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金国的百年风云》
第33节

作者: 东吴春秋
收藏本书TXT下载
  禁军是宋国皇帝的亲兵部队,其战斗力和装备均比其它部队要高,赵佶这次为了消灭造反派,不惜动用了自己的精锐部队。
  而作为这次出征江南的主帅,童公公是心怀鬼胎,方腊造反的根本原因就是“花石纲”,而“花石纲”的发起者朱勔则是自己的心腹。
  朱勔之所以如此嚣张,归根到底是自己在背边撑腰,追究起原因来,自己才是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
  为了弥补自己的罪过,童贯主动请缨出战,为老师分忧。

  一到苏州,童贯便假腥腥地对当地百姓宣布取消征集“花石纲”,撤消朱勔的职务。
  百姓毕竟是百姓,不可能有很高的思想觉悟,许多人被童贯的花言巧语所蒙蔽了。
  童贯需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于是一声令下,十五万禁军向方腊的起义军发动了进攻。
  方腊的赵义军无论在人数上还是装备上都远远落后于宋国的禁军,几次交锋后,方腊的赵义军战败,不得不退守自己的老家清溪县。
  作这主帅的童贯又使出了他一贯的伎俩,派人收养起义军中的软弱分子,从内部瓦解起义军。
  公元1121年四月,青溪县被宋军攻破,方腊起义正式宣布失败。

  而在攻打青溪县的战斗中,有一名青年小将表现非常出色,并且只身追入荒山野岭,新手抓获了方腊,此人是王渊手下的一名偏将,名叫韩世忠!
  汴京城中的赵佶得知“后花园”的火灾已经被自己的得意门生童公公扑灭后,心情大为愉悦。
  而不久以后,北方也传来了好消息,金国在与辽国的生死决战中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辽国的领土大面积沦丧,就连辽国皇帝耶律延禧也在四处逃窜。

  看到痛打落水狗的时机已经成熟,赵佶老师令旗一挥,下令攻打燕京府。
  已经和平相处一百多年的宋辽边境又开始重燃战火。
  由于成功地镇压了方腊的叛乱,赵老师对童同学的期望值已经达到了顶峰,而童同学对自己的“军事才能”的自信也达到了顶峰,因此这个宋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复仇任务的重担便交到了童同学身上。
  而赵老师之后又有惊人之举,那就是任命蔡京之子蔡攸为副统帅,和童贯一起出征北伐,这个蔡攸是何等人呢?

  蔡攸是蔡京的长子,但和蔡京的关系并不和睦,还经常互相拆台,因为父子俩都在书词、绘画方面有一定的水平,都得到了赵佶老师的宠信。
  由于老蔡京年事已高,不太可能担任作战的统帅,为了表示对老蔡家的弥补,赵老师便任命小蔡担任童贯的副手。
  但这位小蔡哪里懂什么军事啊?压根没带兵打过仗,还不如童公公。他的主要专长在娱乐界,因为这位仁兄专门组织一些歌舞表演活动,如果在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个非常出色的娱乐行业主持人。
  但让主持人去打仗,结果可想而知。
  赵佶也知道光凭这两个学生去打辽国是没有必胜把握的,冲锋陷阵还得靠武将,于是他又指派了两名武将作为主将。

  一名是赵佶出兵的坚决反对派西北名将种师道,虽然小种经常和赵老师唱反调,但毕竟人家能打仗,在西北一带多年作战,有着同少数民族交手的丰富经验,和辽国作战少不了他这类人物。
  另一名也是镇压方腊起义的大功臣,辛兴宗,这位仁兄虽然是个武将,但人品却很差,打仗不行,但很会抢别人的功劳。
  在前面提到的与方腊作战时,这位仁兄就干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他看到韩世忠亲手抓获了方腊,便起了嫉妒之心,居然派兵在半路拦截韩世忠,抢走了方腊,得到了头功。

  后来有人告发,真相大白,韩世忠还是得到了头功,但赵老师对辛兴宗的这种无耻做法却听之任之,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相反,这位仁兄又得到了出征的机会。
  所以说,赵佶的昏庸和耶律延禧真的有一比,明明有个优秀人才韩世忠在眼前,视而不见,却还去任用一个无赖将军。
  因此,我们看赵老师所安排的北伐阵容,除了一个种师道还算合格外,其余三人根本不是打仗的料,而且种师道还不是主帅,凡事都要听童贯和蔡攸的指挥。
  宋国宣和年间的伐辽,从一开始的主帅任用就犯了严重的错误,这也就注定了此次北伐的悲惨结局。
  但宋国上下都对此次北伐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从皇帝赵老师到主帅童公公、副帅蔡公子,再到出征的小兵和平民百姓,大家都对这次北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我们的蔡公子甚至还有这样的美好想法,那就是只要宋朝大军兵临城下,已经奄奄一息的辽国肯定会俯首称臣,说不定还会夹道欢迎宋军的到来。
  公元1122年四月,赵佶以童贯、蔡攸为北伐军主帅,种师道、辛兴宗为东西两路军都统制,率领十万禁军,向宋辽边境的雄州进发。

