着不知道,愣把这人肉羹给喝了。这下纣王高兴坏了,说:“谁说姬昌是什么圣人?他吃了自己儿子肉做的羹都不知道哩!”按《帝王世纪》的说法,纣王是觉得已经证实姬昌不是啥圣人,威胁不了商朝天下,才在得了财宝美女后顺水推舟,放了他。

  不过,这种文王吃伯邑考肉羹的故事出现得较晚(西晋距离纣王时期足足有近1300年),可信度显然更低,这说法也不可能是纣王释放姬昌的深层次原因。话说在比《帝王世纪》早三百余年的《史记》中,只提到姬昌的长子伯邑考早死,但没提具体原因。更早的《左传》中,东周大臣富辰在历数“文昭十六国”时,也没有提到伯邑考或其后代的封国,显然伯邑考去世时还没有子嗣。因此笔者认为伯邑考应该在十余岁的少年时期就早早夭亡,而且死因与商朝无关,可能是在周国因病亡故。伯邑考夭亡时,姬昌应该还没有被纣王囚禁的羑里。

  日期:2017-10-19 16:34:21
  那纣王释放姬昌,除了周人走费仲的后门、献宝讨好纣王,到底还有什么原因呢?传世古籍中没有其他说法了,好在我们现代人很幸运,能看到很多太史公司马迁都看不到的上古资料,那就是出土的先秦竹书、帛书。上世纪90年代,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得到一批流散在文物市场上的战国楚简,世称“上博简”。“上博简”中有一篇早已经失传的古文《容成氏》,里面就讲到了纣王释放姬昌的不为人知的原因。

  《容成氏》云:因为纣王失德,有九国叛商(还具体说分别是丰、镐、郍、石、邘、鹿、黎、崇、密须这九国)。被囚禁的文王听说后,立即表态:“虽然君王无道,臣子能因此不侍奉吗?虽然父亲无道,儿子能因此不侍奉吗?天子是能反的吗?”纣王听说了文王严申君臣大义的这番话,就把他从牢房里提了出来,并问他道:“你能让这九国归顺朝廷吗?”文王立即说“能”。于是纣王就让文王去降服这九国,让他们重新归顺商朝。

  接着下面,《容成氏》一文就大讲文王如何“以德服人”,只用自己的文德就感召七国君主来降,并使不降的丰、镐二国百姓主动抛弃了自己的君主。
  日期:2017-10-19 19:51:57
  战国楚简《容成氏》,文曰:
  文王闻之(九国叛商),曰:“唯(虽)君亡道,臣敢勿事乎?唯父亡道,子敢勿事乎?孰天子而可反?”受(纣)闻之,乃出文王于…
  日期:2017-10-19 20:25:36

  战国楚简《容成氏》一文中,文王兵不血刃,只用文德就能摆平九国的故事,显然是后世儒家美化出来的。而且《容成氏》一文中提到的“叛商九国”中的一些国家,比如邘国、黎国、崇国,或者是商朝自己分封的同姓之国(邘国、黎国),或者是纣王宠臣之国(崇国),都是商朝的铁杆属国,它们当时也不会叛商;所以《容成氏》一文中说的“叛商九国”名单,其实可能是战国时的作者根据后来文王征伐的国家名字,凑在里面凑出来的。但是它前面提到的纣王释放姬昌的原因—让他替商朝平叛,倒是传世史书中未见的,而且很合乎情理,应该是真实的。

  因此综合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笔者认为纣王释放姬昌的历史背景可能是这样的:纣王囚禁姬昌多年后,因为纣王内政外交处理不当,得罪了内部很多勋旧老臣,并导致外部很多同姓异姓诸侯叛商。前一节我们还提到,这时商朝与东夷的战争还再继续,牵制商人大量兵力。正在商王朝四处烽烟、内外交困、纣王大感头疼的时候,被囚于羑里城里的姬昌通过某种方式向纣王大表忠心,说自己愿意为纣王分忧,平息多国叛乱(古代“九”往往并不一定是指实数)。当然同时,周人多年来也不断向纣王孝敬大批珍宝,请求释放姬昌。纣王一看,得了,商朝这时也没有力量顾头又顾腚,不能既镇压东夷又讨平其他国家的叛乱,不如把姬昌放出去,让他去打那些叛商的诸侯国。反正不论谁输谁赢,都是削弱反商势力。于是纣王最终选择借坡下驴,释放了姬昌。

