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到这个份上,就是傻瓜也能看出金国准备和宋国彻底翻脸的迹象,赵良嗣急忙赶回太原城,向童公公汇报了金国的态度。
而作为太原城的最高长官,童公公似毫没有作任何的军事准备,反而考着如何尽快逃离太原城。
不久之后,粘罕大军南下的消息终于传到了太原城内,赵良嗣的担忧不幸成了现实,因此我们的童公公也加紧了逃跑的准备工作。
这时,太原城内的行政长官,太原城太守张孝纯极力劝阻童公公,张太守的劝告是情真意切,大意是童公公你是太原城的最高度官,你理应留下来同我们大家一起守城抗击金国,如果你都跑了,那等于是把河东丢给金国人吗?
而童公公对张太守的回答相当有水平,我只是个小小的宣抚使,没有守城的义务,你们非要我留下来守城,那么还要你们这些太守、将军干什么?
1126年十二月八日,童公公不顾太原城内军民的强烈反对,抱头鼠窜逃离了太原城。
面对这样懦弱无能的领导,张孝纯也无可奈何,只有自己组织力量进行太原城有防御工作。
就在童公公逃离太原还不到十天,粘罕的大军便将整个太原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此时的太原城中负责城防工作的除了太守张孝纯外,另一位则是童公公手下的副都统王禀。
王禀字正臣,宋国汴京人,原本是一名军队中的小卒,靠着在镇压方腊起义中的英勇表现,王禀被任命为宣抚司,在小说《水浒传》中也曾提到过这位王将军。
后来,王禀一直在童公公手下效命,并靠着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太原城的副总统。
可以说,作为一名没能任何后台的武将,这位王都统能取得目前的成就,完全是靠自己的战功而取得的,这在当时风气败坏的宋国军队中也算比较少见。
童公公逃离太原城的做法是虽然是非法错误的,但同时他也做对了一件事,在他逃离前,任命王禀留守太原城。
不知道这个决定对王禀来说是喜还是忧,既给了王禀一个独立作战的机会,同时也给王禀安排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且张孝纯和王禀还面临着“无米之炊”的困难,当时的太原城中只有王禀手下的三千胜捷军(胜捷军是来自西北地区的一支部队,主要是童公公私自招募的亲军),根本无法抵抗来势汹汹的粘罕大军。
但王禀和张孝纯不想束手就擒,他们要靠自己的努力来阻挡粘罕的大军。
于是,这位王都统发动了全民皆兵的指令,发动太原全城的百姓共同守城。
太原城内的百姓一共才两万多人,王禀从中挑选六十岁以下、十六岁以上的男姓百姓作为民兵,派发武器,共同抗敌。
同时,王禀抓紧时间在太原城上筑起重城、在城外挖掘壕沟、派民兵在城楼之下不分昼夜的巡逻。
另外,为了作好长期抗战的准备,王禀还实行了存粮军事管制制度,就是所有人不分贫富贵贱,均按人头每日供应。
总之王禀作好了守城的一切准备,整个太原城一时间变得空前团结,攻不可破。
“万事俱备,只待敌攻”,王禀和张孝纯在静静的沉默中等待暴风雨的降临!
