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
第29节

作者: 易中天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对待刘备的问题上曹操集团是有两种意见的,一种意见主张杀了刘备,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不能杀刘备,郭嘉的态度记载在《三国志·郭嘉传》裴松之的注里面,裴松之并列了两种郭嘉的意见。第一种是《魏书》上说的,说曹操去找郭嘉,说现在大家都说刘备这个家伙那不是个什么善类,放在我这儿肯定是要给我惹是非的,要我杀了他,你觉得怎么样?郭嘉说,明公你手提三尺宝剑,起义兵,诛凶暴,你靠的是什么?诚信啊,你靠的是诚以待人才有今天,现在刘备一个英雄走投无路来投奔我们,我们如果杀了他,天下人会怎么想呢?所以郭嘉说,不能随便杀:

  “以一人之患,绝四海之望,请明公慎之。”
  另一个记载是《傅子》,《傅子》这本书里面讲曹操放刘备,郭嘉赶快去找曹操说,刘备这个人放不得的,因为他是英雄,他放出去肯定他要闹出些动静来,郭嘉说: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
  敌人放走了以后后患无穷,明公你要早做安排。也就是说有人要杀刘备郭嘉说杀不得,有人说要放刘备郭嘉说放不得,所以裴松之的注说,这两个是相反的啊。其实不相反,是一致的。为什么这样说呢?郭嘉从来就没有说要杀刘备,郭嘉说的是“宜早为之所”,就是刘备这个人你一定要早做安排,安排不等于杀啊,在这个问题上我同意周泽雄先生的观点,周泽雄先生说郭嘉的主张是既不能杀、也不能放,怎么办?软禁,你把他软禁起来嘛,,既不丢失人心,又不放跑敌人。但是很奇怪的是曹操这回怎么好像没领悟啊,这也可能这个事情实在太敏感了,郭嘉不便说穿,没有把软禁这两个字说出来,只是说你早做安排,曹操也不知道一个什么原因他就没明白。当然了,就是曹操也好、郭嘉也好,都是人不是神,他再料事如神他也算不到六年之后隆中会走出来一个诸葛亮,这是他算不到的,这叫做人算不如天算。

  诸葛亮和郭嘉是三国史上非常难得的两个天才,他们有很多共同的地方,第一,他们都是少年天才,郭嘉出山的时候27岁,诸葛亮出山的时候26岁,而且一出来就表现得非常地成熟,对于时局看得很清楚,而且每一个主张都能够实施;第二点,这两个人都审于量主,就是这两个人都会为自己选老板,郭嘉是先投靠了袁绍然后改换门庭去找曹操,诸葛亮是坐在隆中不动等着刘备出来,而且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给自己选老板呢?是普天下的人都认为袁绍是个绩优股的时候郭嘉一眼就看出袁绍是垃圾股,是普天下的人都认为刘备是垃圾股的时候诸葛亮一眼就看出他是绩优股,这两个人现在要炒股票那不得了,我们就别干了这事,那钱都被他们赚了;第三个呢,他们都谋功为高,他们对各自集团的贡献都非常之大;第四个呢,他们都忠心耿耿,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郭嘉也是这样,后来曹操回忆郭嘉说郭嘉这个人身体不好,看来这个年轻人是比较弱的,体格不太好,而且生活也不太检点,可能酗酒之类的事情也是有的,所以38岁就去世了,他说郭嘉其实是知道自己的,他总说我身体不好,我不适合在南方生活,我如果到了南方我肯定要死,但是每次跟他讨论问题的时候他都说要打荆州,曹操说这是拼了命来为我立功啊,说我虽然现在给他讨了封、讨了赏、写了很多文章来表彰他,可是对于一个死了的人有什么用啊!郭嘉啊,奉孝啊,所以他才痛哭流涕地说:痛哉奉孝,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第五个相同之处,就是他们都与托以后世有关,诸葛亮这个没有问题,刘备是托孤的,白帝城托孤把刘禅托给了诸葛亮,而曹操自己说他也是准备自己百年之后把后事托付给郭嘉的,没想到郭嘉先我而去

