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之浴血陇右》
第26节

作者: 秦阳草堂
收藏本书TXT下载
  也许基于这个缘故,建国后粟裕大将亲自指挥在打拉池建设了一个军用机场,1978年至1986年之间,原航空兵45师的师部曾驻于此,我在1992年第一次前往打拉池时就在机场场站警卫连营区长住三月有余,那时该场站仍归原航空兵45师管辖。
  粟裕大将相中这个地方主要出于军事交通考虑,也许还有此地与我军有很深历史渊源的原因。
  世人皆知1936年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于甘肃会宁,但不知主力红军级别最高的会师并不在会宁而在打拉池,因为会宁会师时作为接应二、四方面军北上的红军西方野战军总指挥***并未参加,他一直镇守在打拉池红军西方野战军司令部里。
  在军事家***眼里确保打拉池始终掌握在红军手中要远比前往会宁参加会师典礼更为重要。

  会宁会师之后,朱德、张国焘率领红军总部和四方面军四军、三十一军于1936年10月23日抵达打拉池,彭老总杀鸡宰羊迎接他们的到来,红军一、四方面军自懋功之后再次会师,为了纪念这次会师,距离打拉池不远的一个煤矿矿区被命名为“红会”,据说倡议人是当年曾经参加了会师的一位老红军。
  不能再东拉西扯了,回到主题,还是捋一下陇山回中道的大致路线:
  自长安出发,无论走李春茂主张的凤翔—泾川—镇原—萧关—固原路线,还是走刘满主张的陇县—华亭—平凉—萧关—固原路线,两者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回中道自陇山东麓起基本沿由南向北走向最终到达终点萧关和固原,由固原再经海原西去可达靖远附近的黄河东岸。
  回中道至少在先秦时期就应开通,《史记 . 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这条记载明确告诉我们,秦始皇曾经沿此路巡行陇西、北地二郡。

  两千多年前的战神霍去病第一次西征河西走廊是否就是沿这条古道抵达黄河东岸后渡河西去呢?因为在靖远周边渡河西去不远就是今日景泰西北部匈奴部族遫濮族(也作须卜)的领地,这是他本次西征的第一个顺位打击目标。
  我们认为基本没有可能,因为在公元前121年,萧关、固原地区仍属北地郡,安定郡尚未建立,且此地属于汉匈交战的前沿,如霍去病率军沿回中道进军,从军事角度分析可能会触发不可预测的意外状况发生,不有利于西征河西走廊战役目标的实现。
  此外,《后汉书》明确记载“去病侯三岁,元狩二年春,为票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霍去病不可能率军在北地郡巡游一番后再率部南下进入陇西郡,然后再渡河西去进入河西走廊地区。
  日期:2018-01-01 10:22:36

  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 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汉匈河西之战》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
  23
  由于回中道是自南向北的纵向路线,而且基本在陇山以东的山峦河谷间穿行,实际上它并不是一条东西穿越陇山的道路,但它就像一根脊椎,将东西穿越陇山的各条道路串联在了一起,最终形成陇山地区密集的路网结构。
  东西穿越陇山的古道自南向北依次是陇关道(亦称为陇坻道、关陇道)、番须道、鸡头道和瓦亭道(在今宁夏西吉县将台乡境内),相对而言瓦亭道开通最晚,直至东汉时期才有记载,本文不再详述。

  还有一条道路被后世之人称为陇山六盘道,此道路应开辟于宋金时期,成型于蒙元,一直延续至清末,成为陇右地区与关中平原的主要交通干道,民国政府在此基础上建设了西兰公路,前几节内容我们也有所提及,大致与今日国道312线的走向一致。
  六盘道开通较晚,霍去病第一次率军西征河西走廊时的公元前121年肯定还没有这条路线。
  番须道因路经番须口得名,番须口位于华亭县以西陇山东麓,大体位置应在华亭县马峡镇以西陇山东麓的峡谷之中,具体位置有待进一步考证。
  番须道东接南北走向的回中道,经华亭马峡镇向西穿越陇山抵达陇山以西的水洛(今庄浪),再由今庄浪西去通渭、陇西、临洮、兰州,或南下秦安、天水,或北上静宁后西折前往会宁,再沿祖厉河抵达靖远。
  公元前121年,番须道所在地理范围大部分均在陇西郡行政区划之内,一部分可能在北地郡行政区划之内,此时安定郡、天水郡均未设立。

