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神话故事,还原真实历史——先古时期话沧桑》
第15节

作者: 东越陆孟明2017
收藏本书TXT下载
  《竹书纪年》曰:“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日照古属琅琊,离琅琊台20公里)。查找山东省地图,日照以南20公里左右的确就是枣庄市临海的龟山景区。
  传说中的这只“龟”就是在这古“天台山”以南的现今枣庄地区。龟山风景区坐落在枣庄市市中区孟庄镇境内,距枣庄城区15公里。龟山海拔331米,龟山历史悠久。从殷朝到明清,先人活动的踪迹遍布山顶,镌刻精细的八卦图,香烟缭绕的紫云观,雄伟壮观的古山寨依稀可见。

  而传说中的这条“黑龙”就是龙山。位于山东省滕州市区北约6公里处,有滕州后花园之称,为古滕八景之首。清代内阁大学士刘墉,在龙山脚下吟出咏滕绝句:“南望微湖怀夜月,北瞻龙岭仰晴云”。古滕八景之首的龙岭晴云就是滕州北部的龙山,因形状似龙,雨过天晴,祥云缭绕,绚烂多彩,故名。王政诗赞曰:“云自从龙沛作霖,夕阳新霁豁芳林。知时好慰逢年望,出岫原存济世心。彩焕轮团瑞霭,文成锦绣散高岑。雨底事关民膜,恒顾丰穰岁不”。

  而滕州市隶属山东省枣庄市,与“龟”在同一个地方。并且在龙山有一种黑土叫作“砂姜黑土”。砂姜黑土是晚更新世(Q3)以来,在古地理环境条件下,发育在第四纪河湖相沉积物上的半水成土壤。由于它处于一种扇缘洼地的地貌类型,大量富含Ca(HCO3)2 。水的补给,而又排泄不畅,且有季节性积水,因而早期有草甸潜育化及CaCO3。的淀积过程,后期又经历着耕作熟化及脱潜过程。
  这是一个古代过程的延续,由于全新世(Q4)气候转暖,河水量充沛,现砂姜黑土分布区当时为一片湖沼草甸景观,低洼处形成大面积粘质河湖相沉积物,耐湿性植物周而复始生长死亡,有机质在干湿季的嫌气与好气条件下,腐烂与分解交替进行,高度分散的腐殖质胶体与矿物质细粒复合,使土壤染成黑色,形成黑土层。砂姜黑土土体深厚,剖面自上而下有耕作层、亚耕层、残留黑土层、氧化还原过渡层及砂姜土层。上部50或80厘米土体以暗灰黄,橄榄棕色为主,并有20-40厘米不等厚的棕黑色残留黑土层;心土层呈橄榄棕色为主,有较多黄棕色锈斑或铁锰斑、灰斑,其下为橄榄棕色砂姜土层,夹有少量锈斑,铁锰斑等新生体。

  这便使得远古的人们远远望去,就是一条作恶的黑龙了。
  “积芦灰以止淫水”的含义是:洪水淹灌入人类居住的窑洞或半地茅屋,造成人民流离失所、无处栖身的不幸灾祸,女娲出于防范滔滔洪水保护人类儿女生命安全的需要,发明了在茅屋周围堆积泥土或灰烬之土,垒积成小型“土堰”,防止了天降雨水和洪水对人类居住房屋的淹灌、威胁,即“积灰止水”的治水方法。洪水之中,女娲及族人们终于在万般不利之中,为保护自己在洪水中的安全而发明了这一“水利”工程。

