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强宋》
第6节

作者: 日月重开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然,是金子就要闪光,赵匡胤这块真金终于被后汉枢密使郭威所发现,被引进到军中担任初级军官。按《飞龙全传》的说法,赵匡胤是先和郭威的侄子柴荣在患难中结识后一起投在郭威麾下,还和柴荣、郑恩甚至自己的亲弟弟赵匡义结拜为兄弟。但事实上赵匡胤当时是和军中另外几位初级将领结拜,称为“义社十兄弟”,分别是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这些人中有些提拔很快,渐渐掌握了军权,成为后来宋太祖建国的主力。

  时势造英雄,英雄变时势。在五代十国的乱世纷争愈发深入的时候,能够结束这个乱世的人已经悄悄登上了历史舞台。
  履霜冰至,见龙在田
  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赵匡胤离家出走是正确的,王彦超没有收留他也是正确的,因为他最后落脚的郭威才是他的真命天子。
  赵匡胤初投在郭威门下的时候,郭威正以枢密使职讨伐三镇叛军,也就是三个在后汉建国之初就自立为帝的节度使。郭威率军讨平了这三支叛军,为后汉建立了一个比较好的战略局面,自身也赢得了极高的军事威望,并且在军中建立起比较广泛的人脉关系。而且在这期间,赵弘殷也率军参战,立下军功,并且找到了离家出走的赵匡胤。郭威也封了赵匡胤一个“东西班行首”的军职,是他的亲卫队其中的一个分队长。虽然职权不高,但这是赵匡胤走上官场的第一步。

  刘知远建立后汉,迁都至开封,而将发祥地太原交由郭威驻守,并册封为天雄节度使,主要负责对契丹帝国的防务,统辖后汉的主力部队。这个刘知远也有点搞笑,正常人改朝换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改换国号和年号,但是刘知远在称帝之后才改国号。改了国号之后却说自己不忍心篡改晋朝的年号,但是如果要继续使用晋出帝的“开运”年号似乎又确实不太合适,于是非常有创意的恢复了石敬瑭的“天福”年号,并推算出当年是天福十二年,然后再过一年才改元“乾祐”。先称帝,再改国号,然后恢复前朝年号,然后再改新的年号,实在是政治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冷笑话。顺便说一下,刘知远其实是个沙陀人,但是伪称汉高帝(刘邦)的后代,“光复”汉朝。他的庙号叫做“高祖”,而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高皇帝”,史书上一般称之为“汉高帝”。但是宋朝以后却常有人称刘邦为“汉高祖”,一不小心又把这位七百多年后还不忘光复大汉王朝的真正汉高祖给抹杀了。

  当然,除了这个冷笑话和被后人弄错的庙号之外,刘知远应该说还算是个不错的人。在赶走契丹人之后(当然,不是他的功劳),汉族人民颇是义愤填膺了一段时间,凝聚力有渐渐收拢的倾向,但是刘知远却已经54岁了。在那个年代,50岁已经算是高寿了,第二年他就驾崩了,传位于子刘承祐,即为汉隐帝。汉隐帝这位年轻皇帝对老爹留下的班子颇是不信任,一上台不是考虑继续凝聚人心,加快统一步伐,而是开始猜忌老臣。其实责任也不完全在于他,因为五代十国就是一个篡臣当道的时代,臣子们已经用事实证明了多次:篡位,每时每刻。

  于是隐帝将目标对准了高祖留下的几大重臣。首先是在一天上朝的时候突然砍杀了三位中央官员:杨邠、王章、史弘肇,并且还若无其事的宣布:“这三个人仗着资格老,目无君长,所以把他们杀了,各位忠臣不必担心。”然后拟定密诏,分别指定了三个所谓的亲信节度使诛杀三位外镇武将:郭威、王峻、王殷。不过这位年轻皇帝办事确实不很牢靠,他指定的杀手都是郭威的老部下,怎么可能听他这个小孩子的话杀自己的恩帅,他们居然把密诏给被杀对象看。当然刚看到密诏的时候郭威还是很害怕的,毕竟是皇帝下令杀自己了,也不能若无其事。还好他的谋士魏仁浦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修改密诏,号称汉隐帝是要将北镇的所有武将统统杀掉!这招果然绝妙,那帮鲁莽武夫立马上当,也不辨真伪,义愤填膺,一致要求郭威带领大家造反!这时候郭威却展示了影帝才能,他哭着说:“我是忠臣哪,我不想造反哪!我宁愿被砍了也不愿意作篡臣哪!”但是下面的武将一阵鼓噪:“刀都架在脖子上了,你还要当忠臣?你今天是反也得反,不反也得反!”最后郭威禁不住大伙儿的要挟,只好“勉强”答应,并且约定好:“这次我们不是去造反,皇上要杀我们是中了奸人诡计,我们是去清君侧,除掉皇上身边的奸邪。”

