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鬼录》
第2节

作者: 沿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而独眼队长挥手间,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他的袖口上有一个字。
  一个繁体的“鎮”字!
  日期:2017-11-02 23:59:16

  我姓白,叫白淼。这个名字是爷爷取的,据说是因为我五行缺水。我父亲叫白一森,虽然我从没问过他,但照爷爷起名的这逻辑,他可能缺的是木。而下面所讲的故事,就得从我父亲这说起。在说故事之前,难免的先做点铺垫,介绍下我父亲。
  我老家在贵州,早年间很多地方的财政都是靠煤矿。我父亲是一名老兵,退伍后也像大多人一样被安排回乡到当地的煤矿上工作,但是他的情况不一样,他直接就当了领导!据说当时因为政府直接破格安排他到安监科任科长,还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后来,国家政策发生了变化,煤不让挖了,企业转型,改成了水泥厂。他这科长又直接被提为镇上水泥厂的副厂长,着实让一些人感到不解。都说父亲是走后门的,城府深心眼多还装成老实人什么的,各种风言风语。但我父亲从来没有辩解过什么,也从不在家里提这些事情,导致我一度认为我家是不是真在上面有什么靠山……。

  我父亲是一个对待任何事都特别严肃认真的人,从我记事儿开始到现在,几乎就没怎么看他笑过。出了名的铁面无私,只要是工作上的事儿,必然是公事公办丝毫不讲情面,做事一丝不苟但为人却极差,人缘可以说是差到了极点。
  直到考上大学那年,我才多少知道了一些父亲年轻时候的事儿,也知道了为什么别人退伍回乡最多就是做个挖煤工人,但是他却享受了特殊待遇。拿到通知书的那天晚上,父亲破天荒的邀我跟他一起喝两盅。本来我是拒绝的,但母亲说你爸好不容易高兴,你也长大了,就陪他喝点儿吧。于是就着几个小菜,就跟我父亲对饮起来。父亲酒量不差,但是那天,他很快就喝的有点多了。在半醉半醒之间,父亲跟我说了一个故事,也是他亲身经历的事。为了方便叙述,下面就以父亲的第一人称来讲述。

  我们一家有兄弟七人,我排行老三。我父亲是当地的一个土郎中,给我取名叫白一森,可能也是想我继承他的衣钵,做一个医生。因为贵州话里,一森和医生说起来是同音的。父亲时常会给人看个病开个药方,换取一点微薄的报酬,所以我们家家庭条件多少比平常人家好一些。但是无奈家里吃饭的人太多,一家人也过得很困难。1973年冬天,那年我17岁,离满18岁还差几个月。那年部队征兵的时候,我父亲就打算让我们几兄弟谁去当兵,一是减轻一点家里的负担,二是那时候当兵是很光荣的事情,光宗耀祖。几番商量下来,大哥和二哥已经成家,肯定去不了,而其他几个弟弟年龄又太小,只有我年纪差不了多少。那时候户籍管理不像现在这么严格,于是我就虚报了年龄,报名参军。那个年代,局势并不太稳定,随时都还有可能爆发战争,所以征兵标准也不像现在这么苛刻。只要四肢健全能跑能跳,几乎没什么悬念。所以几番体检面试后,我如愿的参了军。

  那个年代,国内除了外患还有不少的内忧,交通就是其中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参加了三个月的新兵连训练后,直接被编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十三师65团。说好听点是铁道兵,其实就和现在的铁路工人一样,直接参与铁路建设。若非要说差别,那就是当时我们是军事化的管理,特殊情况下还配枪,而且是真枪实弹。
  可能是部队里一开始就做好了安排,跟我一起被编入65团的其他新兵,都是贵州人,而我们他们这一批新兵,正赶上当时湘黔铁路建设的最后关头,也就是说我们要直接上一线开始工作。湘黔铁路当时最后的工程在贵州玉屏一带,很有可能是担心外地人水土不服影响工作,所以特地做了这样的部署,以尽量加快工程进度。
  其实说来也很正常,当时国内经济萧条,交通是发展的重中之重,湘黔铁路在当时就是西南地区的命脉之一,而它的修建也非常曲折,湘黔铁路1937年就开始施工,搞了两年就因为战争停工。抗战胜利后,1953年重新开始修建,1962年又不知道为什么停了工,直到1970年才又开始修建。贵州境内这一段是整条湘黔线最后的工程,所以十三师直接派出了一整个65团,标准配置,1500多人全员到齐,并向上面立下了军令状,一定在1975全线贯通正式通车。

  据说当时65团人数不多,大多都是当年下来的新兵,也就因为这样,只能把老兵打散分到各连队,任排长,班长。而副班长都是在新兵里选,我因为还算机灵,有幸当上了所在班的班副。当年的我是真的打心眼里觉得给老白家长脸,巴不得马上把这消息告诉家里人。那时候我只有18岁,怎么也想不到这个班副会轮到自己头上,那股高兴劲儿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我所在的连队是三营八连,任务是挖通一条隧道,那条隧道叫什么名字,我已经不太记得,好像当时部队压根就没跟我们说过。那个年代,可用的机械非常少,隧道全靠人工挖掘。除了桥梁施工,这是当时铁路建设中最危险的工作。而奇怪的事情,就发生在那条隧道里,我的人生轨迹,也正是从这里开始被改变的。
  虽然是修铁路,但是整个65团还是按军事化管理。我们在玉屏的一个叫大龙镇的地方安营扎寨,也就是搭建了大规模的军用帐篷,作为临时营地。由于是特殊时期,整个部队全部三班倒,24小时施工。八连挖的那个隧道是攻坚战,全长几乎有一公里,三营的三个连队轮流上战场,也就是说,随时都有一百多号人在隧道里工作。到休息时间后,每个连集合清点人数后带回宿舍。就这样周而复始,三个多月后,隧道已经挖了100多米,进度喜人。

  虽然这种日子有些枯燥,但作为农村人,我算是还能吃苦,也不觉得有多累。转眼就入了春,天气也慢慢开始好起来,工程也一直都还算顺利,没出现什么问题。一天晚上,八连100多号人工作一整天之后,终于到了休息的时间。随着哨声响起,所有人都纷纷收拾工具开始走出隧道集合,待清点人数后,就可以回营地然后美美的睡上一觉了。但在清点人数的时候,却出了问题。
  集合完毕后,按惯例依次报数。但报了两次之后人数都对不上,重复报数第三遍后,我们连长程琦终于确定,队伍里少了两个人。
  “各排各班,都给我数数,是哪两个没来,快点儿快点儿别耽误大家吃饭时间!”
  缺勤一两人程琦也没太在意,毕竟干的活太苦太累,偶尔病倒几个很正常。
  “一排应到36人,实到到36人!”
  “二排应到35人,实到33人!”
  “三排应到36人,实到36人!”
  几分钟后,各排报出了实到人数,是二排差了两个人。二排正是我所在的那个排。

  “二排长,怎么回事儿?”程琦把手中的烟头丢到地上随意的踩了几下,抬头问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