  “积芦灰以止淫水”之“芦灰”特指“燃烧芦苇之灰土”即“草木灰”,而“淫水”是指“地下浸淫渗出之水”。在洪水过去之后,地下不断渗出的水也给人们带来了不便和后怕,这样的“水利工程”也解决了很大一部份的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
  陨石雨的撞击过去了,洪水也慢慢退入了大海。人们的生活渐渐又恢复了平静。平静?结论是否定的。各部落中人口的减少和因为灾害导致的食物和资源的减少使得在各部落间发生了不断的争抢事件。女娲不断地游走于各部落之间,不停地安抚那些受了重创的人们,但伤口实是太深了,人们在重建生产生活之余,似乎已经开始对女娲及其领导的地位产生了些许不信任。
  于是在部落社会中重新恢复人口和恢复原有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便成了女娲当前最重要的事了。
  日期:2017-12-02 15:04:11
  补充:
  枣庄龟山上的鲁南第一溶洞更令人连连称奇。溶洞全长600多米,洞连洞,纵横交错。洞内钟乳石倒挂,石笋林立,滴水叮咚,石壁耸立,既奇妙又壮观。尤其是钟乳石和石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女娲为族人们在这里将古代龟山中像鳌足一样的山石挖断,供人们在这里躲避洪水的侵袭。并且为防止山石蹋落,又用挖断的石头在山洞内和山洞口垒砌了石柱以作为支撑。
  而擒杀黑龙,不过就是将裹着滚滚黑土而来的洪水从挖开的沟壑中引到了远离人们避洪的地方,后来洪水又通过山中的地下河流从山脚钻出溶洞而流向大海,在古人看来如同擒杀一般。
  日期:2017-12-03 18:14:48
  18、女娲“造”人
  《风俗通》(应劭著)中有短文:
  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这个传说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以至于终于,这个故事在不断地添枝加叶后进入了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

  我们再来看这个句记载: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女娲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
  女娲眼看大伏羲部落在历经了战争和大灾难后人口减少,生产减弱,甚至有地部落间开始争抢粮食水源,深感必须要将人口增添上去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现状。并且让人们有了生育的观念,才会专心于生产和生活中去。
  于是女娲宣布废除旧的群婚制度,施行以女人为主体的对偶婚姻。家庭也由原来的群体大家庭分裂成以女人为主体的独立家庭。女娲定下了新的婚姻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在婚姻中第一次有了家庭,人们第一次有了家庭的概念;孩子们也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的父母是谁。
  不过这种家庭并不稳定,女娲在制定的婚姻制度中仍然是沿历了女性在婚姻中尊崇的地位。因为对偶婚是女人娶男人为夫,被娶来的男人在家庭中没有任何地位,除了劳动和与妻子过*生活外,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没有丝毫权力。妻子随时可以把丈夫赶出去,再与外族团其他男子成婚。这种婚姻多则数月,少则几日,能保持一年以上的极少。因此,对偶婚的女人,一生可能会有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婚姻。健康的男人一生可能充当几任或几十任丈夫,但当他们年老体衰时,就会被赶回本族团,依靠自己的外甥女来养老送终。郭沫若先生在谈到对偶婚时,把对偶婚称为“男人的三从”,即少年从母,壮年从妻,老年从女(外甥女),这是十分准确的。

  当时男子从事打猎、捕鱼,女子从事采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女子采集所得的收获要比男子狩猎要稳定得多。在这种经济状况下,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有了显着的地位。同时,实行族外婚,男子夜晚到女方氏族中过夜,白天回到自己氏族劳动,所生的子女皆归女方所有,使得氏族成员“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人们按母亲的血缘关系确定亲属关系。在母系氏族内部女性作为直接生育者、养育者对后代具有生杀大权。总之,妇女无论是在生儿育女还是在物质经济方面都比男子优越一些,所以,女性在当时拥有极高的地位,女性在生殖繁衍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偏执地认为人类生命主要归功于女性,对女性生*器官的崇拜可以促使人类生殖繁衍的繁荣。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母系氏族时期女性性与生殖崇拜意识十分突出,大量的岩画都清楚地绘着夸大的女性性特征,如,细腰、肥臀、丰满的丨乳丨房等。现居住在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其带有神秘色彩的“走婚”,其实就是对偶婚的残留形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