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封神演义』》
第18节

作者: 二十九桥明月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4-06 15:35:49
  第十一章:妲己设计害比干(续三)
  比干的死无异于在当时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要知道比干那可是纣王的皇叔啊,纣王连自己的亲叔叔都能下得去手,这是人能干出的事吗?因此就有一个叫夏招的官员在听到比干死讯后还专门前去质问纣王,当然纣王对他都懒的解释,因为我杀比干关你屁事啊,用得着你在这里多管闲事吗,于是纣王干脆就把这个提出意见的官员给杀了。不过纣王可以不理会夏招的意见,但接下来有位官员的意见纣王就不能不理会了,因为向纣王提出意见的这个大臣正是先帝生前指定的托孤大臣太师闻仲。

  就在比干死后不久,闻太师便平定了北海叛乱返回朝歌了,当然闻太师在返回朝歌不久就从武成王黄飞虎那里得知了在他离开朝歌远征北海期间纣王所犯下的种种暴行,虽然对于自己离开朝歌远征北海期间朝歌所发生的种种变乱,闻太师在北海前线也有所耳闻,但他万万没想到事态竟如此严重,因此闻太师便赶紧前去面见纣王把他听到的种种关于纣王暴行的传闻向纣王询问,要求纣王作出解释。面对闻太师的质问,刚开始纣王还死鸭子嘴硬,坚决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到后来面对闻太师的一再质疑,纣王也无言以对了。本来这要是其他大臣敢这么对纣王说话,纣王早把他砍了,可这回向纣王提出意见的是闻太师,你还别说,对于闻太师,纣王一向是又敬又怕,还真不敢拿他怎么样,那为什么纣王对闻太师如此畏惧呢?我想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闻太师乃先帝生前指定的托孤大臣,在朝中位高权重,威望很高,所以即使是纣王也得敬他三分;
  二,纣王心里也知道闻太师一向忠心,虽然有时候他对纣王说话可能难听了点,但纣王心里也知道闻太师的出发点一切都是为了大商和自己好,并不存在私心;
  三,闻太师此人能力超群,功勋卓著,纵观整个朝廷无人能出其右,是商朝的顶梁柱,同时他又对商朝忠心耿耿,并不存在功高震主的问题。因此纣王虽然昏庸,但对于闻太师他是绝对无条件的信任,即使是费仲、尤浑这样的纣王宠臣也远远比不了闻太师在纣王心目中的地位,因为纣王知道大商可以没有其他大臣,但不能没有比干,自己想要坐稳大王这个宝座,那还得仰仗闻太师出力,否则自己要是连闻太师这样的忠臣都容不下的话,那无异于是在自毁长城啊。

  日期:2018-04-07 11:14:52
  第十一章:妲己设计害比干(续四)
  当然,闻仲一看自己把纣王辩的是哑口无言,于是就让纣王先回宫休息,等自己拟好奏疏后再来禀告纣王,毕竟不管怎么说纣王是君,自己是臣,就算纣王犯了错误劝谏他也得适可而止,不能太得寸进尺了。
  随后闻太师在三天内召集群臣商议,并亲自拟了一篇奏疏,向纣王提出了“十策”,这十策分别是:
  第一件:拆鹿台,安民不乱;
  第二件:废炮烙,使谏官尽忠;
  第三件:填虿盆,宫患自安;
  第四件:去酒池、肉林,掩诸侯谤议;
  第五件:贬妲己,别立正宫,使内庭无蛊惑之虞;
  第六件:勘佞臣,速斩费仲、尤浑而快人心,使不肖者自远;
  第七件:开仓廪,赈民饥馑;
  第八件:遣使命招安于东南;

  第九件:访遗贤于山泽,释天下疑似者之心;
  第十件:纳忠谏,大开言路,使天下无壅塞之蔽。
  而纣王也非常给闻太师面子,要是其他人向纣王提出这十策,光废妲己这一策就足以令纣王赐他死罪了,可对于闻太师,除了一拆鹿台、五贬妲己、六斩费仲、尤浑这三策纣王没有立即执行外,其余七条纣王都准奏了,而且要特别指出的就是纣王暂时没有同意的三策,纣王也没有明确对闻太师表示拒绝,只是说容日后再议,也就是说闻太师提出的这三策,纣王虽然暂时没有执行,但也还是有的商量的。因此可以说,纵观整个商朝朝廷,也就只有闻太师能获得纣王的这个待遇了,要是其他人敢向纣王提出废妲己、斩费仲、尤浑,纣王早把他砍了,就是纣王的亲叔叔比干纣王也随时可以为了妲己牺牲的,也就只有闻太师向纣王说这些话却不会受到纣王惩罚了,相反纣王还得最大程度的尊重闻太师提出的意见,即使有异议,也得跟闻太师好好商量过才能决定。

