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中央部落,嬟移将自己埋汰在工作中,想让自己不再去想今天的这一幕,但是越不想去想,却越是想。而自己的身体也不听使唤似地支开了侍女,在女人区要了一个比较好的房间。嬟移甚至都为自己大胆的行为感到惊讶。
《路史》的记载:
葛天氏,葛天者,权天也。爰拟旋穹,作权象。故以葛天为号。其为治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汤汤乎无能名之,其及乐也,八士捉扴投足、掭尾叩首,角乱之而歌八终。块柎瓦缶,武喿从之,是谓广乐。于是封泰山,兴货币,以制数会,故沈滞通、而天下泰矣。
《诗经·采葛》中这么写道: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首诗是描写男女之间在采葛劳动中思念伴侣。“那采葛的人儿啊!一天看不到犹如三月未曾见面一样!”可见这些相爱的男女们思念之深。那么他们采回去葛滕干什么呢?《诗经·葛覃》解答了这个问题。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藿,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诗中“絺”为细麻布,“綌”为粗麻布。她们把采回去的葛滕经过砍砸,煮去外皮,提取纤维,捻成线绳,编织成细麻布和粗麻布,为人们遮羞取暖,抵御严寒。《诗经·风·郑风》有每年三月上已(初三),男女放下采葛的活计在溱洧河边祀求爱情幸福的幽会。那些青年男女们拿着像征幸福的兰草、芍药互相玩笑赠送以寄托幸福相爱。《诗经·风·郑风》是来自郑国民间的诗歌,正跟葛天氏的以牛尾做道具叩着牛角唱歌跳舞的风格相吻合。
《中华远古帝王谱》中记载着:古时的男人都是一头黑发用细麻绳随意地绑在脑后,赤裸着上身,(有的胸前长了许多黑毛),下身穿着半截灰白色的麻布裙子,裤腰处用一根麻绳系住,赤着一双大脚,脚面上也长了许多稀疏的黑毛。
女人秀发紧束脑后,宽大的粗布衣衫罩住前胸,下身穿一条深颜色的麻布裙子,有的赤着双脚,有的穿着用蒲草或树皮(加工过的)编制的草鞋。
两相对映,葛天氏在嬟移的时代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嬟移喜欢的男人终于来到了嬟移的身边。除了每天的工作,每当工作有了结束,每当嬟移从外族巡视回来,嬟移就会迫不及待地来到女人区的房子中,和自己心仪的对象厮守在一起,大首领的房屋现在看来已更像是一种摆设,而女人区的这一个房子才是嬟移心中最重工业要的那个家。终于,嬟移有了自己的孩子,如她所愿,是否个健康的女孩,嬟移成了一个母性泛滥的母亲,她将爱女取名为“师嬟”,意为向自己学习,成为下一任首领。
按规定,当孩子三岁的时候,如果母亲不再召男生生孩子,女人区的女性就要搬到另一个抚养的区域,男性也要回到男人区。可是嬟移还是想要这个男人作为一生的伴侣。于是嬟移别出心裁地在部落区之外建造了一个方形的房屋。他的丈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自己则在这个房屋中处理着部落的一些事项。虽然大部落中的重臣都觉得此事荒诞,但因为并没有违反规定,并且学样的男女还越来越多,也就睁只眼闭只眼过去了。嬟移经常让自己的女儿跟着父亲和男人们一起到山林中去狩猎,也经常让女儿跟着自己在各部落间巡视,解决一些族民的实际困难。师嬟就在这样的父母为她创造的环境中不断地成长着......
河北省蔚县三关遗址长方型房屋,是三间联结在一起的,屋门的开设不是朝向一个中心点,而都是坐北朝南开门,并且有火煻,有灶址,证明其一家一户完全过着独立的生活。河南郑州大河村的遗址也是如此。这些,反映出了对偶婚制不仅逐步走向了稳定,私有制度出现,也证明家庭在氏族社会中越来越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独立性。
人类社会中最原始的礼仪,也就是从这饮食男女、家庭亲情关系中产生的,它体现的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一种道德:由于异性相引而有男女相爱成为配偶,又由于事物存在同性相斥规律,第三者插足于一对配偶之间,就会对婚姻家庭造成伤害。
就这样,一个个的三口之家在部落中断断形成着。
一日,嬟移在与重臣的议事过程中看到了一个小的杯子。这个杯子下面还有三个脚。甚是奇怪。嬟移也提起了兴趣。便问了一下,回答则是这是喝水的杯子。人们是用陶土烧着烧着就出来了。下面三个脚是为了可以放稳。他们部落里还有更大的,可以盛饭吃菜。于是有了举趣的首领决定亲自去察看一番。
日期:2018-01-24 23:45:38
39、陶立陶鬲
第二天,嬟移便带着一行人随着那位氏族首领来到了他的部落和制陶者的家中。只见这制陶人的家的地上满满当当地码放着制作完成和烧制完成的陶器制品。嬟移一件件地看着,端详着:“匠工好手意,不知平时制作这些,可都用于实用?”那位制陶匠回答:“回首领的话,小民自知晓这制陶之法,平时便钻心于此。所作陶器,一部尚不能用,一部小民自己使用,另外一部份便是送于这部族中的其他民众方便生活使用。”“那,这两件可否相赠于我?”“首领喜欢,自当奉送,首领拿去使用便是。”
嬟移拿了两只陶罐,让侍女收了,便又转身道:“我看这项工艺非常实用,不知匠人是如何制出?”是的,陶器又是从何而来呢?
陶器的产生和古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对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更成为不可缺少的物品。古人大多依山傍水而居,他们需要寻找贮水、汲水、贮存和蒸煮食物的器具,而此时人类已知道土壤加水后会具有可塑性,并在用火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为陶器的产生准备了条件。最原始的生活用容器是用树枝编成的,为了使它耐火和 致密无缝,往往在容器的内外抹上一层粘土。这些容器在使用过程中, 偶尔会被火烧着,其中的树枝都被烧掉了,但粘土不会着火,不但仍旧保留下来,而且变得更坚硬,比火烧前更好用。这一偶然事件却给人们很大启发。后来,人们干脆不再用树枝做骨架,开始有意识地将粘土捣碎,用水调和,揉捏到很软的程度,再塑造成各种形状,放在太阳光底下晒干,最后架在篝火上烧制成最初的陶器。
接着,经过一段时间,人们发现成型的粘土只要里面有个孔腔,也可以烧制成陶器,这才促使陶器真正出现。制作炊器时,又发现使它受热时不致裂开,就必须在泥料中加进适量的砂粒。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起,人类已用粘土塑造某些形体,如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发现的陶片,经C14 测定,距今就有一万年以上。
嬟移在知道陶器是如何烧造后,便要求同行的重臣都要从自己部族中挑选手工灵巧者到这位制陶师傅这儿学艺,在嬟移的眼中,这是项造福部族民众的大事。如果部族的民众每个家庭,每个人都能用上这用陶制作的盛器,无论对于生活还是生产都将是一个变化和便利。于是在这之后的几天乃至几个月内,这制陶师傅的家中便是热闹非凡,人们进进出出是络绎不绝。拜师学艺的,讨要陶器的,都纷至沓来。制陶师傅虽然忙于迎来送往,还要教授别人如何制陶,如何取土,但也是乐在其中。而且众人的力量的强大的,没过多久,便有新式陶器摆放在了嬟移的眼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