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你有是谁?『黄帝内经』来告诉你》
第42节

作者: QQq小鲤鱼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11-20 09:13:03
  第二节 病从何生(下)
  虚邪之风乃致病的外因,《至真要大论篇》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阴阳应象大论篇》则阐述了病邪致病的部位:“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感则害皮肉筋脉。”病有生于阴,有生于阳,《调经论篇》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这是疾病的传化过程(与《百病始生》所述者同),基本上是皮肤、孙脉、络脉、大经脉这样一个由外到里的顺序,此外亦有风湿伤人的征兆。天有虚邪之风,正逢人虚之形,两邪相遇,疾病乃生。虽然如此,大家仍然要知道,最整体的原因便是阴阳有失调和,《邪气藏腑病形》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它的翻译是“阴与阳,不同名但同类,上与下相会,经络进行相互间的连贯,像没有开端的圆环”。我们仍然要强调翻译的问题,大家在理解的过程中务必秉承原文,不要私自丰富内容,也千万不要穿凿附会,比如阳经就是阳经,千万不要发散成为五藏的阳经或是手足三阳经之类。《内经》之所以难懂,私自添加赘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现在市面上关于《内经》的翻译基本上都不可取,想要大力发展中医,对《内经》重新进行正确的翻译是十分重要而刻不容缓的,特别是对于藏象生命体的重新认识。另外钻研中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千万不要怀疑它的正确性,虽然人类骄傲又傲娇的本性很难承认自己愚昧,但中医的没落原因正在于此。《方盛衰论篇》曰:“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

  说回正题,“百病之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风寒暑湿燥火”就是所谓的“中医六淫”,“化”与“变”可以理解成“生化”和“变化”。且再详细介绍病邪侵入人体的情况。《邪气脏腑病形》曰:“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曰:邪气之中人高也。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恒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备注:邪气中人,常在上部,风气常是清气,故吹人上部居多;湿气中人,常在下部,湿气多是浊气,故吹人下部居多。)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何故也?岐伯曰:褚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出汗,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膺背两肋亦中其经。
  (备注:虚邪乘人虚乃发为病。)
  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岐伯曰:中于阴者,常从臂胻始。夫臂与胻,其阴皮薄,其肉淖淖,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黄帝曰:此故伤藏乎?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与腑。
  (备注:五藏为阴,藏气实则邪不能入,所以还之于腑;六腑为阳,经络遍布,故传输于经脉。)
  日期:2017-11-20 15:23:57
  黄帝曰:邪之中人藏,奈何?岐伯曰:忧愁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坠堕,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肋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黄帝曰:五藏之中风,奈何?岐伯曰:阴阳俱感,邪气乃往。
  (备注:五藏为神脏,乃人之根本,情志不稳,喜怒不节,对于五藏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所以,你应该知道,为何情绪稳定是长寿之人的共同的特点;你也应该知道,为何神佛慈仁而面容常无变化。)
  …
  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也;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黄帝问于岐伯曰:五藏之所生,变化之变形,何如?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黄帝问曰:色脉已定,别之奈何?岐伯曰: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
  (备注:五种面部颜色对应五藏脉象。色脉相得是健康人的正常现象,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比如见色青而诊断不到肝脉,反倒诊出毛脉,也就是肺脉的症状,肺脉属金,肝脉属木,金克木,那么这人就没救了;如果诊断出石脉,也就是肾脉的症状,肾脉属水,肝木属木,水生木,那么这人病就能治愈。查脉诊色是诊病的最有效而神奇的手段,《移精变气论篇》曰:“帝曰: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

  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备注:但是这种色脉诊法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因此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师,若非几十年如一日临病的体验感悟是不能实现的。所以,修为甚深者能理色脉而通神明,无修为者则自以为得而疑之甚深。这种境界的差距之大,类似于人与神,我特别想引用《庄子·逍遥游》的段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