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欲因事诛恪以绝众望。”不单单针对皇室宗亲,还包括高宗这个皇帝,言下之意也就是:“一切有我这个舅父,好好做你的太平天子,不然我能提议先皇立你也可以废了你,不得不说这最后一句威胁是最大的,因此可以看到,如果光盯着所谓的高阳谋反一案,是怎么也找不出结果的,所有的答案都潜藏在那些话语里,房遗爱此事害怕了,于是想把李恪拉下水,刚好称了长孙无忌的心愿,于是永徽四年的二月,他们的命运决定了,“春,二月,甲申,诏遗爱、万彻、令武皆斩,元景,恪、高阳、巴陵公主并赐自尽。”
短短几个字结束了一生,高阳死前肯定是非常的傲气,正如她封号一般,高高在上的骄阳,薛万彻死前大言:薛万彻大健儿,留着为国家效力,难道不好,于是坐房遗爱杀掉他吗!”这是他的真心话,他死前或许才明白,武官不可过分涉及ZZ,但他心里明白自己做的正是忠君之举,就没说下去了,吴王恪死前就说了一番话:“长孙无忌窃弄权柄,残害忠良,国家有灵,当灭不长久!”吴王恪这句话在没过几年逐步应验。
最初高宗想要扭转局势,说道:“楚王,我的叔父,吴王,我哥哥,想乞求他死,可以吗?”此时的高宗还没有长孙无忌死时那样的腹黑和算计,他的言下之意就是,能不能去职保命,但长孙无忌怎么可能就此放过,正打算借着这次的行动,给高宗敲敲警钟,于是乎兵部侍郎崔敦礼说道:“陛下虽然加恩,不能屈从天下法。”也就直截了当告诉高宗想要求情门都没有,看到这样的行动,此时的高宗也只有屈从了,因为他发现自己身边都是长孙一族的羽翼,自己无人无权,完全帮不上任何忙。
日期:2017-10-30 15:33:18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永徽三年的谋反案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臣权和皇权的相互博弈,但不幸的是,以高宗为首的皇权最终以失败告终,简直是大惨败,此时的长孙无忌一脉正沉浸在胜利喜悦之中,却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最终冒犯天威,高宗比太宗更好的一面就是隐忍,他此时隐忍不发,不代表他会一直隐忍下去,等到高宗羽翼渐丰时那就是彻底清算他们的时刻了。
电视剧康熙王朝就有相似的情景,苏克萨哈在与鳌拜ZD时失败,康熙帝看着自己祖母赐死身边唯一的忠臣时,说道:皇祖母为什么补赐死鳌拜,而要赐死苏克萨哈,他是孙儿的忠臣啊,太皇太后答到:我知道他是忠臣,可是现在奸臣的势力比忠臣大,为此只得牺牲忠臣,康熙帝说了句:皇祖母,难道,你是要孙儿做个昏君不成,你以前可不是这么教孙儿的,太皇太后说:那我再教你一次,等扳倒鳌拜后,你理应如实昭告天下,苏克萨哈是鳌拜害死的,他本来就是个忠臣,你理应为他平反,给他的子孙后代加官进爵,你懂我说的意思吗?看了一眼,道:到了那时,你就被天下人颂为圣祖贤君....然后孝庄太皇太后说道自己当初为了扶持儿子的不易,最后说了句:你今日之辱,比起我们当年来差远了...康熙帝半晌说了句:难怪先帝爷说坐在帝位上如同坐在刀山火海上....