  这个桥段看着是不是很眼熟?是啊,历史上、小说里都发生了不少次。其实我们再仔细想想,抛开表演成分不谈,实际情况也正如当初唐明宗猜忌石敬瑭,才逼反了石敬瑭一样,是汉隐帝把郭威给逼反的(当然,他们的区别在于郭威没有去国外借兵,更没有割让国土)。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五代十国是一个谁也信不过谁的时代,君父猜忌臣子,因为臣子确实要篡位;臣子要篡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君父怕自己篡位,所以要除掉自己。在这样一个逻辑循环中,君臣父子都失去了自己的位置,陷入了一轮又一轮的改朝换代之中。所以说,儒家道德中的核心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确实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当这套道德标准失效的时候,社会就会陷入类似于五代十国的反复悲剧之中。当然,现代有很多人口口声声说道德不足以治世,需要所谓的法治社会。然而“遵纪守法”本身都是一个属于道德范畴的问题,须知弑君篡位是天字第一号法律,当道德崩溃的时代,连这条法律都无人遵守了,还谈什么法治社会呢?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郭威集结了北方边防线上的各路部队,向首都汴京开进。这些部队都是后汉防御契丹的主力部队,当然是后汉最精锐的部队,以这支部队去打余下的部队,胜算是非常大的。郭威的首批造反部队从邺都(今河北大名)出发,一边开进一边继续补充新的造反加盟者,没有经过战斗就控制了黄河渡口。过了黄河后,义成军节度使宋延渥迎降,又不战而控制了开封的北当口濮阳。到此,郭威只用了三天时间,而汉隐帝才刚刚得到郭威没有被杀而造反的消息。开封城内的人大多认为郭威带领的是精锐部队,比城内守军要强得多,不宜硬碰,只能坚守城池,以待援军。李太后则告诉汉隐帝,两人毕竟是舅侄,郭威也是被他给逼反的,如果能赦罪的话没准就不反了,就算不能,此时先下一道诏书,看看他的反应再说。

  这些建议其实都还是比较合理,但是汉隐帝这位青年确实非常愤怒,当泰宁节度使慕容彦超率军勤王时,两句大话一夸,他跟着头脑一热,就决定出城和郭威决战!并毅然将郭威留在开封城内的子女家属统统杀掉,以显示坚决镇压不留后路的决心!顺便提一下,这位慕容彦超,其实是汉隐帝的叔叔,也就是汉高祖刘知远的亲弟弟,完全汉化的沙陀人,但不知为何放弃国姓,取了一个早已消亡掉的鲜卑族的姓氏。而且在此之前,他也曾经冒姓阎,可见是个大忽悠,汉隐帝居然信了这种人,确实是一位过于愤怒的青年。战斗过程不太复杂,慕容彦超自信满满的率先向郭威发起了进攻,然后刚刚死全家的郭威饱含悲愤的痛打了他,然后他自顾逃回兖州,汉隐帝只带了几十个人逃到了野外,等后来郭威找到他的时候人已经死了。

  郭威被逼起兵,应该说情有可原,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很难看了,他的部队进了开封府,撒开了性子大肆抢掠,很多朝廷重臣也被杀掠,最后是郭威亲自出面才勉强制止。进驻开封后,郭威首先为杨邠、王章、史弘肇三位老战友平了反,然后加封了王峻、王殷等人,完全执掌了后汉的朝政。不过他似乎并不打算篡位,而是准备做后汉的伊尹、霍光,奏请太后另立新君,最后议定由汉隐帝的堂弟、武宁节度使刘贇继位。然而刘贇还没来得及到任,就传来了契丹入寇的消息,于是郭威又一次点齐兵马北上抗敌。当然,带的就是上一次带进开封来的那些部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