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女皇的一生功过》
第17节

作者: 梦中旅客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说明什么,说明了刘文静死因不详,不但如此,连他的死多少月都记载不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裴寂的谏言造成刘文静最终的死亡,但是新/旧唐书、资治通鉴都表示他那时6月到10月,正在外地征战,何来的矛盾,主要就是刘武周和宋金刚的战役,而且都是败绩,这两场战役主要集中在九到十月,而这恰恰是刘文静定罪和死亡的时间,不要告诉我高祖不让裴寂出战,我想说的是高祖本身是个在大是大非面前很执拗的人,隐太子一事就是证明,皇储之争尚且如此,战事更不允许出纰漏了,以我的看法就是裴寂看到刘文静这样,虽然彼此不和,但也不至于落井下石,不过看样子高祖不愿善了,于是乎自请行,目的就是为了避开此事,这样既顾全了君臣颜面,同时就当做还了当日刘文静当日留宿之情,自此之后两不相欠。

  也就是说裴寂六月的确参与了与萧瑀审理刘文静案子,但审理时发现刘文静案子的背后看似是区区的巫祝,实际上则是太子和高祖还有秦王府之间的权力争夺,这也表示了这个案件的背后不那么简单,于是他不知所措,到底该怎么办,我先前讲过,刘文静和裴寂昔日是好友,如今是朝臣,虽然有矛盾和嫌隙,但绝对还未到置之死地的地步,毕竟裴寂对刘文静当日的留宿之情是有感恩之心的,因此在不得罪两方的同时的裴寂只有选择去讨伐刘武周和宋金刚,远离这些皇室纷扰。

  日期:2017-10-20 17:45:07
  但李渊可不会让裴寂置身事外,因为李渊需要一个替罪羊,这时候秦王看出来了,他的老爹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秦王府权力过大的事实,于是乎秦王做出了抉择,或许这个抉择令他痛苦愧疚,但是他必须这么做:
  《旧唐书列传7·刘文静》太宗以文静义旗初起,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平京城,任遇悬隔,止以文静为觖望,非敢谋反,极佑助之。

  这句话看似没什么,实际上造成了一定量的震撼,刘文静的确是在高祖高举义旗时崛起,但是太原起兵是高祖李渊自己的选择,那时刘文静可是并没出任何力,只是在抓捕王威、高君雅(镇守太原的副将)时参与执行而已,真正出力的是在掌控太原大局时提议让李渊称帝,但这个提议并未被接受,因此刘文静最多有从龙之功,但无“先定非常之策”。
  但太宗却这么说,这不是成心把刘文静架在火上烤,如果太宗说刘文静从龙之功,且对大唐有功,可从轻处理,说不定李渊会重新考虑,毕竟李渊本意是削弱太宗的权力,并不打算杀死刘文静,只要能做到这点,刘文静让他活着也无所谓,但是太宗没想到为了自保,不惜弃车保帅,估计李渊当时也为太宗这份杀伐果断的手腕吓到了,太宗表现出来的那种帝王之道远比自己还要厉害,佩服他的同时也不由得为隐太子的未来而担忧不已,因为秦王是个厉害的对手。

  有人会说秦王是好心办坏事,那我就说实在是太低估秦王了,能让高祖和太子忌惮的人就绝非浪得虚名的庸才,如果真是这样太宗也不会成为千古明君了。从龙之功和先定非常之策看似几个字,实际上包含的意义重大,如从龙之功最多也就是辅佐皇帝的功劳,而先定非常之策含义则是先确定不同寻常的策略,这含义就大不一样,也就是说从龙之功,变成了引龙之功,表现出来的便是自己拥有辅佐皇帝创下丰功伟业的能力,说得更直白些,就是我有雄才大略,我有经天纬地之才,没有我你李渊成不了皇帝,得,这下子太宗可是帮刘文静把皇帝彻底得罪死了,加上刘文静之前的表现,得了,谁也保不住他了,但他不想这么做,因为他要一个替罪羊,替自己背负着枉杀忠良这样骂名的臣子,他必须要告诉所有人自己是很英明神武的,不是庸碌无能的庸才,那么谁最合适,不用问,自然是既是刘文静的昔日挚友,如今的仇敌裴寂,从上到下谁不知道他们不和,于是乎裴寂这个千方百计躲开的人最终还是没能躲开。

