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天,人们还将河水中的冰块放入洞中,先化开的水就是可以喝的。《豳风·七月》即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诗句,意思是说夏历十二月凿取冰块,正月将冰块藏入冰窖。甚至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入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常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嬟仪在这些河边的人们的带领下,来到了山岗之上,也进了这些民人们开凿的洞穴中察看,饮了里面已经渐渐淅开的水,果真和部民们说得一致。不禁称赞族民的聪明。同时也不忘告诉自己的女儿,遇事也要多问问族民,他们的生活经验足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察看完这些洞穴,嬟仪却也不忘发布命令,看自己统辖下的各部落中是否都有这些苦涩难咽的河水的问题。如有,就将今天看到的解决方法传递下去。众人即遵命而去。
“可是,阿娘,既然水可以藏在这洞穴中,那人们食用的食物就不可以藏在洞穴中呢?现在人们在春天夏天秋天的时候都可以吃到食物,在冬天的时候就要出外,到比较远的地方去找食物,男人们还要顶着冬日的寒风在山上打猎,如果有食物藏在这样的洞里,或许可以解决过冬的食物了呀,我看有些小动物也是这么做的。”
女儿的见解让作为母亲的嬟仪不禁有些惊讶。如果果能实现女儿所说的这个方法,的确是可以解决人们过冬的时候食物不足的问题的。于是嬟仪就下令让人先去做试验,看是不是可行。
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曾发掘出许多灰坑,其中一类灰坑便是供当时人类藏物的窖穴。这种灰坑,其口平面形状有椭圆形和长方形两种,口和底面的大小差不多,坑口外沿均有对称的柱子(柱洞),坑底呈硬土面,口底之间有供上下的台阶,坑内多见陶盂、陶支架、石磨盘、石磨棒等日用物品以及存放在这些日用物品内一起出土的储藏食用品。
其实在当时,人们在不断的生产和生活中,在平原或谷地中一般找不到天然的洞穴,故只能因地制宜,利用制作的石器工具,仿照洞穴居的形式,在能进行农业生产和渔猎活动的场所中,掘地为穴,穴上铺盖草类植物以作顶盖,既可以避风雨,也可以避野兽。在嬟仪的命令下,人们试着将这种地穴挖深,挖宽,将收获的一部分食物和一些冬天用不着的器具放在这些加深,加宽的洞中,上面继续用一些茅草覆盖,发现这的确好用。人们形象地称这为地穴告诉我们的方法,就是今天的“窖”了。
进入冬季,气温渐渐下降,江河开始封冻,松软的泥土也慢慢变得坚硬。在北方长大的人们过日子很有体会,必须在土地封冻前把地窖挖好,把秋天收下的 土豆、白菜、水果以及牛羊肉等东西统统放入地窖储藏起来,过冬的“粮草”准备得足足的,冬天的日子就好过多了。为什么要在土地封冻前挖地窖呢?
因为土壤里面或多或少的都含有水分,但温度降到零度或零度以下,土壤里的水分就会凝结成冰,将土壤冻结,这样就产生了冻土。但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 冻土仅仅是一层,而不是全部冻结呢?原来大地深处有秘密,表面温度是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水分和泥土一起结成坚实的冻土。但是,到了一定深度以后它的温度就不再降低,而是常年保持一个基本恒定的温度,科学家将这一层称为恒温层。再往下因为越来越接近地心,温度反而逐渐升高。
挖开冻土层后继续挖下去,就会发现这层坚硬的土层并不十分厚,在它下面还是比较松软的土。在这里储藏食品就不会冻伤,并起到保鲜作用。大地送给人们一个天然的储藏仓库,既经济又实惠。
人们有了地窖以后,一个新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鬼谷子·持枢·全篇》:“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持枢,就是掌握行动的关键,控制事物的规律。比如春季耕种,夏季生成,秋季收割,冬季储藏乃是天时的正常运作规律。不可悖反这一自然规律,而例行逆施,凡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即使成功一时,也终究必败。由此而知,人君也有他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他要组织百姓生产生活,教养万民,收获,储藏等...《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