  日期:2018-04-07 16:49:53
  第十一章:妲己设计害比干(续五)
  然而尽管纣王已经批准了闻太师十策中的七策,并且对闻太师其他三策也没有表示明确拒绝,只是说容日后再议,但纣王的这种表态并没能时闻太师满意,坚决要纣王把另外三策也批准了。这下纣王也无奈了,虽然他不同意这三策,却也不敢对闻太师发火。
  这种情况下,纣王的两个宠臣费仲与尤浑站了出来替纣王说话了,总而言之,你闻太师虽然位极人臣,但终究也只是臣子而已,怎么敢这样对大王说话呢,你这么做实属大逆不道啊!然而费仲、尤浑不说还好,一说闻太师更加来劲了,直接就当着纣王的面各打了他们俩一拳,因为你们俩算什么东西,我跟大王讲话哪有你们插话的份,随后又唤人把费仲、尤浑二人拿出去斩了,而当时朝中的武士们早就看费仲、尤浑二人不爽了,所以听到闻太师的命令立马就冲了上去要处斩费仲、尤浑二人。不得不说,纵观整个商朝朝廷,也就只有闻太师敢在纣王面前这么牛逼了,其他人还真不敢,因为未经纣王允许就敢擅杀朝廷大臣,你这是置纣王于何物啊,就算你有道理那也是死罪一条啊,否则君主的权威何在。所以也就只有闻太师这么做不会受到纣王惩罚了,换做其他人,早被纣王处死了,之前的首相商容不就是例子吗?

  看到闻太师要砍费仲、尤浑二人,纣王虽然有心回护,也不敢表示的太明显,只好向闻太师求情说,总而言之爱卿提出的这三策,我也觉得你说的有道理,只是请允许我商议过后再决定,至于费仲、尤浑二人冒犯爱卿,确实该死,不过他们怎么说也是朝廷大臣,怎么能说杀就杀,就是要杀也应该先交由司法部门定罪才可以啊。
  在听到纣王这一番话后,闻太师也意识到自己刚才也是冲动了点,毕竟再怎么说自己也只是纣王的臣子,要不是纣王对自己宽宏大量的话,就自己刚才的行为无异于欺君犯上啊,因此闻太师也赶紧下跪向纣王赔罪,而纣王也没有责怪闻太师,相反还给足了闻太师面子,总而言之闻太师提出的十策,其中七策,立即执行,其余三策,先宽延些时间,等商议过后再行决定,至于费仲、尤浑二人则交由相关司法部门处理。

  然而就在闻太师的督促下,纣王不得不转变的时候,朝歌又接到一个不好的消息,说东海平灵王叛乱了,随后闻太师主动向纣王请兵出征平叛,而纣王听了闻太师的请战要求后也是心中窃喜,巴不得闻太师走,因为留闻太师在朝中,自己耳根子以后肯定清静不了了,可又不能杀了他,这下可好,闻太师出征东海平叛,没有了闻太师在身旁监督,纣王做事就没有顾虑了,可以尽情与妲己享乐,干自己想干的事了。

  不过在这里我倒有个疑问,闻太师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征平叛,难道他不知道他这时候离开朝歌,没有了他的监督,纣王肯定要故态萌发了。其实出征东海这件事,也不是非要闻太师去不可,因为武成王黄飞虎都说了,出征东海平叛这件事他去也行。可闻太师在经过考虑后还是决定由自己前去东海平叛,由武成王留在朝中辅佐纣王,闻太师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是因为他担心由黄飞虎前去平定不了叛乱,只有自己前去才行?恐怕并不是,因为黄飞虎才能虽然及不上闻太师,但让他平定个东海平灵王还是没问题的,就是他平定不了,到时候再由闻太师前去也不迟。那为什么闻太师在接到有关东海平灵王的战报后就这么火急火燎地远赴东海平叛呢,很显然,他是对朝廷失望了,因为通过之前对纣王的劝谏,闻太师也看出来了,虽然纣王表面上答应了自己的要求,但心里未必见得有多情愿,虽然现在纣王对自己还算尊重,但他再这么留在朝中,除非他能对纣王干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否则自己与纣王之间的矛盾迟早是要激化的。可问题是闻太师是不可能对纣王做的错事无动于衷的,毕竟他是当朝太师,又是先帝的托孤重臣,他是不可能眼睁睁看着纣王犯错误而不劝谏的,可问题是现在的纣王恐怕已经不再是自己一个人能够劝谏得了的。这还不是最要命的,让闻太师更感到寒心的是,现在朝中的大臣在纣王的淫威下,一个个都已经学会明哲保身了,别看他们在私底下跟自己谈论纣王的时候一个个是义愤填膺,等真到上了朝之后,闻太师在上面慷慨激昂地劝谏纣王,可底下的大臣却一个个噤若寒蝉,连一个附和闻太师的都没有,都指着闻太师来做这个出头鸟,估计是真被纣王给整怕了,对他们的这个表现纣王自然是感到非常满意,可无疑却令闻太师非常失望,因为朝廷给你们发这么多俸禄难道就是让你们来尸位素餐的?所以闻太师是越想越气,正好这时候朝歌传来东海平灵王叛乱的战报,闻太师索性眼不见为净,主动向纣王申请离开朝歌前往东海平叛,总而言之,规劝纣王改邪归正的事我已经尽力了,剩下的就交给你们其他大臣处理了,别什么事都指着我这个太师出头,毕竟我个人的精力总归是有限的,希望你们能好好干,等我平叛归来的时候不要令我失望!

  就这样,闻太师离开朝歌前往东海平叛了,当然临行前,闻太师也向纣王发出了最后的忠告,总而言之,我这一去没有什么事可忧虑的,只是希望陛下你能以社稷为重,我很快就能凯旋归来的。然而,尽管闻太师如此苦口婆心规劝纣王,但纣王最后无疑还是令闻太师失望了…
  (第十一章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