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神话故事,还原真实历史——先古时期话沧桑》
第20节

作者: 东越陆孟明2017
收藏本书TXT下载
  那柏皇氏呢?她经常深入各部落了解情况,特别是那些居住在靠近河边低洼处和经常有猛兽出没的地方,积极帮助他们做好各种防水灾,防野兽的措施,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她亲手帮河边的住户制作竹排和木船,指导住在经常有野兽光顾之地的族民用石头和木料建造坚固的房屋。她这种与百姓同甘共苦,还无私的帮助其他部落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得到了各部落民众的广泛赞扬。这似乎和某一段历史有点像:三国时刘备进许昌后不也是在自家园子里开荒种田么?这是异曲同工啊。

  在西边,被女娲除名的雷泽氏、燧人氏重新立族,在东边,有洛氏、葛天氏则拥立了女娲的第四子叔和独立为一脉。在南边,无怀氏等部族向南迁徙......很多现象表明夺位的涂山氏或许是真的孤家寡人。
  日期:2017-12-10 14:07:58

  再说祝融氏,自从在柏皇氏这里吃了败仗后,害怕来自中央部落的围剿,便全速全族反方向向东南开去。在路上,祝融氏听说了来自中央部落的巨变,才稍稍松了一口气。没多久,部族行进,来到了在柘城的朱襄部和太康的阴康部两部落的领地上。
  朱襄氏为伏羲时诸侯。又号飞龙氏,称子襄。元郑杓《衍极》卷一《至朴篇》刘有定注云:“太吴之时,龙马负图出于荥河。帝则之,画八卦,以龙纪官,乃命飞龙朱襄氏造六书,于是始有龙书。”清雍正《河南通志》卷之49《古迹.陵墓》中有,“朱襄陵,在柘城县城东10里有朱堌,上有寺以守焉。”又见该志卷50《寺观》:“朱堌寺在柘城县城东10里,明建。上有朱襄陵。”在该志卷51《古迹.古城》中有:“朱襄城,在柘城县。按朱襄氏,伏羲之后。禅通纪,谓其都于朱,故号朱襄氏。”清光绪本《归德府志》卷33:“朱堌寺在柘城东10里,上有朱襄陵,故名。”

  《柘城县志》对古天子朱襄氏的记载颇为详细:“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于是多风,群阴閟遏,诸阳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痁痎,乃令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令曰来阴,都于朱,故号曰朱襄氏。翻译古文,这就是一个传说:
  朱襄氏在柘城时,正值恶魔作怪,常刮大风,飞沙走石,天干地裂,五谷不丰。朱襄氏心急如焚,决心降伏恶魔,为民除害。他召集士达、飞龙共商降魔之策。他们认为:恶魔乃邪恶之气,斜必畏直。最直莫过于琴瑟之弦,于是就决定造一把瑟来降魔。士达、飞龙忙着准备柘丝、良桐。朱襄氏命能工巧匠,精心制作了一把瑟。一日,黄沙蔽日,恶魔又来作怪。朱襄氏便携瑟登场,迎风而鼓,瑟声高亢激越,怪风渐息,天空彤云密布,立时大雨如注。从此百姓过上了平安无虑的生活。

  传说中恶魔生成怪风,按今天来看,就是平地起的一阵龙卷风。龙卷风在平地起一般能维持的也就15-20分钟。而“瑟’在古代有形容茂密 。如:瑟彼柞棫(彼柞棫之木众多而茂盛)和明洁:瑟彼玉瓒,黄流在中。——《诗·大雅·早麓》的意思。《诗陈风》‘株林’,刺灵公也。至秦为柘城县”。柘城县为秦置县,先秦时名株。《后汉书郡国志》也证,“陈有株邑,盖朱襄之地”。《路史》上说:“朱襄氏都于朱(今河南柘城县)。”而当时的柘城遍地柘木,柘城也是因柘木而得名。但在当时“柘”字还未出现,故以“朱”代指“朱地”“朱野”,从而也将朱襄氏族崇拜的圣木称为“朱木”。柘城一名始于战国,当时属楚国。据《太平寰宇记》记载:“邑有柘沟,以此名县。”