因此,康熙王朝里面孝庄太皇太后和千古一帝的康熙帝的对白正好是对封建王朝那个帝王之道的最完美诠释,这个暂且不去议论,(注:抱歉,上面康熙后面掉了个帝字,打错了,说白了还是习惯问题,以后会注意的。)我们回到唐宫,高宗和顾命大臣的这一回合可谓是惨败,还搭上了这么多条兄弟姊妹的性命,可谓是悔不当初,当晚,高宗狠狠地痛哭一场,不单单是哭自己救不了他们,更哭的是自己这个皇帝做得太窝囊了,武氏一旁劝慰着,高宗肯定会为亲人们哭泣,但不像94版那样,简直就是个超级巨婴一样,高宗不是孩子好不好,编剧是怎么搞的,写的如此离谱。
这件事会不会对武氏日后的性格造成影响,绝对会,因为武氏看到长孙无忌的专横和无视君王的手腕,同时也害怕自己的性命,自己本身就是先帝的嫔妃,如今高宗子纳父妾,不知道长孙无忌会不会借着这点除去自己,于是乎那段时间武氏完全一昧的讨好王氏,似乎不顾一切,武氏是个能屈能伸的人不在乎外人的看法,但是我先前已经说过王氏对武氏的好,是有功利性的,是构筑在不威胁自身利益的情形下,一旦触及到王氏的利益,她可不会再继续仁慈下去。
永徽三年的七月初二,陈王忠为太子,失去了晋封自己儿子为太子的萧淑妃得知此事,恨透了王氏和武氏,按理来说先前的陈王忠立为太子,武氏也出了不少力,按理来说应该不算什么,那就应该是可喜可贺,但偏偏好巧不巧的是后来武氏的长子李弘出生,这就出了问题了,为什么王皇后无子这是他最大的不贤,偏偏此时武氏有了儿子,更不幸的是接下来的事儿,因为高宗和武氏有了结晶,于是乎高宗忘武氏的寝宫就勤了些,估计先前武氏也告诫过高宗一视同仁,不知道是不是其余的事情让他忘了,这让王氏觉得自己是不是引狼入室了,但可惜得是此时的武氏并未想过皇后的宝座,王氏自乱阵脚,我们都看到她做了什么:《旧唐书列传·王氏》——俄而渐承恩宠,遂与后及良娣萧氏递相谮毁。帝终不纳后言,而昭仪宠遇日厚。
《新唐书列传·王氏》——初,萧良娣有宠,而武才人贞观末以先帝宫人召为昭仪,俄与后、良娣争宠,更相毁短。
《资治通鉴·唐纪15》——王皇后、萧淑妃与武昭仪更相谮诉,上不信后、淑妃之语,独信昭仪。但后面的一句颇有深意,那就是:武昭仪伺后所不敬者,必倾心与相结,所得赏赐分与之。由是后及淑妃动静,昭仪必知之,皆以闻于上。
这说明一个问题,说明王氏的猜忌又犯了,甚至还愈加严重,她觉得武氏要害她夺她的位置,在《一代女皇》里面的对这个情节加大了设定,那就是陷害武氏。实际上史书中也证实了王氏萧淑妃陷害她,怎么个陷害不得而知,但是得到的答案都是高宗不信她们两个女人的话,也因此就算高宗为了武氏去王氏和萧淑妃的寝宫,得到的都是争宠的想法,不厌其烦的做法反而把高总彻底推向武氏那边,而武氏也忐忑不安,结果的情形是被推倒武氏身边的高宗让武氏再度有了孩子,这个孩子就是让武氏背上千古骂名的安定思公主。
日期:2017-10-30 16:42:46
安定思公主,她是武氏的长女,她是在什么时候出生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654年出生,也就是永徽五年,特地要把她出生日期放在这里,很明显是为接下来的武氏杀女做佐证,那么到底什么时候,武氏的年谱已经点明,武氏却有长女无疑,但她不是在永徽五年武氏封为昭仪后出生的,而是在永徽四年年底冬至出生,请看:30岁,永徽四年 (653)冬 武曌 生下长女安定公主才一月之际就夭折。
也就是说武氏在永徽四年年底生下长女,武氏册封昭仪是什么时候,旧唐书说的:大帝于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也就是说武氏回宫后不久就被封为昭仪,可年谱里却表示她是永徽五年得到昭仪的封号,到底怎么回事,这点真是让人头都想歪了,我个人觉得年谱里面的才是正确的,武氏是654年封为昭仪,一代女皇里面的武氏不久封为昭仪,很明显来自于旧唐书,而旧唐书王氏本纪也说了:高宗由是复召入宫,立为昭仪。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