  面对咄咄逼人的宋朝大军,已经濒临绝境的辽国又将作何反应呢?
  在这里就要简单介绍一下同时期辽国的状况。
  自从金国攻破辽国中京以后,耶律延禧为了躲避金兵的追击, 一路狂奔,躲进了长城以北大青山的夹山之中,一时间,音迅全无,生死未知。
  国不可一日无君,燕京城里的辽国群臣们开始为辽国的命运展开了争论。
  首先站出来的是辽国的叁政知事李处温,这位仁兄是辽国头号大奸臣萧奉先的好友,能得到这个职务也多亏了萧奉先的帮忙。
  自从当了辽国的官后,李处温唯一做的“正事”便是拼着命的贪污受贿,疯狂敛财,大有超越萧奉先的趋势。
  而正值辽国群龙无首之际,李处温觉得自己大干事业的机会来了,于是率先提议,由魏王耶律淳继任辽国皇帝,继续与金国对抗。
  从表面上看,李处温是为了辽国的前途和命运着想,实际上李处温和萧奉先是一路货色。

  他急于拥立耶律淳,无非是为自己博取政治资本,将来可以以开国元勋自居,说不定还可以把持朝政,权倾朝野。
  虽然李处温有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但这个提议在当时的环境条件是是挽救辽国的唯一办法。

  光李处温一个人站出来还不够,于是他联络了德高望重的文人宰相张琳,要求得到他的响应。
  但张琳天生胆小,这种随便更换皇帝的大事他哪里敢做主?他的建议是现在耶律延禧生死未知,最好让耶律淳担任摄政王。
  张琳的暧昧态度可把李处温急坏了,得不到大臣们的支持,李处温的计划就无法实现了。
  关键时候,有一位辽国皇室的青年人站了出来,坚决支持李处温的提议,此人名叫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字德重,是辽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

  虽然是皇家子弟,但这位青年特别好学,同时精通多国语言,在辽国天庆五年还中过进士,由此被封为辽国的翰林学士,目前的职务是辽国兴军节度使。
  看到辽国在和金国的对抗中节节败退,耶律大石是万分悲痛和失望。
  如今自己国家的皇帝都不知所踪,整个国家群龙无首,辽国已经处在亡国的边缘,耶律大石终于挺身而出。
  他决心用自己的力量去拯救整个国家的命运。
  有了皇室成员的支持,李处温的计划成功的概率大增,奚王萧干(回离保)也站在了耶律大石一边。
  而对于魏王耶律淳来说,并非是他不想当皇帝,在六年前耶律章奴派人劝他称帝时,他也曾犹豫不决过。
  但当时的时机并不成熟,耶律延禧还掌握着辽国的命运,而此时情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耶律延禧生死未知,即使活着,也不太可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
  于是,这次耶律淳不想再错过机会了,在群臣的拥护下,即位称帝,自称天锡皇帝,改元建福,历史上把耶律淳所建立的国家称为“北辽”。
  拥立有功的李处温被封为燕京太尉,萧干封为北院枢密使事,而耶律大石为军事负责人,负责“北辽”所有的军事活动。
  “北辽”从一建立便处于宋金两面夹击的困境,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耶律大石提出了与宋国和好,向金国称臣的策略。
  可惜,耶律大石的计划未能实现,宋国的赵老师看到辽国有难,急于想收复幽云十六州,断然拒绝了辽国的要求。
  而金国的阿骨打自然不会放过辽国的残余势力。

  于是,耶律淳放弃了的希望,决心以哀兵之势迎战信心十足的宋兵。
  实事求是的说,耶律淳确实比他位白痴侄子强多了,如果耶律淳早点当上辽国老大的话,说不定辽国局面会发生逆转。
  耶律淳比耶律延禧厉害的地方在于知人善用,他懂得挖掘人才,前面说过的怨军首领郭药师便是他挖掘的第一位辽国人才。
  而这次为了对付宋兵,他挖掘出了辽国末代最厉害的两位军事人才,一位便是耶律大石,另一位是奚王萧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