  所以郭嘉的去世对于曹操来说真是重大损失,由于他的提前去世,我们看不到曹操把后事托付给郭嘉的那一天;也由于他的提前去世,我们没能看到这两个天才的斗智,如果郭嘉还在,他和诸葛亮肯定有一场智斗的戏好看,这个我们没看上;也由于他的过早去世,他的名气没有诸葛亮那么大,他的形象没有诸葛亮那么闪光。诸葛亮26岁出山,54岁病逝,为刘备集团服务了28年,其中有11年是大权独揽。而郭嘉呢,27岁出山,38岁去世,为曹操服务了11年,官职只是军师祭酒,军师祭酒就是参谋,连参谋长都不是,作为后来人,我们确实为郭嘉感到惋惜。郭嘉的不幸,是曹操的不幸,是刘备的大幸,何况刘备现在已经有了诸葛亮了。

  奇怪的是,诸葛亮这个人在此之前一直隐居在隆中,他似乎一直在等待着刘备对他的召唤。这就引起了我们的一个兴趣,我们很想知道,刘备身上究竟有什么东西让诸葛亮这个天才如此地看重呢?请看下集——慧眼所见
  我们这一集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当中,诸葛亮为什么一眼就看中了刘备呢?这个我们就要稍微地讲一下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尤其是他的青年时代是怎样的。从陈寿的《三国志》那里我们得知,诸葛亮是一个少年天才,陈寿的《三国志》对诸葛亮有这样一个描述,陈寿在写《三国志》之前为诸葛亮编了一个文集,他把诸葛亮的文集上交给皇帝的时候写了一篇表文叫做《上诸葛亮集表》,在这个表文里面陈寿是这样描述诸葛亮的: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诸葛亮是一个少年天才,也是一个帅哥,身高一米八四而且容貌甚伟,不仅仅是个子高,当时人都觉得他很特别。他的身世我们知道的不多,只知道他是一个孤儿,从小跟着叔父诸葛玄生长成人,诸葛玄来到荆州以后诸葛亮也来到了荆州,住在隆中。诸葛亮到了隆中以后过的是一个耕读生活,所谓耕读生活就是一边种地、一边读书,后来诸葛亮在自己的《出师表》里面是这样描述的: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那么这句话,苟全性命、不求闻达恐怕是有点套话的意思,那你不求闻达你最后出山干什么呢?“躬耕于南阳”,这个事情看起来是真的,但是这个事情它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靠种地来谋生,但是根据诸葛亮的家世来看倒不至于是一个普通农民,因此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参加农业生产在当时也是一种雅兴,是一种雅事,后来我们看嵇康,嵇康是打铁的,你说他就是个铁匠吗?他不是,用现在的话说是玩儿酷。当然诸葛亮到底是谋生还是雅兴现在我们弄不清楚了,但是我可以肯定一条,不管是出于哪一个原因,诸葛亮种地的时候一定是分认真,因为诸葛亮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我非常敬佩他的,就是做事情一丝不苟,这个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他当了丞相以后事必躬亲,所有的事情他都是亲历亲为,我怀疑这是他在隆中种地的时候就养成的习惯。但是另一方面,诸葛亮读书却很马虎,《三国志》的说法是“观其大略”,就是说诸葛亮的朋友们读书都非常认真,字字推敲,诸葛亮拿来一看,一目十行,观其大略,相当于后来陶渊明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其实是会读书,观其大略就是能够掌握精髓,不求甚解就是善于抓住要害,这叫做会读书,而且在我看来,一个人只要不是做学问的,读书就应该像诸葛亮和陶渊明说的那样观其大略、不求甚解,不要去咬文嚼字,不要去抠那些很小很细的小问题,这正如一个要得天下的人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大气的人。

  除了耕田和读书以外,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个是抱膝长啸,一个是好为梁父吟。“长啸”是什么呢?长啸我估计是种导引之术,就是一口气从丹田提上来,从喉管里发出去;那么“梁父吟”呢?梁父吟原来是一种葬歌,葬礼上唱的歌,是比较悲凉的。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一个身长八尺、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在山林之间,坐在一块石头上,两个手抱住自己的膝盖,望着那山林,一声长啸,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啊。我觉得在诸葛亮的啸和他的歌里面,体现了他博大的对人生、对社会的悲悯情怀,慷慨悲凉,它体现了诸葛亮对世事人生的深度关切。这就是典型的国士了,而且是无双国士,国士的特点是什么?我在讲《汉代风云人物》的时候讲过: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就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志向的人。

  诸葛亮也有能力,他后来平治天下就是他能力的表现。那么他有条件没有呢?有。
  第一,诸葛亮有一个好背景。诸葛亮祖上是做官的,他的祖父官还做得很大,他的父亲和叔叔也都担任过地方官,所以他是官宦人家,官宦子弟,对于官场上的事情他是知道一些的,官场里的关系他也是有一些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