  鸡头道因路经鸡头山而得名,鸡头道的主要路线走向学界也没有太大争议,唯一有争议的是今日平凉崆峒山是否就是秦汉时期的鸡头山?或者说秦汉时期的鸡头山不是指今日平凉崆峒山,而是如兰州大学刘满教授所主张的六盘山、陇山、鸡头山本就是同一座山,鸡头山与崆峒山根本没啥关系?
  这个争论不管什么结果都不影响鸡头道的路线方向,鸡头道依然东接南北向的回中道,自平凉安国镇(汉泾阳县)起经今日泾源县后再沿香水河谷向西翻越陇山,经通化乡抵达庄浪与番須道交汇,或沿香水河谷翻越陇山后抵达隆德,再经静宁西去会宁、兰州、靖远等地。
  为了便于大家更直观的了解陇山地区的古代道路,我们将上述陇山古道的走向制作成一幅交通路线示意图,很不专业,但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
  图中所示的这些古代道路确切开通时间实际上已经无法考证了,在这上面下功夫有意义但意义不大,我们之所以费很大劲要说清楚这些先人开辟的遥远、伟大的道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还原霍去病率军自长安出发后在渡过黄河以前进军的路线,有点强迫症的意思。
  可能有人说还原了、掌握了又能这样,不知道又能这样?如果照你这么说,那干什么都没有意思。

  要弄清楚霍去病自长安到黄河之间的进军路线,结合陇山古道分布情况,我们认为至少还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史籍记载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那么他一定是到达了陇西郡,是从陇西郡出发渡过黄河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公元前121年时,安定郡、天水郡都没有设立,但是史籍关于陇西郡具体版图范围记载的并不是非常详细,尤其是今日会宁、靖远、静宁、庄浪、隆德等地是否在陇西郡范围之内还不好说,因为至少在公元前114年设立安定郡时,会宁及靖远大部属于安定郡管辖。
  我们知道西汉安定郡是由北地郡分立而来,那么极有可能会宁、靖远在公元前121年时就属于北地郡而不属于陇西郡,如果真是这样,霍去病就不大可能在靖远附近西渡黄河,因为史籍明确记载他是“将万骑出陇西”,当然也有可能他走出陇西郡地界再到北地郡管辖的靖远附近黄河东岸并渡过黄河,这只是一种假设,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只能怪《史记》、《后汉书》等记载的语焉不详了。
  第二,自长安出发到达黄河岸边,无论走哪条道路,都有千里之遥,对于现代人可能不觉得什么,对于两千多年前的人来说这绝对算得上是长途跋涉。
  大军长途西征除粮草及其他军需补给以外,水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若仅从此角度考虑,陇关道及其至天水以后的延长线具有很大优势,因为这条路线基本沿渭河行进,渭河是黄河主要支流,水资源自然是十分充足的,这就是后来的丝绸之路以陇关道为干道的重要原因之一;反过来看鸡头道、番須道经过的区域基本上都在黄土高原地区,干旱缺水,并不利于大队人马行军。
  第三,本次西征河西走廊具有很强的试探性进攻意味,虽然张骞提供的基础情报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毕竟前途未卜,那么大军西征后作为驻守在陇西郡的边防部队如何接应和配合也是需要严密制定相应计划的,不可能霍去病率军渡河以后无人过问任其自生自灭,如果从这个角度分析,霍去病如果率军不去陇西郡治所在地狄道(今临洮),直奔黄河而去,无论如何显得过于仓促,要知道这场战役是汉帝国主动发起,主动权在霍去病手里,没有理由在准备不充分的时候就对一个未知的地域发起攻击。

  第四,渡河之后西征大军将再无喘息之机,必然是一场接一场的恶战,因此战前让将士消除疲劳保持高昂旺盛的斗志和强大战力也是本次西征的关键所在。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虽然霍去病将军自长安出发后可能有好几个路线可供选择,但他只可能走一条路,到底是那条路呢?我们有自己分析出来的答案,你也有了你的答案了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