  日期:2017-12-10 14:08:58

  “柘木”又名桑拓木:桑科植物,为我国历史上著名名贵木料。拓木油性大,生长较快,特别是当年的枝条,生长特别快。拓木叶在很多地方用于养幼蚕,所以称桑拓木。另具中药价值,有化瘀止血、清肝明目之功效。果期雌花被与小苞片同时增厚包围着瘦果。果实卵形,绛红色,多数集成头状花序。木材密致坚硬,可制弓。“弦”有系在弓背两端的、能发箭的绳状物。一件乐器可以制服龙卷风?那只是孔子为“礼”的需要罢了。实际应是古人认为有魔兽作怪,故此作了一些弓箭来射击。同时将民众迁往在柘城常见的柘树茂密的地方以避免龙卷风的侵袭。

  刚来到柘城的祝融氏,也应是远远看到了这场龙卷风和朱襄氏部族应对风灾的过程。
  《吕氏春秋·古乐篇》有一段记载:“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阔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而宣导之。”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在潮湿的自然环境之中,加上劳动繁重,所以不少人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通鉴纲目》记载“阴康氏时,水渎不流,阴凝而易闷人,郁于内,理滞著而多重膇,阴康氏所以利其关节,乃制舞焉,治于华原”。“教民制舞”可视为中华舞蹈、健身祛病活动最早的源头。“理滞著而多重膇……”约略犹如今天山区的大骨节病,可以推断:塔坡遗址就是阴康氏部落当年活动的主要地点之一。为了对付这种疾病,“阴康氏”部落的先民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支节”的养生方法。所谓“大舞”,实际上就是一种类似于气功导引的养生方法。其基本作用是宣达腠理、通利关节,达到散瘀消积、保持健康的目的。

  祝融氏来到此地,见到这样的风灾和人民患病的场景,知道这不是一个可以养人的地方。所以还要往东迁徙。问题是朱襄氏和阴康部会放自己过去吗?于是祝融氏和羲叔派人与两部落进行了谈判。从史书上看,我们仍然可以确定的是,那时候的人们是有歌有舞的。相信在一个有石琴、石瑟和舞蹈的宴会中,三个氏部的首领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了和谈。”

  文献中的记载 古瑟与后世瑟在定弦 演奏方面是不同的 古瑟采用五声定弦法 故瑟无弦 虽师文不能以成曲 故叩宫而宫应 弹角而角动 此同音之相应也 其于五音 无所比 鼓之 二十五弦皆应 此不传之道也,少数民族在歌舞活动中 仍然保留着“弓琴”这件古老的弹弦乐器。“从丝附木,琴瑟之像也。”即以丝弦张附在木器上的象形。因此可以推知早在甲骨文产生之前,古瑟已具雏形,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我国最早的弦乐器是捕猎工—箭之弓—从而在“弓”基础上发展成为“弓琴”从甲骨文的角度认为,“弓琴”是我国弦乐器的唯一的源。琴瑟等都是从“弓琴”发展而来。

  清末学者俞樾引《礼记·礼器》中:“松柏之有心”:“朱,木心也,而非赤色之义。”《释名·释形体》中说:“心,纤也,所识纤微无不贯也。”故知心有纤细之义,物之纤锐者为心。祝融氏安全地通过柘城和太康,继续向东而去。
  日期:2017-12-11 21:17:27
  24、祝融东迁

  祝融在安全通过朱襄氏和阴康氏的领地后,还是继续一路向东去。在通过今天山东南部后终于来到了江苏北部徐州一带和苏鲁交蜀一带。在那个地方,祝融氏惊奇地发现,这里并非是无人的荒地,而是早有人类在些生活。祝融氏之前从未听说过这里是大伏羲氏族的下属部落,于是谨慎地派人去与之交涉,希望他们可以容纳自己的部族在这个地方定居。只是当交涉的人回来后回答的是当地的部族拒绝接纳祝融氏。那么是怎样的人群定居在这一带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