金国的大元帅粘罕先生得意洋洋地来到了太原城下,他对这场战役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因为据可靠消息透露:太原城的最高长官童公公已经畏战潜逃,目前太原城中的正规军队只有三千人。
而粘罕的大军有四万人,并且都是战无不胜的女真勇士,“女真不要满万,满万不可敌”这句话对宋国人同样有效。
于是,粘罕先生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次太原战役金国必胜,并且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大获全胜。
但很快粘罕发现自己的判断出现了错误,因为太原城中守军的人数似乎比他知道的要多许多,另外太原城的防守也是相当的坚固。
因此,粘罕发现自己运气相当的不好,相比他的堂弟完颜宗望而言,自己碰到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但骨头再硬也得啃,否则怎么能实现和宗望会师汴京的计划呢?何况粘罕也不希望攻克宋国都城的头功被自己的堂弟独占。
所以粘罕先生率领着手下的金兵轮番上阵,并且使用了几乎所有的攻城机械,包括云梯、偏桥、抛石车等等,就连汾河附近稍微大一点的石头都被金兵用光了。
但结果却没有任何变化,那就是太原城在王禀将军的英勇指挥下,击退了金兵的多次进攻,一个多月后,太原城依然没有被攻破。
这下粘罕可有点沉不住气了,因为他得到的最新消息是堂弟完颜宗望的军队已经横扫河北多外州县,很快便将兵临黄河。
而自己一个多月以来,却连一个太原城都没攻克,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更要命的是如果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延误了攻克汴京的最佳战机,那么自己就将成为金国的罪人。
于是粘罕先生经过了短暂的考虑后,做出了调整战略方针的决定。
他的战略调整是围而不攻,将整个太原城团团包围,在城外修筑工事并用鹿角相连,切断太原城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粘罕的这一招确实非常厉害,他这样做等于是将整个太原城变成了一座孤城,慢慢地消耗城中的粮食,等城中的粮食吃完了,也就是太原城告破之日。
而粘罕布置完这一切后,安排银术可为攻城主帅,带一部分人马继续围城,而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绕过太原,继续向南进发,目的还是汴京城。
山西其它的州县可不像太原城那么坚固,另外也没有那么多“王禀”,于是粘罕先生很顺利地攻下了威胜军(今山西沁县)和德隆府(今山西长冶),很快兵临黄河北岸的泽州。
正当粘罕踌躇满志地准备越过黄河,与完颜宗望胜利会师时,他终于得到了完颜宗望的消息。
对他来说,既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
因为完颜宗望已经提前来到了汴京城下,并且未等他到来便发动了对汴京城的攻击,但效果很不好,汴京城没被攻下。
但宗望兄弟似乎运气还不错,自作主张和宋国和新皇帝进行了谈判,获得了大量的战争赔款和土地,其中还包括自己的那块硬骨头---太原。
从整个金国的国家利益来看,这位堂弟的做法确实无可争议,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到了大量的利益。
但完颜宗望也有自己内心的打算,完颜宗望孤军深入,攻打汴京,并因此获得了大量的利益,这会对提升完颜宗望在金国皇室中的地位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而做为与完颜宗望同时出征的粘罕,非但没有及时赶到汴京城下,反而连一个太原城都没能攻下,自己在勃极烈制度中的地位说不定会就此受到极大的挑战。
但完颜宗望已经撤兵离去,粘罕连攻打汴京城的机会也没有了,既然宗望都不能在汴京城下讨得便宜,那么粘罕也不会傻到孤军去攻打汴京城。
于是,粘罕心生撤兵北还之意,而很巧这时宋国大臣路允迪奉赵桓同学之命到太原城宣旨,粘罕先生顺便带这位路先生再次回到了太原城下。
太原城在金兵开始围城起,就变成了一座孤城,在金兵刚围城不久,陕西麟州知府折可求和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刘光世曾率领四万兵马前来救援太原城。
但很惜,这两位仁兄的能力值较低,并且他们碰到的又是金国的名将银术可和娄室,结果不用我多说---失败。
因为从阿骨打起兵至今,在我的印象中娄室将军还未曾打过败仗。
太原城的第一次救援行动失败,王禀和张孝纯失去了一次解围的良机,但他们是不会放弃的,哪怕是皇帝要他们放弃太原。
很可笑的是,皇帝果然派人前来要求他们放弃太原城。
当看到粘罕先生带着赵桓同学派来的使者路允迪出现在太原城下时,王禀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因为路允迪带来的消息令人无法置信,他们的新皇帝已经和金国达成了和平协议,同意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给金国,也就是说大家辛辛苦苦守了近两个月的太原城要拱手让给金国。
王禀和张孝纯当然不会相信路允迪的一面之辞,于是路允迪在粘罕的同意下,一个人乘吊篮爬行上了城楼。
看到路允迪出示的圣旨后,王禀只是稍微犹豫了一下,但很快他便清醒过来,并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他决定违抗这位新任皇帝的旨意,不交出太原城,因为从金兵围城那一刻起,他已经做好了同太原城共存亡的决心。
史书记载王禀手中仗剑,慷慨陈辞道:“国君应保国爱民,臣民应忠君守义,现并州军民以大宋国为重,宁死而不作金鬼,朝廷竟如此弃子民于不顾,何颜见天下臣民,并州军民坚不受命,以死固守。”
王禀的举动得到了包括张孝纯情在内的全城军民的一致拥护,所有的士兵们均怒目以对路允迪,大有一拥而上之趋势。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