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年谱内容与孙承宗的门生大名士钱谦益给孙写的行状主要内容基本一致。行状中写道孙承宗是十五日入京,十六日清晨出京。而众所周知,袁崇焕是十七日晚入京,此时孙承宗人已进入通州城,袁孙二人并未在北京城下谋面。孙铨之所以改动孙入京时间,而出京时间又闪烁其词,并凭空来一段孙袁二人北京相逢而又不相见的故事,无非是突出乃父功在社稷的光辉形象,一是显得孙当日已与袁崇焕刻意保持距离,而是强化孙是袁的上司,即使是在孙脱离辽东四年之久,尽管袁当时声望正隆,孙对袁仍然可以居高临下。在孙前督师面前,名震天下的袁现督师亦不过尔尔,还得俯首帖耳。
以孙承宗生平谨慎圆融的性格而论,如果崇祯真有旨让他赴袁军中,孙承宗不会也不敢不去。当时,崇祯对袁崇焕还没有完全丧失信任,赴袁军中,并不存在大的政治风险。此其一。
其二,以孙袁关系而论,尽管在对待蒙古、如何看待柳河之败和马世龙功罪问题上,孙袁看法并不一致,但总体来看,二人关系是融洽的。孙对袁赏识、提携、培养有加,袁对孙尊敬、感激。如果当时袁崇焕已到京师,于公于私,孙承宗不会不到袁营与袁见面,就时局交换意见。如果,孙承宗不去通州,留在京师,以孙的威望、能力,可以更好的协调各方面关系,包括影响崇祯对袁崇焕的态度,可能历史就会改写,袁崇焕悲剧命运就可能避免,大明国的国运自将不同,同时代更多人物的命运甚至包括崇祯及孙承宗本人也会不同。但是,历史就是这样吊诡,一个小小的细节,最高人物不经意间的一个决定,就会改变历史这艘巨轮的走向,影响千百万人的命运。毕竟,在冰冷无情而又无法抗拒的历史面前,任何人都显得那么渺小,微不足道。
至于孙铨如此笔法的动机,也不难理解。拳拳孝心,出自天然,如此想来,无可厚非。毕竟,按照个人需要修饰一下历史,他不是第一个,更不是最后一个。
日期:2017-09-16 21:37:52
经太监回禀,崇祯得知袁崇焕兵到北京。皇帝的心情有些复杂。对袁崇焕能星夜驰援,京师护驾,感到满意。满桂倒是来得最早,后来在顺义吃了败仗,听说正和侯世禄正在往北京赶,现在北京城下就袁崇焕一支援军,弥足珍贵。但是又一想到,袁崇焕没有兑现他在蓟州的承诺,竟然让敌军在眼皮子底下越过蓟州,杀到北京城下,又对袁崇焕有几分恼怒。不过,现在是用人之际,鞑子兵马上就到北京,只要袁崇焕奋勇杀敌,重创逆奴,他还算有功。于是,传旨,召见袁崇焕。
听说皇上召见,袁崇焕不敢怠慢,带着祖大寿来到皇城。还是在平台,还是年轻的皇上,不过偷眼看来,皇上好像心事重重,没了上次平台召见自己是的意气风发。再看陪同召对的大臣,内阁之中,少了大学士刘鸿训,他是崇祯元年因事被皇上革职发配的。多了自己的坐师韩邝和原礼部侍郎成基命。六部尚书,少了兵部尚书王洽,他已与本月十四因侦探不明、应对不力被革职下狱。户部尚书毕自严是资深大臣,沉着老练,是理财的一把好手,他的弟弟就是宁远兵变被叛军殴辱的前辽东巡抚毕自肃。想到毕自肃,袁崇焕不由得心头一痛,多好的一位同志啊,矜矜业业,尽职尽责,竟然落得个悬梁自尽的下场,真令任事之人扼腕。
袁崇焕顾不得多想,先向皇上叩头,请罪。崇祯并没有责怪,先慰问他一路劳苦,然后指示他尽力破贼。袁崇焕一一答应,随后崇祯赐袁崇焕玉带一条、彩币六副;祖大寿玉带一条、彩币四副,其他勤王将领每人蟒衣一袭。并责令户工二部及时供应辽军粮饷器械,不得有误。两位尚书唯唯称是。