  日期:2017-10-19 20:28:50
  这种解释,正好又和《史记》后面的一段说辞对上了号。因为《史记》在“纣王得宝释姬昌”后面说,纣王不但放了姬昌,还封姬昌为“西伯”(西方诸侯之长),赐给他弓矢、斧钺这些象征着征杀权力的兵器,也就是给予姬昌以征杀大权(弓矢象征征讨之权,斧钺代表杀戮之权)。如果没见到《容成氏》一文,大家肯定会对纣王此举感到很突兀—如果纣王只是因为得到周国大臣献的宝物才答应放姬昌,那他放就放了,何必放了之后还主动给姬昌征伐之权?读了《容成氏》一文之后,我们就明白了,纣王之所以放姬昌,主要目的是让他为商朝平叛。那纣王放了姬昌以后还赐给他征伐之权,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当然从此以后,随着姬昌职级的升级(从周侯升级为西伯),我们对他的称呼也该升级了,下面我们就改称他为“西伯昌”。
  日期:2017-10-19 22:40:25
  16,西伯修德
  《史记》云,纣王得了珍宝美女后一高兴,除了放了西伯昌并赐予他征伐大权,还一转脸把崇侯虎给卖了—他对西伯昌说,就是这家伙说你坏话,要我抓你的。不过真实的历史上,纣王是否真向西伯昌“出卖”过崇侯虎,显然是很可疑的,因为按史书的说法,这纣王可是绝顶聪明的人。退一步,假如纣王真的曾把崇侯虎“卖了”,恐怕也不是他一时“昏庸”、“犯傻”可以解释的。也许纣王是故意想让西伯昌去恨崇侯虎,让西伯昌即使想为坐牢7年报仇出气,也找崇侯虎报去,而不至于直接来找自己复仇,好以此缓解商朝的军事压力。

  再说西伯昌被释放后,马上献出了今天陕西洛河以西的周人地盘给纣王做酬谢、表孝心。接着他还又上书,请求纣王废除残酷的炮烙之刑。纣王也顺水推舟地答应了。后世都说西伯昌此举既揭露了纣王的暴行,又为自己赢得了仁德的名声。但纣王纳谏,岂不也算是知错就改?谁说纣王一点不懂得收买人心?
  日期:2017-10-19 23:09:37
  回到故国的西伯昌,心里自然是百感交集。没有步父亲季历的后尘死在殷商,还能活着返回周原,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不过侥幸逃得性命的西伯昌,绝对不会因此就感激纣王,反而更坚定了他要为父亲和自己报仇、兴周灭商的决心。
  当然表面上,西伯昌首先还得继续韬光养晦装孙子,来麻痹纣王。《淮南子·道应》篇说他采取的一个策略就是,自毁节俭勤政的形象,故意在商人面前表现出一副看破人世、变得贪图享乐的样子—他用珍贵的玉石装饰房门,修筑了高大的灵台,并挑选美女歌姬,经常在灵台上奏乐玩乐。纣王知道后,大喜过望,说:“西伯昌终于改弦易辙,那我就没有什么担忧的了!”
  至于私下里,西伯昌依然广施仁政,极力聚拢人心。
  后世孟子在游说魏惠王的时候,这样形容西伯昌(文王)的仁政:“从前周文王治理西岐之地,农业税只收九分之一,做官的人能世代承袭俸禄(仕者世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维持秩序,不征收赋税;任何人都能到湖泊捕鱼而不加禁止;犯法的人,只追究其本身,而不株连妻子儿女。鳏寡孤独的人,是世界上最穷苦而又无依靠的人,而文王施行仁政,一定最先考虑他们。”20世纪初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二战时期的罗斯福总统是他远房堂侄),曾说过一句名言:“检验我们进步的标准,并不在于我们为那些家境富裕的人增添了多少财富,而要看我们是否为那些穷困贫寒的人提供了充足的生活保障。”看来,西伯昌(文王)在这方面的意识要比西奥多·罗斯福超前了3000多年啊!

  吕不韦门客编的《吕氏春秋·孟冬纪》和北宋刘恕写的《资治通鉴外纪》里,还共同记载了这样一个表现文王仁义的故事:有一次西伯昌派人挖池塘,挖着挖着突然挖到一具枯骨。官吏报告西伯昌后,他连忙吩咐把这具枯骨换个地方好好安葬。官吏说,这不过是个无主的枯骨,埋他作甚?西伯昌则说:“我是一国之主,这枯骨也是周国的老百姓,我不就是他的主人吗?”坚持让人把这具枯骨安葬好。天下的人听说后,都极为感叹:“西伯的仁慈,都能惠及无主的枯骨,更何况是活人呢?”—这个故事,显然与《战国策》里面那个燕昭王“千金买骨”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