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第49节

作者: 历史票友_康永聪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12-01 17:42:34
  (110)【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刚入城不久,还没来得及清点战利品,便有探马来报,城外浑河以南有援军来到。
  努尔哈赤不敢掉以轻心,整顿军马出城迎战。
  原来,袁应泰那边接到沈阳被围的消息,便立即调遣各路兵马增援。

  由此看来,袁经略虽说不是一个合格的将领,但至少是个合格的领导。
  来到浑河桥头,努尔哈赤遇到第一波明军。他见敌人尚未列阵完毕,立刻下令正白旗发起进攻,打对手个措手不及。
  结果一个回合,正白旗被打了回来。
  这样的结果,让努尔哈赤措手不及。

  战场变化竟然如此之快,给刚刚在沈阳获胜的努尔哈赤打蒙了。
  不过,他反应也足够快,立马意识到,这支队伍不简单。
  事实上,果然也不出所料,这支队伍并不属于辽东系,而是川军。
  先前熊廷弼还在的时候,特意从关内调来川、浙兵,加强防守。在此之前,他们一直驻军辽阳一带。
  带头的总兵,名叫陈策,在万历年间的“抗日援朝”战争中,立过战功。
  得知沈阳被围,他也奉命前来支援,只带了几千人。
  结果刚赶到附近,知道沈阳已经失陷,就准备掉头返回。
  可是手下将领一再请求留下来,要与女真决战。陈策不忍打击大伙的积极性,才下令再次掉头。
  所以,努尔哈赤的观察一点没错,这支队伍没有做好战斗准备。

  可他并不了解,川军的风格,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在局面不利的情况下,在陈策等人的带领下,川军将士就地组织反击。
  由于稍微轻敌,第一回合,努尔哈赤吃了亏。
  但这点损失并不算什么,毕竟兵力绝对优势,输得起。紧接着,努尔哈赤派出两黄旗精锐,发起第二轮进攻。
  可惜效果并不理想。
  两黄旗的士兵倒也没得说,一如既往的英勇。
  然而,抵抗更加顽强。
  战斗陷入僵持,不断有伤兵退下来,又有后续士兵补充。几个回合下来,粗略统计,死伤两三千人。

  对于这样的结果,努尔哈赤比较尴尬。相当于自己扔进去一支敌军的兵力,竟然没有换来“一命抵一命”的效果。
  照这样打下去,恐怕要牺牲一个旗。
  人没了,倒是小事,可以再招。关键身后那个费了半天劲才拿下的沈阳城,恐怕还得还回去。
  在此危机时刻,李永芳表现出了一贯的忠诚(不包括对大明),从后方运来刚刚缴获的大炮。
  在炮火的掩护下,从后方及时赶到的,代善的两红旗也冲入战场,将川军层层围困。
  战斗的天平逐渐倾斜,凭借兵力的优势,八旗军逐渐缩小了包围圈。最终,除了少数将领带兵逃入河南岸的浙兵大营之外,川军几乎完全被歼灭。
  日期:2018-12-01 21:44:06
  (111)【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卷】
  在此之后,努尔哈赤乘胜追击,包围了浙兵大营。
  对战川军,损失不小。对战浙兵,似乎也没好到哪去。
  因为浙兵的来头也不小,他们一部分曾隶属于光荣的戚家军。他们的老领导,名叫戚继光。
  当然,战争不是帮派火拼,提老大没用,关键还看实力。
  浙兵的实力在于,他们有“枪”。
  明代所谓的枪,名叫火铳。

  金属的直筒,堂内装有火药,再塞入球形铅弹,或者铁弹,实在没有,石头也凑合。发射时,靠引线点燃火药,将球弹射出去。
  有一定的杀伤力。
  不过,千万不要用现代的思维去想象它。因为它跟我们现代的枪支比起来,其实有天壤之别。
  有专家复原过明代的火铳,经测试,这种初级火器的杀伤力并不怎么大,甚至面对铁甲时,穿透力还不如弩。
  但对付骑兵,这玩意还挺有效果。
  骑兵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战马,只要搞定了马,骑兵便失去了优势,甚至比步兵更笨重。
  所谓“射人先射马”,就是这个道理。

  三国时的诸葛亮为对付魏国骑兵,发明了连弩,射程远,杀伤力大,可以连发,相当于冷兵器时代的“机关枪”。
  跟弩比起来,火铳虽然穿透力一般,但对马的威慑力,却更大。因为它发射时,伴有巨大的响声,而且还会冒烟。
  马除了疼之外,还会惊(吓一跳),一旦受惊,便完全失去控制。
  一、两匹失控不要紧,最可怕的是,连锁反应。
  八旗军主力都是骑兵。
  当受到火铳攻击时,现场那叫一个乱,人仰马翻。
  不过,努尔哈赤倒还比较镇定,因为他知道,自己有着敌人没有的优势—人多,而且不是一般的多。
  仗打到这个程度,大伙都急眼了。八旗军也顾不得思考这冒烟的东西为何物,冒着枪林弹雨,奋力往前冲。倒下一批,又上去一批,有个专有名词叫,前仆后继。
  火铳有个特别大的劣势,换子丨弹丨费劲。更何况,子丨弹丨总有打光的时候。
  失去了火力的掩护,浙兵完全暴露在骑兵的铁蹄之下。
  八旗军自然不会客气,满腔怒火转移到手中挥舞的长刀,见到敌人就砍。
  直接说结果,浙兵全军覆没,陈策以下将士全部阵亡。
  虽然战斗胜利了,但努尔哈赤这边损失也不小。可以说,到目前为,这是八旗军在野战中,遇到的最为激烈的抵抗。
  就连大明朝廷对此一战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川、浙兵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打出了风格,打出了水平,虽败犹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