袁军九千,人马不算多,所需火器军械基本自带,未经战阵,需要补充的不多。感到压力山大的是户部尚书毕自严。如今,大明朝的户部尚书可是不好当,其凶险程度可以同辽东督师、兵部尚书并称当时天下三大凶官。
毕自严,字景曾,号白阳,山东淄川人,天资聪颖,万历二十年(1592年)二十四岁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工部员外郎、洮岷兵备参政、榆林西路按察使、右布政使,天启元年任天津巡抚,后又任南京户部尚书,三十多年,从中央到地方,一步一步,一级一级,扎扎实实的往上走,任职面广、覆盖了中央司法审判、工业建设、财政管理、地方政务民生等各个方面,干部履历非常完整、完善,有着丰富的中央及地方工作经验,办事干练,尤善于理财。崇祯元年六月被任命为户部尚书,七月从山东淄川老家动身赴京,八月接印视事。毕自严接任户部尚书后,明朝到了最艰难的岁月,此时的大明国,积弊丛生,日薄西山。举步维艰之处,尤其凸显在财政方面。当时,朝廷中央常规财政收入常年维持在四百万两白银左右,而九边军费中由中央负担的部分自嘉靖中期开始,一直在每年三四百万徘徊,所以几乎每年入不敷出,拖欠九边军饷已经成为常态。“三空四尽”是当时大臣们纸上口中的一句流行语,它形象生动的描画出了大明国财政无米下锅的窘态。
倘若在平时,毕自严可称得起是毕老爷,尽管财政困难,但是一切事情还是按照常规运作,大明国从中央到地方、各条战线、各单位都得找毕自严讨要粮饷,申请政策。蛋糕就这么大,如何分配毕老爷说了算。
今日则不同,大敌当前,军情紧急,进入非常状态。毕老爷必须无条件的按时足额供应军事需求。各路人马,都找他要银子、要酒食,如供应不上,贻误军机的罪名都会推到户部尚书头上,以当今万岁的做派,怕是十个脑袋都不砍的。所以,从京师戒严开始,毕自严也进入戒严状态,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值得庆幸的是,现在京仓存米两百万石,能供应军民十几个月食用。任何时代,吃饭问题永远是最大的问题,和平年代显不出来,战争时期如果粮食不足,各种人间惨剧就会发生,数千年来,史不绝书。
十七日夜,袁军抵达,亥时(晚9点-11点),毕自严接到兵部通知,立即紧急集合掌管粮仓的各司司官(财政部司局长)火速运米。刚好,户部运往蓟州的料豆(供战马食用)因战火纷飞道路不通又运回北京,还没有卸车。御马场还有未上车的干草十万束。毕自严马上督发,并请兵部拨三百军士押运。十八日黎明时分登车起运,合计米四百石,豆两百四十石,草一万束。才出了内城崇文门。又走数里,车到外城左安门,离袁军只一墙之隔。把守左安门的太监不肯开门,押运司官请出兵部令箭,守门太监仍不买账,说这些令箭,咱家见的多了,要出门,请拿皇爷圣旨来。押运官没办法,只好跑回去报给毕自严。
毕自严听了心惊肉跳,唯恐耽误大事,赶忙入朝找阁臣大学士们,请他们迅速转达皇帝。他又怕兵马饥饿难耐闹出什么乱子来,赶紧往左安门跑。没想道跑到崇文门时,内城门已经下锁,出都出不去。而此时装运好的粮豆干草整整齐齐,原封不动还在左安门内堆着,连车都没下。户部两位押运官司官范矿、郎中(四品)王肇生干着急没办法。日中时分,太监吕直等奉旨出城犒赏辽军,户部两位大人赶紧迎上前去,说明原委,请求吕公公开恩,顺手带他们两位出城。吕直还算开通,觉得这也是替皇爷出力,同意放行,守城太监自然不敢违抗,于是范王二位傍着钦赏太监来到袁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