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中后期 ——诸葛亮身后的战争与和平》
第14节

作者: 任誉任健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吴主孙权曾经于公元217年向曹操表示臣服。史书记载曹操对此表示接受。但孙权并没有按照当时的政治规矩把他的儿子送到曹操身边受封(就是做人质),于是在公元219年双方在合肥一带冲突再起。到关羽水淹七军之后,孙权又多次给曹操写信表示称臣并建议让曹操当皇帝——孙权开始是向曹操致“笺”,“笺”是一般的信件,后来更改为“上疏”,“疏”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孙权如此向曹操称臣谄媚,大概是担心关羽拿下襄樊、蜀汉政权将会做大到不可收拾。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孙权再次翻脸,命部将陈邵一度攻了襄阳(襄阳于第二年又被曹仁夺回)。但是在刘备讨伐东吴、发动夷陵之战的前夕,孙权无奈再次向曹魏称臣,曹丕赐九锡并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3州军事。到了夷陵大败刘备之后,孙权因为拒绝抵押人质,再次遭到曹魏讨伐。孙权一方面给曹丕低头认错,又主动给刘备写信表示修好。于是在一个阶段里东吴方面成为三国中的两面派,一方面积极与蜀汉方面谋划重建联盟,同时又保持着对曹魏政权的藩属关系。到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双方关系正式定格为正、逆之争,并不断为此进行相互攻伐。

  蜀汉与东吴之间看似简单,事实上要复杂得多也敏感得多。按照史书记载,公元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后,作为政治盟友的东吴方面根本上就没有予以承认。因此孙权在夷陵之战后派使者郑泉前往蜀汉表示修好,特意交待使者见到刘备要首先解释清楚我们过去称呼你们为“蜀”,这是因为汉献帝毕竟还在位;那么这次见到刘备时可以称之为“汉中王”。言外之意是不能称他为皇上。这时候刘备事实已经称帝,但是孙权当时却没法承认刘备所建立的这个“汉”,因为刘备声称他所建立的这个汉朝沿袭两汉而拥有整个天下,如果孙权对此予以承认,那就意味着他孙权的东吴也变成这个汉国的“藩”,这是孙权方面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再次在蜀汉朝堂引起轩然大波。据史书记载,当时孙权曾经请求蜀汉方面承认他的建立的吴从而实现“并尊二帝”:天下有了两个天命政权、两个中央、两个皇帝。所谓“并尊二帝”,一个是刘禅、一个就是孙权。蜀汉方面闻讯,上下为之愤慨、朝野一片沸腾。因为蜀汉方面的正统势力当时非常强大,众臣一致认为,天下唯一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只有一个大汉政权,能够代表上天行使主权的只有一个皇帝,这个皇帝便是后主刘禅。其他任何人妄图称帝都是在逆反天意、非法自立。因此,北方的魏国皇帝是叛贼,他孙权也是个假皇帝。于是纷纷要求对东吴断交,甚至还要予以讨伐,正所谓“汉、贼不两立”。

  这个难题同时摆在了后主刘禅和丞相诸葛亮面前。面对蜀汉朝堂上的激昂群情,诸葛亮冷静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并亲自出面做工作。他首先认定孙权称帝是大逆不道的僭逆行为,不能予以承认。但同时又提出如果蜀、吴之间撕破脸皮,对于蜀、吴双方都不利,联盟破裂只能给北方的曹魏集团留下机会。因此,蜀汉方面需要暂时从现实出发,对孙权称帝事件变通处理:一方面认定孙权称帝是僭逆行为,对此要时刻保持清醒;另一方面我们要实现“嗣武二祖、龚行天罚”的政治理想,客观上还需要有东吴方面在政治、军事上的支持与响应。因此对于孙权的僭逆行为先不要说破,而是还要继续保持与东吴方面的联盟关系——潜台词是等到统一北方之后,我们可以回过头再来治罪孙权的谋逆行为。

  诸葛亮的这层意思,在此前邓芝出使东吴时已经得到完整表述。事情发生在孙权称帝之前的公元223年。当时孙权曾经试探着对邓芝说:“等到我们共同把北边的曹魏伪政权摆平之后,我和你们的后主各做各的皇帝,不是也挺好吗?”邓芝听后严厉作答:“这个绝对办不到。俗话说得好,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等到我们共同灭魏之后,如果您要不承认我方是天下唯一的天命正统,那么我们之间一定会战端再起,而且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蜀汉方面基于现实考虑,派使节到东吴祝贺孙权并与之结盟。东吴方面也不得不作出妥协,正式承认蜀汉政权为“汉”。这确实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情,因为孙权称帝的前提是大汉王朝已经覆灭、天下无主(“汉氏已绝祀於天,皇帝位虚,郊祀无主”)。现在他称帝后出现当时的政治需要,又不得不承认蜀汉政权为汉室正统,这也同时意味着他孙权称帝就是非法的,要么吴国便是蜀汉政权的“藩”。按照当时的政治逻辑,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另外的选项空间。但是面对更加强势的曹魏政权,双方各自都退了一步,暂时把敏感问题模糊处理。夷陵之战的结局使双方都意识到他们必须联合起来,否则对谁都没有好处。

  翻阅三国史料,一个明显的直观感觉,是在那种三方争霸、战火纷飞的对峙时代,魏、蜀、吴三方政治人物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各种情谊联系。

  蜀、吴之间作为政治和军事盟友,关系自不必说。刘备和曹操互为宿敌,两人在政治上相互攻讦,战场上打得血肉横飞,但由于早期有过多次合作关系,因此始终具有英雄相惜的私人情感。据《魏略》记载,刘备听说曹操去世的消息后没有弹冠相庆,而是当即写信致哀并派属下带着丧礼前去悼唁。在清人严可均编著的《全三国文》里,有一篇《与诸葛亮书》,应该是曹操在某个时候写给诸葛亮的一封书信,内容只有一句话:  “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鸡舌香,按照《齐民要术》记载就是丁香。史料记载汉代一些臣僚因为年老口臭,皇帝便赐鸡舌香让其含在口中消除异味,口舌香的作用便类似于如今的口香糖。后来,含鸡舌香伏奏事成为一项宫廷礼仪。唐代诗人刘禹锡因此有一句诗:“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由此看来,曹操向诸葛亮赠送鸡舌香很可能含有一种寓意,希望诸葛亮能够归顺于他,两人同朝为官。

  公元249年,曹魏方面发生高平陵事变后,大将夏侯霸作为宗室人物担心受到株连,惶然投奔蜀国。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在公元219年的汉中之战中被蜀将黄忠斩杀。夏侯霸一度恨得咬牙切齿,立志要为父亲报仇。然而在国内发生政变之后他毅然决定投奔蜀国,因为他与蜀汉皇帝之间还有另外的亲缘关系。按照《魏略》记载,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张飞在徐州战败后与刘备走散,逃亡途中遇到夏侯渊的侄女、也就是夏侯霸的堂妹。夏侯霸的这位堂妹妹正在野外砍柴。张飞便娶她为妻。他们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刘禅。大女儿先被刘禅立为皇后,她去世后,刘禅又立她的妹妹为后。夏侯霸因此当即受到后主接见。在这次重要的会见中,后主特意解释:“你的父亲(即夏侯渊)是在两军交战之中遇难的。战场上都是各为其主,不能说是我的先辈加害。”后主把皇后和几个皇子招集在一起,指着他们对夏侯霸说:“这都是你们夏侯氏家族的外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