  那么太宗为什么如此做,首先,刘文静恃才傲物,加上他与裴寂之间的争斗不休更是让太宗头疼,因为这有一个信号,刘文静此举是受了秦王府的指使,虽然裴寂是高祖的人,但是太宗不愿意与之撕破脸,最起码现在不要;其次,刘文静心高气傲,目中无人的态度使得秦王府的人不愿与之交流,而秦王有了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能臣,刘文静的态度和人才对他而言无关紧要,牺牲一人就可以得到这么多好处,为什么不做。

  借刀杀人为36计中一计,不过李渊的刀可不好借,于是乎裴寂就成了最终的宣判者,当他在前线浴血奋战,看到李渊的使者带着手谕来见他询问他,实际上就是宣告刘文静一案的最终答案,裴寂觉得一阵悲凉,刘文静心直口快而已,为什么不容于人,而且相信他看到了太宗那番话,裴寂不由得为太宗的冷血感到一股绝望,太宗对自己人都如此之狠,何况他人,此时的他已经注意到了,自己必须做决定了,不然就会祸及自身:“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丑言悖逆,其状已彰。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勍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

  我不相信也不敢置信,不是这句话,而是裴寂必须要忍住内心的悲哀而面上必须做出一副义正辞严的态度说出这番话,可以说裴寂说出这番话后自己都震惊到了,之后不顾使臣惊诧黯然离开,继续加入战局,真正的悲哀莫过于决定朋友的死,那么刘文静知道吗,聪慧如他肯定知道自己是高祖、太子秦王之间权力博弈下的牺牲品,不然就不会死前抚膺叹曰:“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时年五十二。

  随着他的死去,刘裴之争也走向终结,裴寂一行人打败仗回到大唐后,裴寂看着一如往昔的朝堂苦笑着,一切依旧,可惜的是那个昔日好友,曾经的政敌再也不在了,此时裴寂感到一阵悲凉,后来高祖将他下狱,原因是:“义举之始,公有翼佐之勋,官爵亦极矣。前拒武周,兵势足以破敌,致此丧败,不独愧于朕乎?”以之属吏,寻释之,顾待弥重。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寂性怯,无捍御之才,唯发使络绎,催督虞、秦二州居人,勒入城堡,焚其积聚。百姓惶骇,复思为乱。夏县人吕崇茂遂杀县令举兵反,引金刚为援,寂击之,复为崇茂所败。
  按理来说裴寂好歹也是经过大战小战,怎么不知道如何安稳军心,但请看裴寂所做的,只是命虞泰二州百姓进入城堡,又将他们的积蓄焚毁,结果却使百姓不安,人心思乱。夏县百姓吕崇茂趁机叛乱,杀死县令,响应刘武周,还将前来征讨的裴寂击败。
  这些做法不但当时的百姓看不懂,将士看不懂,就连高祖都不懂,实际上这是裴寂自毁声誉所致,为何要自毁,自然是士为知己者死,刘文静与他虽是竞争对手,但也是至交好友,虽然这些年来因为权力和官位彼此淡泊了很多,但实际上裴寂对刘文静是佩服他的才华,但也担忧他的未来,如今知己已死,自己活着还有什么用,自古便有伯牙绝弦之说,所以了解他的不是别人正是裴寂,裴寂当日的话是违心之语,因为他是臣子不能反抗皇帝的意思,只有遵从,但不代表他内心接受这个答案,于是他故意如刘文静一般撒赖耍泼,表现自己的不满,被高祖召回京后,高祖质问,他一语不发,选择入狱,后来高祖无法只得将他释放,所谓的对他优待,只是为了补偿对臣子的歉疚,此时的裴寂如三国的徐庶一般,一语不发,自此以后不再过问朝堂之事,知己已死,如伯牙绝弦一般,裴寂也因此表现出自己的气节。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