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暗角:不可思议的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
第20节

作者: 黄山锋爷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4-07 18:14:48
  比起一生醉心于君臣平衡之术的王导,王敦则显得锋芒毕露,让司马睿很是不放心。为什么?王敦长得就教人不放心,行动起来更让人不放心。
  在司马睿没即位的时候,也许因为天下还不在他手里,他还需要王敦的辅助,所以他并不觉得,但是,当司马睿君开始君临天下之后,这样的感觉就愈发明显。
  日期:2018-04-07 18:17:47
  王敦,字处仲,小名阿黑,年轻时相貌清秀,行为放荡,不受拘束,善于识人辨物,精通《左传》,而且口里从不谈钱,尤其喜好老庄、周易这样的清谈学说,当时的世人都不了解他,唯独族兄中号称“竹林七贤”之一王戎赞赏他。
  看上去是个很不错的人,对吧?
  但问题是,《左传·文公元年》言“蜂目而豺声,忍人也。”眼睛长得像蜂眼睛,声音像豺狼一样的人,是残忍的人。“
  日期:2018-04-07 18:21:47
  不巧的是,王敦就长了这样的一副相貌。当时知人之鉴,还善相人,有越府三才之首美誉的潘滔见到儿时的王敦就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君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耳。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你蜂目已露,但豺声未发。今后一定会吃人,也一定会被别人吃掉。)

  这句话,可以说是准确的概括了王敦一生的行迹。
  日期:2018-04-07 21:24:01
  王敦精通《左传》,当然知道潘滔这话的严重性,于是伪装起来,还赢得了雄爽的美名。但是得势之后的王敦本性就显露了出来。以至于《晋记》中对他有这样的评价,“敦内体豺狼之性,而外饰诈伪,以眩惑当世。
  日期:2018-04-07 21:48:05
  当时,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笼络王敦将最喜爱的襄城公主下嫁给他,出嫁时遣送的嫁妆比其他公主多十倍,陪嫁的侍婢更是有一百多人。
  晋武帝以为这样,襄城公主跟着王敦就会有好日子过,不至于吃苦。谁知道晋武帝才驾崩没多久,襄城公主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日期:2018-04-07 23:47:08
  那年正值公元307年,晋怀帝永嘉初年,天下大乱。朝廷征召王敦为中书监,王敦将襄城公主的一百多名侍女全部当做物品,发给了手下的将士不说,还以寇难路险为理将妻子襄城公主抛弃在半途,自己独自坐车回了洛阳。乱世之下,虎狼环伺之中,那些侍女及襄城公主的命运可想而知!
  日期:2018-04-08 00:22:07
  慈不带兵,残忍的王敦在战场上却是一把好手,因为军功卓著一路高升,从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到加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再到封汉安侯。大权在握的王敦野心也开始显现出来,自选官员,兼统属下州郡,贡赋入己,收降将杜弘,加任割据险处南康人何钦为四品将军。王敦专擅朝政,使王氏子弟皆位居要职,威胁晋室,从晋元帝司马睿眼中的恩人,一步步演化为仇人。

  日期:2018-04-08 00:58:19
  司马睿为了减弱琅琊王氏的影响力,开始重用以丹阳尹刘隗、尚书令刁协心腹,用以制衡王氏势力,并逐渐疏远了曾经极力扶持自己的王导。王导一生善于平衡之术,对此并不在意,但王敦对此却极为不满。
  被重用的刘隗要求司马睿削弱王敦,提议以宗室司马承任湘州刺史,出镇湘州,并拒绝王敦于自己修好,进一步激化了和王敦的矛盾。
  再加上司马睿下令释放扬州地区内沦为奴仆的北方流民,将其组成军队。封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等四州军事,任命东吴旧族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兖、豫等六州军事,名义上是防备北方胡人来犯,实际上却是对付王敦,将双方的矛盾蒸煮到沸点。
  日期:2018-04-08 21:11:29
  王敦认司马睿“忘恩负义”有谋逆之心,但因为畏惧豫州刺史祖逖而不敢发兵。
  太兴四年(321年),刚收复河南不久的祖逖因为得不到司马睿的信任,而位居虽有才能,却无远见卓识的戴渊之下,心生不悦,再加上听闻朝廷内乱,王敦飞扬跋扈与刘隗的矛盾不可调和,感觉自己收复北方无望,而忧愤成疾,一命呜呼。
  日期:2018-04-08 21:53:33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在武昌(治今湖北鄂州)起兵,以讨伐奸臣刘隗为名亲自领兵东攻京城建康,并上疏刘隗的十大罪状,表示如果元帝诛杀刘隗,便撤兵。

  司马睿觉得“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于是带甲迎战,结果兵败被禁,权利被迫交给王敦,王敦自立为相,回首到武昌,遥控朝政,司马睿的号令名存实亡,一代开国皇帝司马睿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和祖逖一样忧愤而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